斜角肌肌間溝入路臂叢神經阻滯術

手術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é jiǎo jī jī jiān gōu rù lù bì cóng shén jīng zǔ zhì shù

3 適應

斜角肌肌間溝入路臂叢神經阻滯術適用於:

1.肩部及上臂手術麻醉

2.上肢外傷骨折腫瘤引起的疼痛、肩臂軟組織痛、肩周炎、肩手綜合徵血管性疾患、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除痛治療及術後鎮痛。

3.用於中樞性或末梢性上肢疼痛的鑑別診斷。

4 禁忌

1.穿刺部位畸形感染腫瘤

2.肺氣腫呼吸功能不全。

5 準備

1.患者準備  患者體位爲去枕仰臥位,頭偏向對側並略後仰,手臂放鬆平貼身旁。

2.體表定位  先令患者抬頭,顯露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在鎖骨頭後緣可觸摸到一條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在前斜角肌外緣還可摸到另一條小肌肉爲中斜角肌,在兩肌肉之間仔細觸摸可觸到一凹陷的間隙,既是前、中斜角肌肌間溝,當患者頭部偏向對側時該肌間溝的走向多與頸外靜脈走向一致。術者以左手示指沿肌間溝下移,直至觸及鎖骨動脈搏動,同時向溝內重壓,可誘發患者手臂麻木和異感,即證實定位準確。再從環狀軟骨水平(相當頸6水平)向後畫一水平線,與肌間溝相交點,即爲穿刺點。

6 方法

1.戴無菌手套,常規消毒皮膚穿刺點做局麻皮丘。

2.採用長5cm,7號穿刺針。

3.術者右手持穿刺針,從穿刺點垂直刺皮膚後,取向對側腳跟方向(向內、向後、向下)進針,一般進針2cm左右常可引發異感出現,固定好針頭,回抽無血、無液、無氣後即可注藥,注藥時也可用手指壓迫穿刺點上部的肌間溝以使藥液向下方擴散,阻滯完全。如進針至3cm時或觸及橫突而仍無異感時,不可再進針,(除非病人過胖)應退針至皮下調整方向重新穿刺

4.採用神經定位刺激器進行穿刺時,(採用特製的絕緣穿刺針,僅針尖放電)當針尖接近臂叢神經時,可誘發肱二頭肌收縮抽動(說明針尖抵達臂叢上幹或外側束部分附近)其抽動的強弱取決於針尖與臂叢神經遠近,即針尖越接近臂叢神經,肱二頭肌抽動越強,注藥後阻滯效果越完全。該法無神經損傷之慮,使用安全,且客觀指標明確,無需患者訴說異感出現與否,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5.藥物及用量

(1)麻醉:2%利多卡因20ml+0.75%羅哌卡因10ml,不加腎上腺素,注射20ml左右即可。

(2)疼痛治療:0.5%利多卡因10ml+維生素B12500~1000μg,急性期酌加地塞米松5mg或曲安奈德10~20mg。

7 注意事項

1.該方法容易掌握,效果確實,可用較少的麻醉藥獲得滿意的阻滯效果,比較安全,發生氣胸機會較少。

2.不宜雙側同時阻滯。

3.該法可獲得肩臂部和橈側滿意阻滯效果,但尺神經存在起效延遲或不完善的不足,有時需增加藥液容量才能阻滯完全。

4.穿刺時應注意進針不要呈水平方向,不可垂直於椎體進針亦不可過深,掌握深度不能超過橫突深度。否則有誤入硬膜外間隙、蛛網膜下腔、損傷椎動脈及誤入椎動脈之危險,造成全脊麻、出血血腫、局麻藥中毒等併發症。

5.膈神經阻滯,多見於肌間溝阻滯,一旦發生應及時給氧或輔助呼吸

6.喉返神經阻滯亦較常見,表現聲音嘶啞、失音。多爲用藥量較大有關。

7.星狀神經節阻滯出現Horner’s徵,一般無需處理。

8.年幼患兒需在深度鎮靜或基礎麻醉下操作。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