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駁骨

消腫 中醫學 活血化瘀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bó gǔ

2 英文參考

small-leaf bonesett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rba Gendarussa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小駁骨中藥名,出自《南寧市藥物志》,爲《生草藥性備要》記載的駁骨丹之別名[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5 來源及產地

爵牀科植物裹籬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莖葉。分佈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2]

6 性味

辛、酸、平[2]

7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祛風消腫止痛。治骨折,跌打扭傷無名腫毒,鮮嫩枝葉搗爛,酒、醋炒外敷。風溼骨痛,煎服:15~30g;並煎水燻洗。[2]

8 化學成分

本品含裹籬樵鹼(Justicine)和揮發油。預試葉含黃酮苷、有機酸糖類氨基酸[2]

9 小駁骨藥典標準

9.1 品名

小駁骨

Xiaobogu

GENDARUSSAE HERBA

9.2 來源

本品爲爵牀科植物小駁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乾燥地上部分。全年均可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9.3 性狀

本品莖呈圓柱形,有分枝,長40~90cm,直徑0.2~3cm。莖表面黃綠色、淡綠褐色或褐綠色,有稀疏的黃色小皮孔;小枝微具四棱線,節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葉對生,捲縮破碎,展平後呈狹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4~14cm,寬1~2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葉脈略帶紫色。有的可見穗狀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苞片窄細,花冠二脣形。氣微,味微辛、酸。

9.4 鑑別

(1)本品粉末黃綠色至黃褐色。石細胞衆多,黃色,直徑20~80μm,層紋明顯。腺鱗頭部4細胞,柄單細胞。氣孔直軸式或不等式。非腺毛2~4細胞。導管多爲具緣紋孔和螺紋。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直徑2~l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5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乙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小駁骨對熙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4: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9.5 檢查

9.5.1 水分

不得過13.0%(附錄ⅨH第一法)。

9.5.2 灰分

不得過11. 0%(附錄ⅨK)。

9.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8.0%。

9.7 小駁骨飲片

9.7.1 炮製

除去雜質,切段

9.7.2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肝、腎經

9.7.3 功能與主治

祛瘀止痛,續筋接骨。用於跌打損傷筋傷骨折風溼骨痛血瘀經閉產後腹痛

9.7.4 用法與用量

9~15g。外用適量。

9.7.5 注意

孕婦慎用。

9.7.6 貯藏

乾燥處。

9.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