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

腧穴學 衝脈交會穴 八會穴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背部腧穴 交會穴 穴位特效按摩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zhù

2 英文參考

Dazhu(BL 11)[中國鍼灸學詞典]

dàzhù[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1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1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大杼
漢語拼音Dazhu
羅馬拼音Tachu
美國英譯名Great Slaughter
各國代號中國BL11
日本11
法國莫蘭特氏V11
富耶氏V11
德國B11
英國B11
美國BI11

大杼經穴名(Dàzhù BL11)[1]。出《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別名背俞(《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大腧(《黃帝內經靈樞·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經》),百旁(《楊敬齋鍼灸全書》),風府(《醫心方》)。屬足太陽膀胱經[1]大杼督脈別絡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交會穴;又爲八會穴骨會[1][2][3]。大爲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爲“杼骨”,此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3]大杼穴主治咳嗽發熱頭痛肩背痛頸項拘急項強鼻塞咽喉腫痛傷風頭痛咳嗽氣急,喘息喉痹頸項強,熱病胸脅氣滿腰脊強痛,癲癇,厥逆,眩暈虛勞骨髓冷痛瘧疾感冒喘息,現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療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支氣管哮喘頸椎病膝關骨質增生咽炎等。

4 大杼穴的別名

背俞(《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大腧(《黃帝內經靈樞·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經》),百旁(《楊敬齋鍼灸全書》),風府(《醫心方》)。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病瘠。《黃帝內經靈樞·背腧》:胸中大腧杼骨之端。

6 穴名

大爲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爲“杼骨”,此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3]

大,與小對言。杼,有長義。椎骨橫突,形秩整齊,有如織機之杆蓖,古稱椎骨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謂:“背中大腧杼骨之端、”馬元臺謂:“大腧大杼穴也。”古聖謂爲穴在杼骨之端,爲手足太陽督脈三經之會。故先哲遵之爲“大杼”。穴屬骨會,《難經》有:“骨會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脈之維護,猶如抒軸之狀,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橫出經緯之意,因將此穴,名爲大抒。[4]

7 所屬部位

背部[5]

9 大杼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大杼穴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5][5]

大杼穴位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5]

一說“除脊各寸半”(《鍼灸資生經》)[5]

大杼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png

大杼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png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大杼穴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

10 大杼穴的取法

正坐低頭或俯臥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與後背正中線肩胛骨內側緣連線中點之垂線交點處(旁開1.5寸)取穴[6]

快速取穴:低頭屈頸,頸背交界處椎骨高突向下推1個椎體,下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大杼[7]

11 大杼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皮膚有第七頸神經分佈着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皮下筋膜緻密,由脂肪纖維束組成。纖維束連於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皮膚副神經斜方肌緣中下1/3連接處深進該肌下面,與第三、四頸神經的分支形成神經叢,支配該肌。針經上列結構深進,可進第一肋間隙,或經橫突間肌及其韌帶,如盲目進針,經胸內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極易造成氣胸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頸夾肌→豎脊肌[7]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第2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肩胛神經肩胛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第一、二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並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通過[8]

12 大杼穴的功效與作用

大杼穴有強筋骨,清邪熱的功效。

大杼穴有祛風解表、宣肅肺氣作用[8]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應用,可治療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9]。還可治療寒熱往來瘧疾[9]

大杼穴有祛風解表、疏調筋骨之功[9]

13 大杼穴主治病

大杼穴主治咳嗽發熱頭痛肩背痛頸項拘急項強鼻塞咽喉腫痛傷風頭痛咳嗽氣急,喘息喉痹頸項強,熱病胸脅氣滿腰脊強痛,癲癇,厥逆,眩暈虛勞骨髓冷痛瘧疾感冒喘息,現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療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支氣管哮喘頸椎病膝關骨質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主治咳嗽發熱頭痛肩背痛頸項拘急[9]

大杼穴主治咳嗽發熱項強肩背痛頭痛鼻塞咽喉腫痛[9]

大杼穴主治胸肺、項背等疾患:如傷風頭痛咳嗽氣急、喘息喉痹頸項強、肩背痛熱病胸脅氣滿腰脊強痛、癲癇、厥逆、眩暈虛勞骨髓冷痛瘧疾[9]

大杼穴主治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喘息項強肩背痛[9]

現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療感冒支氣管炎、肺炎、腰背肌痙攣、骨結核、肢體麻木等症[9]

1.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癲癇

3. 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腰背肌痙攣,膝關骨質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結核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0.3~0.5寸[9]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9]

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肋間放散,有時可向肩部放散[9]

斜刺0.5~0.8寸[9]

注意本經背部諸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9]大杼穴深部位於第1胸神經後支外側支,故不能直刺深刺[9]

14.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9]

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15 大杼穴的配伍

大杼夾脊絕骨,有強筋骨,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主治頸椎病

大杼列缺尺澤,有理肺止咳平喘作用,主治咳嗽氣喘

大杼膻中豐隆,治咳嗽[9]

大杼合谷頰車,治牙痛[9]

大杼大椎風池肺俞足三裏,治哮喘[9]

16 特效按摩

中指指腹按壓大杼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鐘,可治咳嗽發熱肩背痛等疾病[9]

17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論》: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鍼灸甲乙經》:頸項痛不可俯仰、頭痛振寒瘛瘲、氣實則脅滿挾脊寒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癲疾者,身卷攣急,脈大,刺項大經大杼

鍼灸甲乙經》:足太陽手太陽之會。

肘後備急方》:風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鍼灸大成》:主筋攣癲疾。

18 大杼穴研究進展

18.1 對鈣代謝的影響

針刺大杼飛揚足三裏等,留針7 min,進行觀察,血鈣濃度出現變化,留針15 min,其血鈣濃度明顯高於對照組[9]

據報道針刺大杼飛揚足三裏等,留針7分鐘,可使血鈣增加1mg%,留針15分鐘增加3mg%,再繼續延長留針時間,血鈣不再發生相應變動。

18.2 對促進骨折癒合的影響

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療骨折的基本原則進行治療,觀察配合大杼膈俞腎俞及斷端局部腧穴治療,結果發現,針刺組在腫脹消退方面療效明顯優於藥物組,總有效率、基本癒合率均明顯優於藥物[9]

18.3 對肺功能的影響

針刺大杼可增加肺通氣量,並可使針刺麻醉患者開胸後一側肺通氣量代償性增加[9]

18.4 治療支氣管哮喘

白芥子甘遂敷貼大杼肺俞等穴,冬發喘者於三伏貼,夏發喘者於三九貼,治療3700例,有良好療效。

18.5 治療慢性支氣管

大杼風門等,敷藥合微波透入,治療300例,有良好療效。

18.6 治療頸椎病

大杼天柱風池後溪頸夾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44例,頸部腧穴均向棘突方向斜刺1~1.5寸,肩外俞向內或向外斜刺1~1.5寸,手法捻轉瀉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同時配合頸部牽引[9]。經本法治療後,臨牀治癒61例,佔42%;顯效50例,佔34.7%;進步24例,佔16.6%;無效9例,佔42%[9]。總有效率爲93.7%[9]

18.7 治療麥粒腫

取雙側大杼,垂直刺人4~6分深,提針放血,不留針,每日1次,治療麥粒腫98例,其中反覆發作者68例。結果:2次治癒者40例,3次以上痊癒10例[9]

18.8 治療牙痛

針刺大杼治療牙痛50例[9]。結果:針刺1次止痛者35例,針刺2~3次止痛者13例,無效2例[9]

18.9 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大杼風門肺俞等,用着膚灸火針法,治療30例,均有較好療效。

18.10 治療坐骨神經痛

大杼神闕命門,針刺放血,治療54例,有較好療效。

18.11 治療牙痛

據報道,對50例牙痛患者進行檢查時,大杼穴均有壓痛,針刺有較好療效。

18.12 治療麥粒腫

針刺大杼4~6分深,出針放血。

19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8.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7.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