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復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中醫辨證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áo fù

2 英文參考

recurrence caused by overexer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勞復(recurrence caused by overexertion[1])爲病證名[2]。是指疾病新愈,餘邪未盡,因過度勞累而復發[2][3]。見《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4 病因病機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勞復證治》:“傷寒新差後,不能將攝,因憂愁思慮,勞神而復,或梳沐洗浴,作勞而復,並謂之勞復。”

5 辨證論治

《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症療法》:“復則諸症復起,惟脈不沉實爲辨。輕者靜養自愈,重者必先察其虛實。虛則調其營衛,和其臟腑,待其表裏融和方愈。誤用攻下清涼,必致不救。安神養血湯主之。實則主以仲景枳實豉湯,撤表邪清裏熱。如兼頭痛惡寒,加薄荷蔥白;如兼寒熱,寒多加羌活紫蘇;熱多加知母黃芩。一二劑後,必復汗而解,此屢試屢驗者。不可妄投補益,以致閉邪增病。”

6 勞復分類

勞復房勞復、食勞復溫病勞復氣虛勞復陰虛勞復之分[3]

6.1 房勞復

房勞復勞復證之一[4]。是指傷寒溫熱病瘥後,氣血未充,因房勞而致疾病復發。

6.1.1 辨證論治

《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症療法》:“房勞復者,即女勞復,一名色復溫熱瘥後,氣血未充,早犯房事,則內損真氣,外觸邪氣而復作也。其症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脅痛小腹裏急絞痛,憎寒發熱,或陰火上衝,頭面烘熱,胸中煩悶是也。若卵縮入腹,脈離經者死。舌伸出數寸者亦死。治法必用豭鼠屎湯調下燒裩散;虛極者,宜六味飲麥冬豆豉梔子煎湯,調服燒裩散;虛極熱盛者,則用陶氏逍遙湯調服;若小腹急痛,脈沉足冷,則用當歸四逆吳茱萸湯調服,外用吳茱萸五錢,食鹽二兩,拌炒熱熨小腹。”

醫宗金鑑》卷三十七:“房勞復陰陽易,二病情異證則同,病後犯色復自病,病傳不病易之名。”

6.2 勞復

食復(recurrence caused by dietary irregularity[4])爲病機[5]。是指疾病初愈,因飲食失調而復發[5][5]

6.2.1 辨證論治

《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症療法》:“食復溫熱瘥後,胃氣尚虛,餘邪未盡,若納谷太驟,則運化不及,餘邪假食滯而復作。其症仍發熱頭痛,煩悶不納。宜枳實梔子豉湯山楂肉、麥芽連翹萊菔子等涼疏之;腹痛大便者,加生錦紋。”

6.3 溫病勞復

溫病勞復(recurrent warm disease caused by overstrain[6])爲病證名[7]。是指溫病初愈,因過度勞累而復發[7]勞復證之一[7]

6.3.1 溫病勞復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溫病勞復候》:“謂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更生於熱,熱氣還入經絡,覆成病也。”

6.4 氣虛勞復

氣虛勞復爲病證名[8]溫病瘥後餘邪未盡,正氣大虛,因勞而復發。

6.4.1 辨證論治

《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症療法》:“氣虛勞復者,溫熱瘥後,餘邪未盡,止因正氣大虛,因勞復熱,微兼惡寒四肢倦怠,無氣以動,脈虛右大,舌潤無胎,胸膈寬暢者,此真氣虛勞復也。宜補中益氣湯溫補之,惟升、柴須蜜炙;如兼汗多惡寒,歸芪建中湯最妙;若正氣雖虛,尚有餘熱未清,其人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者,竹葉石膏湯薑汁主之,或陳氏六神湯銀柴胡地骨皮亦佳。”

6.5 陰虛勞復

陰虛勞復勞復證之一[9]。是指病癒因勞復發而兼腎陰虛者。

6.5.1 辨證論治

《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症療法》:“陰虛勞復者,由溫熱傷陰,腎液已虧,稍加勞動,微挾風寒,其病復作,症仍頭痛發熱惡風,舌燥口渴六脈浮數無力者,此真陰虛勞復也,宜七味蔥白湯,清潤而微汗之,或金水六君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皮豆豉蔥白之類,滋養陰液以汗之;如兼嘔惡,當留半夏,加竹茹和胃;如兼咳嗽,加旋復花甜杏仁降氣;如兼虛火上冒,目赤顴紅,大渴煩躁,嘔惡不納者,亦宜金水六君煎麥冬、代赭之類,養陰鎮逆。”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8.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798.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8.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71.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87.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2.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