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中段腫瘤切除骨段移植重建術

骨移植 手術 骨科手術 骨段移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ìng gǔ zhōng duàn zhǒng liú qiē chú gǔ duàn yí zhí zhòng jiàn shù

2 英文參考

bone allograft reconstruction of middle shaft of tibia following neoplasms resection

4 別名

脛骨中段腫瘤切除同種骨段移植重建術;bone allograft reconstruction of middle shaft of tibia following tumor resection

5 分類

骨科/骨移植/骨段移植

6 ICD編碼

77.6701

7 概述

脛骨中段腫瘤切除後或外傷引起的骨缺損可用同種骨段移植進行修復。此手術不影響膝關節及有關肌腱韌帶重建,術後可獲得較滿意的外觀和功能,達到切除腫瘤修復骨缺損的目的。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1.3.2-1,3.1.3.2-2)。

8 適應

脛骨中段腫瘤切除骨段移植重建術適用於:

1.脛骨幹侵襲性良性骨腫瘤

2.脛骨外科分期爲ⅠA、ⅠB和ⅡA的惡性骨腫瘤

3.外傷後遺留的脛骨幹缺損。

9 禁忌症

1.脛骨外科分期ⅡB的惡性骨腫瘤,或腫瘤範圍大侵及血管神經束。

2.脛骨麪皮膚條件差,缺少良好的軟組織覆蓋。

3.全身或局部有急、慢性感染竈。

10 術前準備

1.準備合適的庫存同種脛骨段。

2.準備髓內釘或加壓鋼板螺絲釘。

3.術前使用抗生素

11 麻醉體位

可選用硬膜外麻醉、長效腰麻或全麻。取仰臥位。術中使用充氣止血帶。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

皮膚切口起自脛骨結節下方,沿脛骨嵴外緣向遠側延伸至所需長度,活檢切口應在切除範圍內。深筋膜下剝離皮瓣,向兩側掀起,此時可看見脛前肌在脛骨外側緣的附麗處(圖3.1.3.2-3)。

12.2 2.顯露腫瘤及瘤段切除

根據腫瘤浸潤情況,在其包膜外及骨膜外剝離軟組織,可切除部分脛前肌附麗點,牽開該肌,並注意遊離和保護該肌深面的脛前動、靜脈神經。結紮小的血管分支,然後剝離脛骨內側附麗的軟組織,牽開腓腸肌內側頭,其深面的比目魚肌和屈趾肌可從脛骨內後面的附麗處剝離。如疑有腫瘤浸潤,可將該肌的一部連同腫瘤一併切除,結紮脛後動、靜脈分支,遊離保護脛後動、靜脈和脛神經。在已確定的遠端截骨平面環形切開骨膜,用線鋸或氣動鋸截斷脛骨,用持骨鉗將脛骨近斷段向上牽拉,此時有更充分的空間向近端剝離脛骨內後面軟組織,利於遊離脛後動、靜脈神經直至預定部位。一般需超過腫瘤邊界3~5cm。再將脛骨近段向內上牽拉,切開脛腓骨間膜,並在已確定的截骨平面截斷脛骨近端,腫瘤骨段連同部分脛前肌附麗點也一併切除,完成瘤段切除(圖3.1.3.2-4~3.1.3.2-6)。取脛骨近端及遠端髓內組織送病檢確定有無腫瘤浸潤

12.3 3.骨段移植

屈趾肌可重新附麗於腓骨或骨間膜上。切除骨段後測量所需骨的長度,選擇合適的同種骨段,刮淨髓內脂肪組織沖洗後置於缺損部位,用髓內釘逆行或順行固定骨段。力求植入骨與受體骨緊密貼合,可選用內鎖髓內釘固定以及止旋轉(圖3.1.3.2-7,3.1.3.2-8)。將脛前肌重新附麗於植入骨相應部位,沖洗傷口,放抗生素及負壓吸引管,關閉傷口。

13 中注意要點

1.皮膚切口應稍偏向脛骨外側緣,使其不正對脛骨,一旦發生皮膚壞死不致使脛骨裸露。剝離內外側皮瓣應在深筋膜下進行,以防術後皮膚邊緣壞死

2.髓內固定時遠端的內鎖釘可以不用,如固定不夠牢固,可安裝鎖釘。

14 術後處理

1.靜脈滴注有效抗生素1~2周,然後口服抗生素1~2個月。

2.長腿管型石膏固定8~12周,待植入骨-受者骨接合部癒合後,拆除石膏,開始被動和主動功能鍛鍊。

15 併發症

1.皮瓣壞死,通常發生在內側皮瓣緣,多因剝離皮瓣範圍過大所致。一旦發現,應切除壞死邊緣,再次縫合或植皮消滅創面。

2.感染,內固定鬆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