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羽病病毒

病毒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ì yǔ bìng bìng dú

2 英文參考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 virus

BFDV

3 中文名稱

喙羽病病毒

4 英文名稱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 virus;BFDV

5 分類類型

7 GeneBank編號

[AF080560]

8 喙羽病病毒基本特性

鸚鵡喙羽病是由鸚鵡喙羽病病毒(PBFDV)引起的,以患病鸚鵡的羽毛對稱性萎縮、脫落或異常生長以及某些鸚鵡喙和爪的異常變形爲特徵的免疫抑制傳染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PBFDV感染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野生及籠養的鸚鵡羣中,有40多個品種鸚鵡感染該病。PBFD 最早發現於20 世紀70 年代中期,1989 年確認其病原爲圓環病毒。 PBFDV 直徑爲14-20.7 nm,約比CAV小20 %。在CsCl 中的浮力密度爲1. 378 g/ ml。病毒核酸大小爲1. 7-2.0 kb。PBFDV 經70 ℃處理15 min 或pH3 作用3 h 後可失活。分離自不同種屬鸚鵡的PBFDV 抗原性一致。遺憾的是目前尚未見有PBFDV 細胞培養成功的報道。 鸚鵡感染PBFDV後,病毒首先在羽毛和羽毛囊上皮細胞中增殖,形成嗜鹼性核內包涵體,導致羽毛的脫落和異常生長;還可在法氏囊、胸腺脾臟腸道骨髓組織的巨噬細胞中形成胞漿包涵體,導致組織病變,引起機體的免疫抑制

因病禽品種和年齡的差異,PBFD的臨牀症狀可分爲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急性和亞急性病例多歸於死亡,常見於幼禽。慢性病例最常見,病程可延續數月至一年,病禽可帶毒存活多年,但若有其它病原的繼發感染,則很易導致死亡。組織學檢查可見毛幹、毛囊和喙的上皮細胞壞死、增生和角質化,以及免疫器官淋巴組織萎縮壞死組織竈狀聚集

根據病禽的症狀和病理變化可以做出臨牀診斷,確診需進行血清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查。對於籠養鸚鵡,搞好環境衛生和用組織滅活疫苗免疫接種是切實可行的預防PBFD的措施。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