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泄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án xiè

2 英文參考

cold diarrhe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寒泄爲病證名[1]。又名寒瀉鶩溏[1]。指脾胃寒盛所致的泄瀉[1]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瀉論》:“又有寒泄者,大腹滿而泄;又有鶩溏者,是寒泄也。”

丹溪心法·泄瀉》:“寒泄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者,理中湯,或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湯。”

4 寒泄辨證論治

症因脈治》卷四又分本證爲外感寒邪瀉和積寒泄瀉兩種[1]

4.1 外感寒邪

外感寒邪瀉爲病證名[2]。指感受寒邪所致的泄瀉[2]。見《症因脈治》卷四。爲寒泄的一種。

4.1.1 外感寒邪瀉的辨證論治

寒邪直中三陰經者,症見惡寒身痛,不發熱,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脈多沉遲,宜用理中湯真武湯等方;若腸胃有熱而寒邪外束,則瀉而惡寒發熱身痛口渴、脈多浮,宜用羌活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等方[2]

4.2 積寒泄瀉

積寒泄瀉寒邪內積而致的泄瀉[3]。爲寒泄的一種[3]

4.2.1 積寒泄瀉病因病機

因過食生冷,或形寒飲冷,積漸而成[3]

4.2.2 積寒泄瀉症狀

症因脈治》卷四:“積寒泄瀉之症,腹中綿綿作痛,小便不赤,口脣不幹,瀉下清白鴨溏之色。”脈多沉細而遲,或沉而結[3]

4.2.3 積寒泄瀉的治療

治宜溫中散寒[3]寒積內滯者,用豆蔻丸;腸胃虛冷者,用理中湯補中湯[3]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