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近代 王德宣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二、論傷寒成溫之理

傷寒之病,醫者多不審察病之本源,但只雲病傷寒,即不知其始自陽氣內鬱結,而後爲熱病矣。自冬至之後,一陽漸生,陽氣微弱,猶未能上行,《易》曰潛龍勿用是也。至小寒之後,立春以前,寒毒殺厲之氣大行時,中於人,則傳在臟腑,其內伏之陽,被寒毒所折,深浹於骨髓之間,應時不得宣暢。所感寒氣淺者,至春之時,伏陽早得發泄,則其病輕,名曰溫病。感寒重者,至夏至之後,真陰漸發,其伏陽不得停留,或遇風寒,或因飲食沐浴所傷,其骨髓間鬱結者陽氣,爲外邪所引,方得發泄伏陽既出肌膚,而遇天氣炎熱,兩熱相干,即病證多變,名曰熱病。按《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冬傷於寒,注云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爲釋,陽怫於中,與寒相持,故病溫。又《熱論》雲∶人之傷於寒也,則病熱。注云∶寒毒薄於肌膚,陽氣不得散發,而內怫結,故傷寒者,反爲熱病也。以此證之,即傷寒之病,本於內伏之陽爲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