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清 柳寶詒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伏溫由少陰外達三陽證治

寒邪潛伏少陰,得陽氣鼓動而化熱。苟腎氣不至虛餒,則邪不能容而外達。其最順者,邪不留戀於陰,而徑出於三陽,則見三陽經證太陽惡寒發熱,頭項疼,腰脊強,治宜豉、芩,合陽旦湯。陽明壯熱鼻幹不得臥,治宜豉、芩,合葛根知母等味。少陽寒熱往來口苦脅痛,治宜芩、豉,合柴胡山梔等味。其邪初出三陽,或兼新感,外有惡寒無汗等證,則桂、葛、柴胡,自當參用。若裏熱已甚則不宜桂枝壯熱汗多則不宜葛根內風易動則不宜柴胡,此則又在臨時之化裁矣。難經曰∶溫邪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故其發也,本無定處,大略乘經氣之虛,或挾別邪而發。如太陽虛則發於太陽陰氣虛則戀於陰分。其有溫邪化熱已出三陽,而未盡之邪尚有伏於少陰而未化者(此腎氣不充,宜兼溫託);即或全數化熱,而其熱有半出於陽,半戀於陰者(此陰氣不足,不能託邪,當兼養陰);用藥總宜隨證化裁,活潑潑地,方能應手取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