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寒論辯證廣注》

日本 丹波元胤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吳茱萸湯方

(正解見下厥陰病中)成注內經曰。寒淫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人蔘大棗之甘。以暖脾內臺方議雲。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甚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以吳茱萸能下三陰逆氣爲君。生薑散氣爲臣。人蔘大棗之甘。能緩氣和調者也。故用之爲使以安其中。愚以中氣安。則吐利自止。此惟寒中少陰胃虛吐利者宜之耳。武陵陳氏雲。吳茱萸湯之用有三。陽明食谷欲嘔用之。少陰吐利用之。厥陰乾嘔吐涎沫者。亦用之。故本草稱其入太陰少陰厥陰。以散三經之寒。其性最烈。而其效最捷也。抑有說焉。茱萸雖屬三經。而溫中下氣。治胃冷吐利腹痛爲專功。要之吐利之證。未有不關乎胃者。故此湯先定胃氣。且夫吐利至於欲死。此其證之急爲何如哉。急證當以急治之。雖桂附之辛。其性猶緩。不如茱萸辛溫大熱。急能泄邪定胃。故用茱萸最多。而以生薑辛散爲輔。吐利既甚。中氣大傷。非用人蔘。則無以奠安中土。生薑大棗相合可以和脾而安胃。然參棗之用差少。不及一物之半。因其勢以爲權衡。豈非欲泄少陰之邪。先以定胃爲急乎。至於真武通脈四逆諸方。亦治利治嘔。則以或吐或利。不如是之急。故其法亦異也。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此條病。乃少陰下利。宜溫發之證。病初起。寒邪便中少陰下利。此寒邪不獨在經而入髒矣。腎虛無火。不能制水。故下利。用白通湯者。成注云。溫裏以散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