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郄

腧穴學 穴位特效按摩 大腿部腧穴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經穴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ú xì

2 英文參考

Fúxī BL38[中國鍼灸學詞典]

fúxì[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38[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38[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浮郄
漢語拼音Fuxi
羅馬拼音Fushi
美國英譯名Superficial Tortuosity
各國代號中國BL38
日本38
法國莫蘭特氏V52
富耶氏
德國B52
英國B52
美國BI38

浮郄經穴[1](Fúxì[2]BL38)。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2]。浮指順流,郄即孔隙,本經脈氣順流而下,進入穴隙,故名浮郄[2]浮郄穴主治胃腸、下肢等疾患:如嘔吐泄瀉,臀股麻木,膕筋攣急,大便祕結小便熱赤,股內貼骨癰毒,髀樞不仁霍亂轉筋,下肢麻痹膝膕疼痛麻木攣急膝膕痛麻攣急便祕,現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療急性胃腸炎膀胱炎腓腸肌痙攣,急性胃腸炎,尿瀦留,髕骨軟化症等。

4 出處

鍼灸甲乙經》:不得臥,仰則恐僕,浮郄主之。

5 穴名

浮指順流,郄即孔隙,本經脈氣順流而下,進入穴隙,故名浮郄[2]

浮指表言。郄,大隙也。穴在膝關節後方外側,下肢骨自膝關節又生一輔助骨曰腓,故取浮竹之象譬之,穴即以浮名。[3]

6 所屬部位

大腿[4]

7 浮郄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浮郄穴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4]

浮郄穴位於膝後區,膕橫紋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緣。俯臥取之[4]

浮郄穴位大腿後外側,膕窩橫紋上1寸,股二頭肌腱內側緣處;或於委陽穴直上1寸取穴[5]。另說“委陽上二寸”(《循經考穴編》廣注);“去殷門下一寸三分”(《鍼灸集成》)。

浮郄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

浮郄穴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

浮郄穴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肌肉

浮郄穴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8 浮郄穴的取法

俯臥位,在膕窩上方,股二頭肌腱內側,委陽上1寸處取穴

浮郄穴位於膝後區,膕橫紋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緣。俯臥取之[5]

俯臥位,取胭橫紋正中旁開1寸的委陽,再直上1寸股二頭肌肌腱內側處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委陽(膝蓋後面凹陷中央的膕橫紋外側,股二頭肌腱內側即是委陽穴),向上1橫指處即是浮郄[7]

9 浮郄穴位解剖

浮郄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腓總神經。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分佈着股後皮神經及腓總神經。皮薄,易移動,由股後皮神經分佈,皮下筋膜內富有脂肪淋巴結淋巴管以及疏鬆結締組織坐骨神經在膕窩上角處,分成腓總神經和脛神經。前者沿股二頭肌形成的膕窩上外側界向下外方行,達腓肌小頭下方,分成腓淺、腓深神經。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筋膜,在膕窩上外側界的內側深進,穿腓總神經至膕窩底部的深筋膜股骨外側髁後面的骨膜營養血管來自膝上外側動脈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股二頭肌腱內側→腓腸肌外側頭[7]

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股後皮神經分佈;深層有坐骨神經膝上動脈分支分佈,並有腓總神經本幹經過[8]

布有股後皮神經,腓總神經膝上外側動、靜脈[8]

10 浮郄穴的功效與作用

浮郄穴具有舒筋通絡的功效。

浮郄穴有舒筋活絡作用[8]

足太陽膀胱經之氣由臀部下行,達於委陽之上,順流而下,有舒筋利節作用浮郄穴所治症,爲火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小便熱、大便堅,脛外筋急髀樞不仁[8]

11 浮郄穴主治病

浮郄穴主治胃腸、下肢等疾患:如嘔吐泄瀉,臀股麻木,膕筋攣急,大便祕結小便熱赤,股內貼骨癰毒,髀樞不仁霍亂轉筋,下肢麻痹膝膕疼痛麻木攣急膝膕痛麻攣急便祕,現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療急性胃腸炎膀胱炎腓腸肌痙攣,急性胃腸炎,尿瀦留,髕骨軟化症等。

浮郄穴主治胃腸、下肢等疾患,如嘔吐泄瀉、臀股麻木、膕筋攣急、大便祕結小便熱赤、股內貼骨癰毒等[8]

浮郄穴主治髀樞不仁霍亂轉筋,下肢麻痹[8]

浮郄穴主治膝膕疼痛麻木攣急[8]

浮郄穴主治膝膕痛麻攣急便祕[8]

現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療急性胃腸炎膀胱炎腓腸肌痙攣、下肢麻痹[8]

1. 消化系統疾病:急性胃腸炎便祕

2.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膀胱炎,尿瀦留;

3. 其它:髕骨軟化症腓腸肌痙攣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8]

直刺1~1.5寸[8][8][8],局部有酸脹感[8],可有觸電感傳至小腿前外側[8]

12.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8]

艾炷灸溫鍼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13 浮郄穴的配伍

浮郄承山崑崙,有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臀股麻木小腿攣急

浮郄尺澤上巨虛,有理氣和胃調腸的作用,主治急性胃腸炎

浮郄承筋承山,治腿肚轉筋[8]

浮郄委中梁丘陽陵泉陰陵泉,治膝關節腫痛[8]

14 特效按摩

中指指腹點揉浮郄穴3~5分鐘,可緩解腓腸肌痙攣(即小腿肚轉筋)帶來的不適[8]

15 文獻摘要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股外經筋急髀樞不仁浮郄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少腹熱,大便堅。

鍼灸大成》:主霍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脛外筋急髀樞不仁小便熱,大便堅。

類經圖翼》:小腹膀胱熱。

1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3.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3.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95.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47-248.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