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眩暈·痰濁中阻證

中醫耳科 中醫證名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耳眩暈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xuàn yūn ·tán zhuó zhōng zǔ zhèng

2 英文參考

otogenic vertigo with pattern of phlegm-turbidity obstructing middle-jia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耳眩暈·痰濁中阻證(otogenic vertigo with pattern of phlegm-turbidity obstructing middle-jiao)是指痰濁中阻,以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中悶悶不舒,嘔惡較甚,痰涎多,或見耳鳴耳聾心悸納呆倦怠,舌苔白膩,脈濡滑等爲常見症的耳眩暈證候[1]

4 耳眩暈·痰濁中阻證症狀

耳眩暈·痰濁中阻證患者眩暈而見頭額脹重如蒙,胸中悶悶不舒,嘔惡較甚,痰涎多,或見耳鳴耳聾心悸納呆倦怠,舌苔白膩,脈濡滑或兼弦[1][2]

5 證候分析

痰濁陰邪,容易阻遏陽氣,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受之矇蔽,故眩暈而頭額脹重;陽氣被阻,滯阻中宮氣機不利,故胸中悶悶不舒,心悸動;痰多故嘔逆痰濁停滯中焦,則納呆倦怠;苔白膩、脈濡滑爲痰濁之徵[2]

6 耳眩暈·痰濁中阻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6.1.1 治法

耳眩暈·痰濁中阻證治宜健脾燥溼滌痰息風[2]

6.1.2 方藥

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治療:

主方:半夏白朮天麻湯[備註]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半夏白朮天麻茯苓陳皮甘草生薑大棗即以二陳湯化溼除痰,加白朮健脾,入天麻以息風[2]

加減:溼重者,倍用半夏,加澤瀉;有火者,加黃芩玄蔘竹茹枳實氣虛者加人蔘黃芪,並可加入少量炮附子,以溫養陽氣[2]

後續調理:耳眩暈雖是因痰致眩,但痰之成,當責於脾,故眩暈症狀減輕之後,仍宜以健脾益氣除痰之劑以調理,可用陳夏六君子湯加減[2]

6.2 鍼灸治療

6.2.1 體針

可選用百會神庭神門耳門內關申脈合谷足三裏豐隆等穴,每次3~4穴,中等刺激[2]

6.2.2 耳針

可選額、心、神門、胃、枕等穴,每次2~3穴,強刺激留針20 min,或埋針[2]

6.2.3 穴位注射

可選用上列耳穴1~2穴,每穴注射維生素B1 0.2 ml,每天1次[2]

7 關於耳眩暈

耳眩暈(otogenic vertigo (disease))是指因耳竅病變引起的以頭暈目眩、如坐舟車、天旋地轉爲主要表現的耳病[2]耳眩暈眩暈的範疇,是因耳竅有病,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眩暈[3]。其特點是眩暈突然發作,自覺天旋地轉,身體向一側傾倒感覺,站立不穩,並有耳鳴耳聾噁心嘔吐症狀[3]

眩暈是眩和暈兩種症狀的合稱[3]。眩即目眩,眼前昏花繚亂;暈爲頭暈,謂頭部運轉不定之感覺[3]。兩者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同時兼見,兩者兼見者,乃稱眩暈,又稱眩運眩冒、旋暈、頭旋[3]

證治匯補》卷四:“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

靈樞·海論》所:“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丹溪心法》:“眩者言其黑運轉旋,其狀耳閉眼暗,身轉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

詳見耳眩暈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9-32.
  3.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9.

治療耳眩暈·痰濁中阻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