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魚 2009年12月0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辭典》:鯔魚

出處

《開寶本草》

拼音名

Zī Yú

別名

子魚(《綱目》),白眼(《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梭魚(《脊椎動物分類學》)。

來源

爲鯔科動物鯔魚的肉。

原形態

體粗壯,呈圓筒形,前部平扁,入後漸側扁。體長約40釐米。頭短,平扁,背部寬闊,兩側略凸,向腹面傾斜。吻寬而短。眼大,外被一層厚的脂膜。眼間隔寬闊平坦。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大,三角形。口小,下位,略呈人字形。口脣發達,下頜前端有一凸起,可嵌入上頜相對的凹陷中。上下頜邊緣具絨毛狀細齒。鰓孔大,鰓耙細密如篦狀。鱗大,圓形,除吻部外,全體皆被鱗:第一背鰭基部兩側及胸鰭的腋部有尖瓣狀大鱗,腹鰭間有1三角形瓣狀大鱗,側線不明顯,體側縱列鱗42~43。背鰭Ⅳ,Ⅰ8,起點在吻端至尾鰭基距離的正中;第二背鰭上緣微凹。臀鰭Ⅲ8,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2背鰭的稍前方或與之相對。胸鰭短寬,16~17,位高。腹鰭15。尾鰭大,叉形,後緣缺刻較深。頭及體背青黑色,腹部白色。體側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各條紋間有銀白色斑點。各鰭淺灰色。

棲息於淺海或河口鹹淡水交界處;有時亦上溯至淡水的江河中。以泥土中有機質爲食。產卵期3~4月,卵產於近海之河口。

生境分佈

分佈很廣,我國從遼寧至廣東沿海均有。

性味

①《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鹹,平。"

歸經

《本草撮要》:"入足陽明經。"

功能主治

①《開寶本草》:"主開胃,通利五臟,久食令人肥健。"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助脾氣,令人能食,益筋骨,益氣力,溫中下氣。"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