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絡中風 2016年07月13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中絡中風(apoplexy involving collateral[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邪在於絡的中風最輕證[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關於中風

中風(zhòng衆)(apoplex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是指以突然昏撲,半身不遂,語言謇澀或失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爲主要表現,並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亦稱卒中[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中風的症狀

卒暴昏僕,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言語謇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多見於中老年人[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本病可見於腦血管意外及中毒性腦病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

病發前多有眩暈、心悸、肢麻、舌強等先兆[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其中,症發輕緩而病在經絡者,稱“中經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僅見半身不遂、肌膚不仁、口喁語澀等經絡證候[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而症發重急而病在臟腑者,稱“中臟腑”[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症見突然昏僕、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喁語澀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中臟腑又分閉證和脫證兩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閉證兼見牙關緊閉、兩手緊握、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不通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此爲氣火衝逆、血菀於上、痰濁蒙閉清竅所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脫證兼見目合口張、手撒遺尿、肢冷脈細弱等,此爲真氣衰微,元陽暴脫所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如真陽外越,則出現汗出如油、兩顴淡紅、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等危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中風又稱急性腦血管意外,以偏癱、失語,甚則突然意識喪失爲臨牀主症。本病起病急驟,往往在短時間內腦部損害症狀達到高峯,如患者倖存,則神經功能恢復緩慢。其中以動脈硬化性腦梗崇最爲常見。本病發病率高,病殘率高,死亡率高,佔我國自然死因的第一、二位。現代醫學在本病急性期多采用藥物或手術治療,但目前尚無公認降低顱內壓的藥物,而在恢復期或後遺症期更乏特效措施。

在中醫學中,本病又名卒中。《黃帝內經》對中風已有不少記載,當時在認識上以症狀爲主,描述爲“偏枯”、“僕擊”等,治療則重鍼灸。至漢代《金匱要略方論》始定名爲中風,將喁僻不遂、不識人、舌強難言等症統一於一個疾病。然而,從秦漢直至隋唐,始終認爲本病病因以“虛中外風”爲主,治療多用驅風、扶正的方藥,《備急千金要方》還倡用酒劑和灸法。宋、金、元時期,對中風病因進行了較爲深入的探討,非風學說興起,認爲本病的發生與火氣痰虛有關,非獨外風所致。至明代,內風爲主的病因說得到肯定,從而推動了治療的改革,出現順氣化痰、健脾益氣、養血活血、補腎滋陰等新的治法和相應的方劑,並開創閉脫救治。至清代,中風分類趨於精細,如分爲真中風、類中風、陰中、陽中、熱閉、寒閉等;辨證用藥更爲精當,創制了多種有效方劑,如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迄今仍廣泛用於臨牀。

中醫治療中風的現代臨牀報道,始見於1952年。50年代,以個案資料爲主,亦有用鍼灸治療急性腦出血的多病例觀察。60年代,具有一定數量樣本的臨牀文章逐漸增多,但辨治上,多繼承傳統方藥。自70年代開始,中醫藥治療中風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不少新的方藥研製應用,一些新的穴位刺灸法(如頭針)的發現,使得中風及其後遺症的治療效果,有明顯的提高。80~90年代,可以說是我圄中醫研究中風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所發表的臨牀文章及所積累的病例,臨牀和實驗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着重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在中風基礎理論研究上,應用大量客觀資料,進行對中風病因、誘發因子、中風發病死亡與時間的關係以及中風復發病因等的探索;在中風診斷學的研究上,系統地探討了中風的舌象、脈象的特徵,中風病人腦CT與中醫辨證的關係,中風微觀辨證的規範化問題等;在臨牀治療的研究上)一方面對中醫治則進行了反覆的驗證,如有人對1002例缺血性中風分析,發現應用活血化瘀法則治療,有效率優於其他中、西醫藥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對方藥進行了不斷的探索、革新。近年來,對治療中風有效方藥進行了篩選和研究,包括水蛭、紅花、川芎、山雞椒、丹蔘等藥物及溫病三寶(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丹、紫雪丹)、蘇合香丸等。同時,在藥物研究、劑型改革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另外,鍼灸在治療中風恢復期及後遺症,無論在穴位刺激的多樣化,還是在臨牀療效的客觀化上,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中醫辨治中風的機理研究上,早期多基於傳統理論的闡述,近10餘年來,已普遍採用多種現代先進指標,對中風的中醫微觀辨證的具體特點,中藥對中風病人的作用原理,鍼灸治療中風的機理等,都作了比較系統和深入的考察。如腦CT發現中經絡、中臟腑的腦部病理性改變有明顯差異,從甲皺微循環中觀察到,有典型微循環改變的中風病,可分四種類型。又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在治療缺血性中風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解除血液流變性異常、改善微循環灌流、降低毛細血管脆性等作用。鍼灸也可明顯提高中風患者的腦部血液循環,提高腦組織的氧分壓,加強病竈周圍的腦細胞營養,改善抑制的皮層狀態,從而有利於癱瘓肢體及語言障礙的恢復。

中風的病因病機

中風的病因,歷代醫書論述不同[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醫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靈》、《素》作外風論治;劉河間謂中風非外中於風,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東垣以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丹溪謂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王安道則謂劉、李、朱三說是以類中風之病視爲中風而立論,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也,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溼者,類中風而非中風。辨證可分中絡、中經、中腑與中髒[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口吐涎。”

中風多由素體腎陰不足、肝陽偏亢、痰熱溼盛,又兼憂思、惱怒、嗜酒等誘因,導致陰陽失調、氣機逆亂而發爲中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中風的病因,通過現代醫家的大量實踐,已在傳統的基礎上有了較爲深入的認識。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中風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1.體質因素:通過對中風病人體質調查顯示,陰盛陽虛者多見;2.年齡因素:以50歲以上老年人多見;3.情志因素:心理因素是中風的重要誘因;4.時間氣候因素:調查研究發現中風發病多見於春三月,且與氣溫氣壓關係密切,表明外風確能引動內風;5.飲食勞倦因素。中風病機則可歸納爲痰、風、火、瘀、虛。風、火、痰是主因;病變涉及心、肝、脾、腎等髒。

痰 多因嗜食肥甘厚味,酒食無度,溼滯釀痰,或因勞倦、憂思,脾失健運,津液內停,聚溼成痰,痰阻經絡而發爲半身不遂。

風 素體陰虛,陽亢化風,或因七情過極,極而生風,內風旋轉,氣血隨之上衝,可夾痰夾水,絡破血溢,致成中風危候。

火 多爲內生之火,或因將息失宜,或因喜怒過度,以致心火亢盛,肝陽暴張,氣血上逆,心神昏冒,卒發昏僕。

虛 或因年邁力衰,腎元不固,或形體肥胖,氣虛於中,或思慮煩勞,氣血虧損。虛損不足,是導致中風的根本原因,以氣虛、陰虛最常見。氣虛可生痰,又可因氣虛運行無力,而血行阻滯;陰虛則可使肝風動越,心火亢盛,而發生中風之病。

瘀 或因氣血上逆於腦,絡破血出,瘀積不散,或系氣滯血不暢行,氣虛運血無力,瘀阻經絡、清竅,致肢體器官失養而出現半身不遂,失語諸症。

痰、風、火、虛、瘀,筏疾病演變過程中,並非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密切關聯。臨牀上常見痰火互結,風火相煽,瘀痰阻滯等。

中風的辨證分型

對猝然昏僕,不省人事者,又有閉證和脫證之分[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6.

症發重急而病在臟腑者,稱“中臟腑”[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症見突然昏僕、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喁語澀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中臟腑又分閉證和脫證兩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閉證兼見牙關緊閉、兩手緊握、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不通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此爲氣火衝逆、血菀於上、痰濁蒙閉清竅所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脫證兼見目合口張、手撒遺尿、肢冷脈細弱等,此爲真氣衰微,元陽暴脫所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中風先兆

症見眩暈,心悸,肢體麻木,手足乏力,舌強。

中經絡

中風·中經絡(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and collateral[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病在經絡,以口眼斜,肌膚麻木,半身不遂,言語不利,一般無神志改變爲主要表現的中風輕證[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分中絡、中經[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見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語言不利,甚或舌強語蹇,半身不遂,病位淺,多無神志改變。

脈絡空虛,風邪入中者苔薄白,脈弦滑或弦數;

肝腎陰虛,風陽上擾者頭暈頭痛,耳鳴目眩,舌紅苔黃,脈弦細而數或弦滑。

中臟腑

症見突然昏僕,不省人事,病位較深,病情危重。

閉證:伴口,半身不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不通,脈弦滑而數。

脫證:伴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撤肢冷,二便失禁,脈細弱;如見汗出如油,瞳孔散大或兩側不對稱,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爲真陽外越之危候。

分型歸納

中風的中醫辨證,各家意見不一,有按病位,有據症候,而從多數臨牀文獻看,以後者多見。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在中風的舌象、脈象等診斷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舌象調查發現,舌質以瘀者多見,舌苔以黃膩、白膩據多,表明本病多爲瘀血、痰熱。另外,出血性中風者多紅絳舌厚苔,缺血性中風者多青紫舌。而脈圖表明,中風病人極大多數爲弦脈,包括弦滑、弦細、弦數、弦實等。綜合各家分型,可歸納爲以下四型:

1.肝陽暴張 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嘔吐呃逆,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肢體震顫,筋脈拘急。舌紅苔黃,脈弦數。

2.痰濁內阻 形體肥胖,胸腹痞滿,神識昏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不溫,喉中痰鳴。舌質暗淡,苔膩,脈弦滑。

3.氣虛血瘀 頭暈心悸,面黃神疲,氣短乏力,半身不遂,舌強語蹇,偏身麻木。舌胖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

4.元氣暴脫(亦稱爲正氣暴脫) 其臨牀表現爲突然昏僕,肢體癱軟,手撒肢冷汗多,重則周身溼冷,二便自遺。舌質暗紫,苔白膩,脈細弱。這是傳統分型上的脫症,但中醫證治的資料尚不多。

中風的治療

療效標準

(1)按照統一標準,採用計分法評定:①神志狀態:清醒4分;恍惚(思睡、喚醒後能與人言)3分;迷濛(嗜睡、呼之答不確切)2分;神昏1分;昏憒(神昏兼脫證)0分。②語言表達:正常4分;亠般表達、命名不能3分;說話成句而表達不清2分;不能說單詞、詞組1分;語言不能或基本不能0分。③上肢肩關節:正常4分;上舉全而肌力差3分;上舉平肩或略過肩2分;上舉不到肩1分;不能動或前後略擺動0分。④上肢指關節:正常4分;手指分別動作有效而肌力差3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會伸1分;不能動0分。⑤下肢髖關節:正常4分;抬高45度以上3分;不足45度者2分;擺動、能平移1分;不能動0分。⑥下肢趾關節:正常4分;伸屈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略動1分;不會動0分。⑦綜合功能:生活自理、自由交往4分;基本自理、尚有部分功能不全3分;部分自理、需人輔助、可行走2分;站立邁步、需人照料1分;臣卜牀0分。

(2)療效評定:滿分爲28分,起點分不超過18分。基本痊癒:積分>24分;顯效:積分增加超過10分;有效:積分增加超過4分;無效:積分增加不足4分或反而減少者;死亡。

分型治療

(1)肝陽暴張

治法:滋陰潛陽,平肝熄風。

處方:天麻10克,生地、赭石、草決明、右決明、丹蔘各30克,玄蔘、赤芍、全蠍、殭蠶各10克,牛膝、菊花各20克,蜈蚣2條。

加減:頭痛眩暈加蔓荊子;噁心嘔吐加竹茹、赭石;便祕加大黃、番瀉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局方至寶丹、安宮牛黃丸、鎮肝熄風湯等。

(2)痰濁內阻

治法:化痰通腑,通絡熄風。

處方:半夏10克,橘紅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膽星、菖蒲各15克,白朮12克。

加減:痰涎壅盛加竹瀝、天竺黃;眩暈加鉤藤、菊花;舌紅煩躁加鮮生地、沙蔘、麥冬。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半夏白朮天麻湯、導痰湯、滌痰湯等。

(3)氣虛血瘀

治法:益氣活血,祛瘀通絡。

處方:黃芪30~120克,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牛膝各10克,雞血藤30克。

加減:肢癱重加桂枝、杜仲;語蹇加菖蒲、遠志;納呆加砂仁;痰多加瓜蔞、陳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補陽還五湯等。

(4)元氣暴脫

治法:回陽固脫。

處方:人蔘10~15克,附子10~15克。

用法:急煎湯灌服或鼻飼。

常用成方:參附湯、四逆湯加人蔘等。

療效:上述四型,共治療2203例,基本痊癒680例,顯效746例,有效692例,無效及死亡85例,總有效率爲96.1%。

專方治療

(1)腦脈復原湯

組成:黃芪20克,丹蔘15克,水蛭15艽,川芎12克,寄生15克,杜仲10克,五加皮10克,黃精10克,靈芝6克,青皮9克,葛根15克,石菖蒲10克,赤芍10克,珍珠3克(衝),茯苓15克,紅花10克,菊花10克,地龍15克,全蠍6克,白花蛇1條,膽星10克,海藻10克,白附子10克,黃連10克。

加減:風痰上擾,痰火搏結,去黃芪,加牛膝、川軍;氣血虛弱,經脈失養,加白朮、人蔘。

用法:水煎成500毫升,早晚兩次服下,每日1劑;亦可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分裝人膠囊,每日7.5~9克,分2~3次吞服。

療效:本方主要用於缺血性中風,共治療652例,基本痊癒256例,顯效276例,有效102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97.2%。

(2)腦血康口服液

組成:由動物類活血化瘀藥物提取製成,配方從略。用法: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口服,昏迷者可鼻飼。大便乾結可加服大黃粉3克;痰盛加服竹瀝水。

療效:共治療180例,基本痊癒107例;壺效挽例,有效1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爲90%。腦血康具有增強吞噬細胞功能、促進血腫吸收、加速纖維蛋白溶解、改善腦部微循環等作用。

(3)清開靈注射液。

組成:配方從略。

用法:取清開靈注射液40~60毫升,兌人葡萄溏注射液50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28天爲一療程。

療效:本藥主要用於邪熱、痰濁、瘀血等標實症狀突出的中風急性期,不宜用於氣虛、陽虛、脫症等。治療缺血性中風患者111例,基本痊癒32例,顯效22例,有效36例,無效及死亡21例,總有效率爲81.1%;治腦出血23例,基本痊癒7例,顯效6例,有效8例,無效及死亡2例,總有效率爲91.3%。

(4)紅丹

組成:丹藥(系水銀、火硝、皁礬、食鹽煉製而成)50克,石青(白砒、硫磺煉製而成)25克,銀翠(銀塊、石青煉製而成)150克,麝香25克,牛黃5克,羚羊角5克,熊膽5克,冰片5克,棗泥25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爲細末,充分混合,以棗泥爲粘合劑,研勻搓丸,每丸0。5克。以硃砂爲衣,裝瓶密封備用。口服或鼻飼,每天2次,每次1丸,7天爲一療程。

療效:除腦水腫加甘露醇外,以本藥治療371例,基本痊癒171例,顯效84例,有效90例,無效26例,總有效率爲93%。

(5)再生丸

組成:全蠍、麝香、鹿茸、白花蛇、當歸、川芎、赤芍、杜仲、防風、木瓜、天麻、桂枝、高麗蔘、馬錢子、全瓜蔞、枸杞等共30味。

用法:鹿茸切片油炸,馬錢子沙炒去毛皮,餘藥按常規炮製。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煉蜜爲丸,每丸爲2.5克。每晚服3~5丸,最大量不超過7丸。如需白天服,以1~2丸爲宜。妊娠、重感冒、腹瀉及血壓過高者禁用。2~3個月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300例,基本痊癒279例,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爲97.7%。

(6)血栓解

組成:水蛭、鬱金、川芎。

用法:上藥以1.5:2:3的比例進行粉碎、混合,加人賦形劑後壓制成片,每片重0.3克。每日服3次,每次6片。

療效:共治療211例,基本痊癒97例,顯效73例,進步5例,無效36例,總有效率爲82.9%。

(7)參麝活絡九

組成:系在大活絡丸基礎上減去21味藥,增加三七等,共34味。配方從略。

用法:每丸重3克,1日3次,每次1丸,3個半月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73例,基本痊癒79例,顯效32例,有效5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爲93.1%。

(8)抗癱靈

組成:制馬錢子300克,水蛭30克,白花蛇30克,川芎30克,蜈蚣30克。

用法:馬錢子按藥材炮製規範加工。先將白花蛇和蜈蚣共研細飠粉(以減少毒副作用),再與研爲細粉的其他三藥合勻,裝人膠囊,每粒含藥粉3克,貯瓶備用。於每晚睡前開水送服1~5粒。服後即臥牀,切忌活動。應從小劑量開始服,服後肢體有蟻行、灼熱或麻

木感,均屬正常反應。如無此反應,次日遞增2粒,以後隔週遞增1粒,連服90天,停服2~3月。

療效:共治療100例,基本痊癒31例,顯效38例,有效2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爲93%。

老中醫經驗

何任醫案

包××,女,64歲。1974年5月3日初診。患者中風以後,半身不遂,口喁流涎,語言蹇澀,尿多不禁,脈緩。宜益氣通絡。

處方:黃芪30克,地龍4.5克,炒殭蠶9克,當歸9克,川芎4.5克,山萸肉6克,桃仁6克,紅花6克,石菖蒲6克,赤白芍各6克。7劑。

於5月10日複診。服後流涎見少,尿略減,半身稍能活動。原方再續:黃芪30克,當歸9克,川芎4.5克,地龍6克,桃仨6克,石菖蒲9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紅花9克,萸肉9克,鉤藤12克910劑。上方服完已能扶持起立,言語大致清楚。

按:王清任補陽還五湯是治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劑o本病屬氣虛血滯,脈絡瘀阻的症候,系本方之適應症。以黃芪補氣爲主,配合當歸、川芎、桃仨、紅花、地龍等活血通絡之品,使氣足血行,脈絡得通而獲效。

用藥規律

中風用藥,古今有所不同,分述如下:

(1)對歷代醫家409首方中統計,中風用藥333種,其中應用較爲集中的藥物如下表:

應用頻度(次)藥物100~195

甘草、人蔘、當歸、防風、茯苓。

50~96

白朮、生薑、附子、川芎、白芍、半夏、熟地、肉桂、黃芪、羌活。

30~49

陳皮、麻黃、獨活、辰砂、乾薑、天麻、牛膝、麥冬、南星、生地、細辛、大黃、麝香、杏仁、薄荷、山萸肉。

(2)對民國初年以前部分著名醫家共23位的56則醫案(實際統計51則)統計表明;用得最多的是甘草,其次依次爲茯苓、人蔘、半夏、白朮、陳皮、當歸、生薑、黃芪、牛膝、竹瀝、麥冬、熟地(10次以上)。

(3)建國後部分醫家統計77例醫案,用藥221種,用得最多的是當歸(50次),其次爲白芍、鉤藤、茯苓、甘草、半夏、牛膝、生地、菖蒲、地龍、黃芪(30次以上)。

(4)對80年代發表的20首專方(治療人數2656例)用藥情況統計,歸納如下表:

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  物>150011~17

丹蔘、當歸、地龍、川芎。

1001~14996~10

黃芪、紅花、赤芍、水蛭。

≤1000

桃仁、全蠍。

101~10003~5

白花蛇、寄生、鉤藤、牛膝、海藻、馬錢子、葛根、膽南星、雞血藤、蜈蚣。

50~1002~3

大黃、柴胡、白附子、黃連、石菖蒲、鬱金、杜仲、黨蔘、山萸肉、肉蓯蓉、枸杞子、全瓜蔞、甘草、淫羊霍、三七、防風、木瓜、天麻、桂枝、茯苓、枳實。

由上可以看出,古代用藥以扶正祛邪、補益氣血、祛風除痰爲主。多用味甘之藥,少用苦寒之品,與受內虛邪中學說影響有關。民國初以前用藥品種及使用規律大致與古方劑類似,以扶正祛邪爲主,但順氣祛痰、養血熄風藥物增加。建國後,在用藥上則重視養血益氣、平肝熄風。近十餘年來,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急劇增加。曾對黃芪、當歸、川芎、紅花、赤芍、桃仁中所含的微量元素進行測定,發現含有鐵、錳、銅、鉻、鍀等,對中風患者的微量元素失常有明顯的調節作用,表明活血益氣的藥物對治療中風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鍼灸治療

體針

體針:中經絡:半身不遂者取肩髃或極泉、手五里或曲池、外關或內關、合谷或陽池、環跳或居謬、陽陵泉或足三裏、解溪或懸鐘、崑崙或風市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病程日久者,上肢宜配取大椎、肩外俞;下肢宜配取腰陽關、白環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也可配刺健側穴,或加電針[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語澀加廉泉、通裏,肌膚不仁可用皮膚針輕叩局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口眼歪斜取地倉、頰車、合谷、迎香、顴髎、下關等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流涎加承漿、地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中臟腑:閉證取人中、十二井、太沖、豐隆、勞宮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牙關緊閉加頰車、下關;舌強不語加啞門、廉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脫證取神闕、關元等穴,用大艾炷多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虛汗不盡加陰郄;虛陽浮越者重灸命門、氣海俞、腎俞等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取穴:主穴:分二組。甲組:內關、水溝、極泉、委中、三陰交、尺澤;乙組:肩榭、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裏、太沖、懸鐘。配穴:分二組。甲組:吞嚥困難加風池、翳風;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語加金津、玉液;乙組:肢癱加肩貞、後溪、風市、秩邊、崑崙、豐隆;面癱加頰車、地倉;失語加啞門、廉泉。

操作:每次取一組,主、配穴對應選用。內關,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轉手法(瀉法)1分鐘;繼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法(瀉法),至流淚或眼球溼潤爲度。三陰交,成45度角進針1~1.5寸,採用提插補法,以病人下肢抽動爲度。極泉,宜直刺進針1~1.5寸,提插瀉法,至肢體連續抽動3次爲度。尺澤、委中針法與極泉同。風池、翳風,快速捻轉手法運針半分鐘。合谷用提插瀉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針點刺。第2組穴,針刺得氣後,持續捻轉提插2分鐘,留針15~20分鐘。每5分鐘運針一次。亦可接通電針儀,以斷續波,強度以病人肢體抽動並感舒適爲度。每日1次,10~15次爲一療程。

療效:第一組針法稱醒腦開竅法,適於腦出血恢復期及腦梗塞任何一期治療,共治療671例,其中腦出血患者54例,基本痊癒28例,顯效15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100%;腦梗塞617例,基本痊癒366例,總有效率爲99.4%。第二組穴共治療中風後遺症1013例,總有效率在83%~96.9%之間。

下肢-環跳 陽陵泉 足三裏 解溪 崑崙 方義

隨證配穴:半身不遂—患側井穴點刺出血以接續經氣,上肢-肩髎 陽池 後溪,病程日久-大椎 肩外俞,下肢-風市、懸鐘,病程日久-腰陽關 白環俞,經筋屈曲拘攣-肘部取曲澤,腕部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陽病取陰,語言蹇澀-啞門 廉泉 通裏,肌膚不仁-皮膚針叩刺患部。

操作: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方義 手足陽明和足厥陰經脈均上達頭面,取地倉、頰車穴疏調局部經氣,遠取合谷、內庭、太沖乃循經取穴,以調本經經氣。

隨證配穴 按病位酌配牽正、水溝、下關等穴。

操作 毫針刺,平補平瀉,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方義 肝陽化火生風,氣血上逆,痰濁而升,矇蔽清竅,取十二井穴,接逸十二經氣,調和陰陽;水溝醒腦開竅;太沖潛陽降逆,平肝熄風;豐隆宣通脾胃氣機,蠲化痰濁。

隨證配穴 牙關緊閉-下關、頰車;兩手握固配合谷;語言不利-啞門、上廉泉。

操作 十二井穴點刺放血,水溝向上斜刺瀉法,太沖、豐隆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

方義 關元爲任脈和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扶助元陽;神闕爲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繫,以回陽固脫。

隨證配穴 汗出不止-陰郄、復溜,小便失禁-三陰交。

操作 關元穴大炷艾灸,神闕隔鹽艾灸,直至四肢轉溫爲止。

頭針

頭針:選對側運動區爲主,配合足運感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失語者加語言區。捻鍼時鼓勵患者作患肢運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適用於中經絡半身不遂者[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注:中風後遺症的治療,可參照中經絡的治療[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4.

取穴:

頂顳前斜線

頂旁1線

頂旁2線

操作:選28~30號長1.5~2.0寸毫針,針與頭皮呈30。夾角快速刺入頭皮下,快速捻轉2~3min,每次留針30min,留針期間反覆捻轉2~3次。治療時讓患者活動肢體,隔日1次。

取穴:主穴:運動區、感覺區。配穴:暈聽區、足運感區、語言2區

操作:以主穴爲主,語言不利加語言2區;眩暈加暈聽區;下肢癱瘓明顯加足運感區。患肢對側取穴,足運感區針雙側,沿頭皮進針至規定深度後,以每分鐘200~250次頻率持續捻轉3~5分鐘,留針15分鐘,或接電針儀,以500~700次/分頻率連續波刺激15~20分鐘,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爲宜。每日1次,15~20次爲一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療1805例,總有效率在93.4%~98.5%之間。

眼針

取穴:上焦、下焦。

操作:取患側爲主,可配合健側。先在穴區用點眼棒或三棱針柄在眼周眶按壓,尋得反應點(表現爲酸、麻、脹、重或發熱、發涼感),以左手指按壓眼球,使眼眶皮膚繃緊,右手持32號5分針輕輕沿皮橫刺或直刺,不用手法,留針5~15分鐘。每日1次,15~20次爲一療程。

療效:本法只限於缺血性中風的早期患者,肌肉肢體已變形者,療效差。觀察453例,總有效率爲97%左右。

耳針

選穴

腦點 皮質下 肝 三焦

方法

毫針刺,中等刺激強度,每日1次;後遺症隔日刺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單方驗方

①蝮蛇抗栓酶注射液

組成:蝮蛇抗栓酶,每支含量0.25單位。

用法:第一週,以0.25單位加250毫升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每日1次;第二週增至0.5單位加250毫升生理鹽水靜脈滴注,亦每日1次,用藥2~3周爲一療程。本藥主要用於治療腦梗塞病人。

療效:共治療缺血性中風病人325例,基本痊癒71例,顯效128例,有效84例,無效42例,總有效率爲87.1%。

②山雞椒注射液

組成:山雞椒,每毫升含生藥2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2次,20天爲一療程,或靜脈注射,20毫升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20天爲一療程。本藥亦主要用於治療腦梗塞病人。

療效:共治療缺血性中風病人118例,基本痊癒63例,顯效25例,有效2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爲92.4%。

③川芎嗪注射液

組成:磷酸川芎嗪,每支2毫升含40~50毫克。

用法:靜脈滴注。每次以80~100毫克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滴注,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本藥主要用於腦梗塞病人。

療效:共治療缺血性中風病人267例,基本痊癒82例,顯效109例,有效55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爲92.1%。

推拿

取穴:頭部:感覺區、運動區、足運感區、語言區、百會;上肢:合谷、手三裏、曲池、外關、養老、少海、肩貞、肩濡;下肢:足三裏、豐隆、絕骨、殷門、委中、環跳、命門;腹部:氣海、關元、神闕;背部:大椎。

操作:急性期以頭穴爲主,行揉、點、按、推等法,然後在肢端穴位點按,操作時間各爲5分鐘。恢復期,亦先以同法推按頭穴,接着令患者取仰臥位,用揉、滾法對上、下肢進行放鬆,點按俞穴,放鬆關節;再令其取俯臥位,施術於督脈及兩側膀胱經線,用掌根從大椎穴平推至骶部3~5遍,點按俞穴,最後用拍打法從上至下拍打數遍,時間15分鐘。上法每日1次,20~30日爲一療程,療程間隔3~4天。

療效:共治療中風病人147例,基本痊癒57例,顯效33例,有效47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爲93.2%。

氣功

功法:導引靜坐法。導引用擦掌、熨目、按陽明、轉耳輪、鳴天鼓、叩齒、鳴天鼓、擦腎腰、捶環跳、掌擦臉面、擦湧泉穴,共12法,視患者情況行之。靜坐包括趺坐、立腰、垂廉、抵齶、咽津、調息、正念、內視八要點。導引每日上午行1~2次,靜坐每日下午行1~2次,每次1小時。

療效:以上法共治療38例,基本痊癒22例,顯效12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7.4%。

其他措施

急性腦出血病人應保持安靜,儘量減少移動,頭部放置冰袋,隨時吸出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中風病人急性期均應加強護理,更換體位,防止肺部感染和褥瘡。症狀穩定後應逐步加強肢體功能鍛鍊,包括被動運動和自主運動。同時要加強心理治療,以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危急患者需配合西醫藥物及手術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