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維脈 2016年08月26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陰維脈(Yin Link Channel[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Yin Link Vessel[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奇經八脈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7.[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本經起於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經相合,然後上行至咽喉,合於任脈[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出《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論》。

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與本脈脈氣相通[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諸陰之維。

陰維脈循行路徑

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三陰交穴)後上方,即足少陰腎經內踝上五寸之後端築賓穴,循小腿後側上行至屈膝膕窩內側之陰谷穴,再循大腿內側上行至鼠蹊部位橫(恥)骨五分旁之橫骨穴,往少腹外上行至髂骨前上棘與橫骨中點之上方,始維入足太陰脾經之府舍穴。後循腹中線三寸半外側上行,經腹結穴至與臍平之大橫穴,再往上行腹哀穴。陰維在此上行,至乳下第二肋骨處,始又維入足厥陰肝經之期門穴。至此陰維脈挾胃、屬肝、絡膽、貫膈與上行與任脈交於結喉下一寸之天突穴,再上行至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根下之廉泉穴。

圖68(圖出自《中醫大辭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7.

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中醫藥學名詞(2004)》:起於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經相合,然後上行至咽喉,合於任脈[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大辭典》:其循行路線,據《奇經八脈考》載:“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少腹……循脅肋……上胸膈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7.

《中國鍼灸學詞典》:本經自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開始,沿下肢內側上行,進入小腹部,通過脅肋、胸腔到達咽部,與任脈會合[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與本脈脈氣相通[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奇經陰維脈經筋圖

《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論》:“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和《難經·二十八難》:“陰維,起於諸陰交也。”後《奇經八脈考》具體爲:“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陽築骨穴,爲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少腹,會足太陰、厥陰、陽明於府舍;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凡十四穴。”

陰維脈起於足少陰腎經內踝上五寸後端之築賓穴,循腿內側至小腹外緣,循腹上行至乳上結喉,維絡諸陰脈會於任脈。

循行路線:
  1. 起於足少陽

  2. 斜至足厥陰

  3. 發足少陰

  4. 上股內側

  5. 循腹至乳

  6. 上結喉

奇經陰維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陰維脈

陰維脈病

陰維脈有維繫全身陰脈的作用,與陽維脈共同調節溢蓄全身的氣血。其病變主要表現爲心痛,胃痛,胸腹痛等裏症。

患陰維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見心痛。

《中醫大辭典》:陰維脈本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心、胸疼痛[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7.

《中國鍼灸學詞典》:陰維發病主要表現爲心痛、胃痛等陰經裏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難經·二十九難》:“陰維爲病苦心痛。”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