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勞 2016年07月20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虛勞(consumptive diseas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4.。出《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治》。又稱虛損[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又作虛癆[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4.

《中醫藥學名詞》(2004):虛勞是指陰陽、氣血、臟腑虛損的慢性虛衰性疾病的統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虛勞是指以陰陽、氣血、臟腑虛損爲主要表現的虛衰性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虛勞的各家論述

歷代醫籍對虛勞的論述甚多[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

《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篇》所說的“精氣奪則虛”可視爲虛證的提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而《調經論篇》謂:“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進一步說明虛證有陰虛、陽虛的區別,並指明陰虛、陽虛的主要特點[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難經·十四難》論述了“五損”的症狀及轉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

在治法上,根據五臟的所主及其特性提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首先提出了虛勞的病名[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在治法上,着重溫補,但還應用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提出了新的治療途徑[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比較詳細地論述了虛勞的原因及各類症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對五勞(肺勞、肝勞、心勞、脾勞、腎勞),六極(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七傷(大飽傷膊;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溼地傷腎;形寒寒飲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的具體內容作了說明[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

金元以後,許多醫家對虛勞的理論認識及臨牀治療都有較大的發展[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如李東垣《脾胃論》重視脾胃,長於甘溫補中[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朱丹溪《丹溪心法》重視肝腎,善用滋陰降火[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對陰陽互根的理論作了深刻的闡發,在治療腎陰虛、腎陽虛的理論及方藥方面有新的發展[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汪綺石重視肺、脾、腎在虛勞中的重要性,《理虛元鑑、治虛有三本》指出:“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爲五臟之天,脾爲百骸之母,腎爲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清代吳澄的《不居集》,對虛勞的資料作了比較系統的彙集整理,是研究虛勞的一部有價值的參考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在病因方面,對外感致損有所闡發[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在治療方面,將《難經》指出的治損原則具體化[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

虛勞的範圍

虛勞涉及的內容很廣,凡稟賦不足,後天失養,病久體虛,積勞內傷,久虛不復等所致的多種以臟腑氣血陰陽虧損爲主要表現的病證,均屬於本證的範圍[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

虛勞的病因病機

氣血、臟腑等正氣損傷所致的虛弱症和某些具傳染性、表現爲虛弱證的疾病(見《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4.。後世多將前者稱爲虛損,後者稱爲勞瘵或傳名屍勞(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4.

先天、後天、內因、外因的多種病因均會導致虛勞的產生[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臟腑虧損,氣血陰陽不足爲虛勞的基本病機,辨證以氣血陰陽爲綱,五臟虛候爲目[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

導致虛勞的原因甚多,如《景嶽全書·虛損》指出:“勞倦不顧者多成勞損”;“色慾過度者多成勞損”;“少年縱酒者多成勞損”;“疾病誤治及失於調理者,病後多成虛損”[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理虛元鑑·虛症有六因》則提出導致虛證的主要六種原因:“有先天之因,有後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後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藥之因。”[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

就臨牀所見,引起虛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1-282.

稟賦薄弱,體質不強

多種虛勞證候的形成,都與稟賦薄弱,體質不強密切有關。而父母體虛,遺傳缺陷,胎中失養,孕育不足及生後餵養失當,營養不良等因素,是造成稟賦薄弱,體質不強的主要原因,在體質不強的基礎上,易於因虛勞致病,或因病致虛,日久不復而成爲虛勞。

煩勞過度,損及五臟

《景嶽全書·虛損》對勞倦致病作了正確的論述。適當的勞作,爲人們正常生活之必需。但煩勞過度則於人體有害,“不知自量,而務從勉強,則一應妄作妄爲,皆能致損”。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即指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醫家四要·病機約論》也指出:“曲運神機則勞心,盡心謀慮則勞肝,意外過思則勞脾,預事而憂則勞肺,色慾過度則勞腎。”在各種損傷之中,尤以憂鬱思慮、煩勞過度損傷心脾及早婚多育,房勞傷腎,較爲多見。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

暴飲暴食,營養不良,嗜慾偏食,飲酒過度等原因,都會損傷脾胃,使其消磨水谷,化生精微、長養氣血的功能受到影響。若脾胃長期受損,心致氣血來源不足,內不能和調於五髒六腑,外不能灑陳於營衛經脈,而漸致虛勞。

大病久病、失於調理

或大病之後,邪氣過盛,髒氣損傷;或熱病日久,耗血傷陰;或寒病日久,傷氣損陽;或瘀血內結,新血不生;或因寒邪久留,耗傷正氣;或因病後失於調理,正氣虧損難復等,都會使精氣耗傷,由虛致損,逐漸發展成爲虛勞。

以上各種病因或是因虛致病,因病成勞;或是因病致虛,久虛不復成勞。而其病理性質,主要爲氣、血、陰、陽的虧耗;其病損部位,主要在於五臟。其病變過程,往往首先導致某一髒的氣、血、陰、陽的虧損。但由於五臟相關,氣血同源,陰陽互根,所以由各種原因所致的虛損常互相影響;一髒受病,可以累及他髒;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生氣;氣虛者,陽亦漸衰,血虛者,陰亦不足;陽損日久,累及於陰,陰虛日久,累及於陽。以致病勢日漸發展,而病情趨於複雜。

虛勞的類證鑑別

在臨牀進行辨證診斷時,應着重將虛勞與虛證及肺癆相鑑別[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

虛勞和內科其他病證中的虛證證型雖然在臨牀表現、治療方藥方面有類似之處,但兩者實際上是有區別的[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虛勞的各種證候,均以出現一系列精氣不足的症狀爲特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而其他病證的虛證則各以其症證的主要症狀爲突出表現[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例如眩暈一證的氣血虧虛型,以眩暈爲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現;水腫一證的脾陽不振型則以水腫爲最基本、最突出的表現[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此外,虛勞一般都有比較長的病程,病勢纏綿[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而其他病證的虛證類型雖然也以久病屬虛者居多,但亦有病程較短而呈現虛證者[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如泄瀉一證的脾胃虛弱型,以泄瀉爲主要臨牀表現,有病程長者,亦有病程短者[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

對於虛勞與肺癆的區別,宋·嚴用和《濟生方·五勞六極論治》即已指出:“醫經載五勞六極之證,非傳屍骨蒸之比,多由不能衛生施於過用,逆於陰陽,傷於榮衛,遂成五勞六極之病焉。”《景嶽全書·虛損》論及兩者的區別說:“至若癆瘵之有不同者,則或以骨蒸或以乾咳,甚至吐血、吐談。”就其區別的要點來說,肺癆爲癆蟲侵襲所致,主要病在肺,具有傳染性,以陰虛火旺爲其病理特點,以咳嗽、咯痰、咳血、潮熱、盜汗、消瘦爲主要臨牀症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而虛勞則由多種原因所導致,一般不傳染,分別出現五臟氣、血、陰、陽虧虛的多種臨牀症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

虛勞的辨證論治

治療的基本原則是補益[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必須根據病理屬性的不同,分別採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藥,並應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方用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此外,由於五臟相關,氣血同源,陰陽互根,所以應注意氣血陰陽相兼爲病及五臟之間的轉化[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分清主次,兼顧治療。護理及飲食調攝對促進虛勞的康復有重要作用[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

虛勞的證候雖多,但總不離乎五臟,而五臟之傷,又不外乎氣、血、陰、陽[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故對虛勞的辨證,應以氣、血、陰、陽爲綱,五臟虛候爲目[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虛損勞瘵源流》說:“雖分五臟,而五臟所藏無非精氣。其所以致損者有四:曰氣虛、曰血虛、曰陽虛、曰陰虛。”“氣血陰陽各有專之,認得真確,方可施治。”一般說來,病情單純者,病變比較侷限,容易辨清其氣、血、陰、陽虧虛的屬性和病及臟腑的所在,但由於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所以各種原因所致的虛損往往互相影響,由一虛而漸致多虛,由一髒而累及他髒,使病情趨於複雜和嚴重,辨證時應加註意[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

對於虛勞的治療,應以補益爲基本原則[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正如《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篇》說:“虛則補之。”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還具體指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在進行補益的時候,一是必須根據病理屬性的不同[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分別採取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藥;二是要密切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用方藥,以增強治療的針對性[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此外,由於脾爲後天之本,是水谷、氣血生化之源;腎爲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是生命的本元,所以補益脾腎在虛勞的治療中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2.

氣虛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3.

肺氣虛

[症狀]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平素易於感冒,面白,舌質淡,脈弱。

[證候分析]肺氣不足,表衛不固,故短氣自汗,聲音低怯。肺氣虧虛,營衛失和則時寒時熱。肺主皮毛,肺虛則腠理不密故易感受外邪。肺氣虧虛,不能貫心脈而通達全身,氣血不能充沛於血脈,故見面白、舌淡、脈弱。

[治法]補益肺氣。

[方藥]補肺湯[備註]補肺湯(《永類鈐方》):人蔘、黃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加減。本方以人蔘、黃芪益氣固表;因肺氣根於腎,故以熟地、五味子益腎固元斂肺;桑白皮、紫菀清肅肺氣。

無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較多者,加牡蠣、麻黃根固表斂汗。若氣陰兩虛,而兼見潮熱、盜汗者,加鱉甲、地骨皮、秦艽等養陰清熱。

脾氣虛

[症狀]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證候分析]脾虛失於健運,胃腸的納谷及傳化功能失常,故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大便溏薄。脾虛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充,形體失養,故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脈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加味四君子湯[備註]加味四君子湯(《三因方》):人蔘、茯苓、白朮、炙草、黃芪、白扁豆加減。方中以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益氣健脾;茯苓、扁豆健脾化溼。

若兼胃脘脹滿,嘔吐噯氣者,加陳皮、半夏和胃降逆。兼食積停滯者,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消食健胃。若氣虛及陽,脾陽漸虛,腹痛即瀉,手足欠溫者,加肉桂、炮姜溫中散寒。若脾氣虧虛而主要表現爲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者,可改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以補益中氣,昇陽舉陷。

在氣、血、陰、陽的虧虛中,氣虛是臨牀上最常見的一類。其中尤以肺、脾氣虛爲多見,而心、腎氣虛亦屬不少。

心氣虧虛而見心悸、氣短、自汗、面㿠、神疲、脈微等症,可用《醫方集解》六君子湯[備註]《醫方集解》六君子湯(《醫方集解》):人蔘、白朮、茯苓、甘草、黃芪、山藥加五味子、玉竹、黃精等益氣養心。腎氣虧虛而見腰膝痠軟,小便頻數而清,或白帶清稀者,可用《醫方集解》六君子湯加杜仲、續斷、菟絲子、山茱萸等益氣固腎。

血虛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3-284.

心血虛

[症狀]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結代。

[證候分析]  以心血虧虛,心失所養爲其主要病機,血不養心,心神不寧,故致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血虛不能上榮頭面,故面色不華,舌質淡。血虛氣少,血脈不充,故脈細或結代。

[治法]養血安神。

[方藥]養心湯[備註]養心湯(《證治準繩》):黃芪、茯苓、茯神、當歸、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五味子、人蔘、肉桂加減。方中以人蔘、黃芪、茯苓、甘草益氣以生血;當歸、川芎、五味子、柏子仁、棗仁、遠志養血安神;肉桂、半夏曲溫中健脾,以助氣血之生化。

肝血虛

[症狀]頭暈,目眩,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或驚惕肉𥆧,婦女月經不調甚則經閉,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

[證候分析]肝血虧虛,不能上養頭目,故致頭暈、目眩。血不養肝,肝氣鬱滯故脅痛。由於血虛生風,筋脈失養,以致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或驚惕肉𥆧。肝血不足,婦女衝任空虛,則致月經不調甚或閉經。面色不華,舌淡,脈弦細或細澀,爲肝血不足,血脈不充之象。

[治法]  補血養肝。

[方藥]四物湯[備註]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加味。四物湯養血調血。補而不滯。可加制首烏、枸杞子、雞血藤以增強補養肝血的作用。脅痛加柴胡、鬱金、香附理氣通絡。肝血不足,目失所養而致視物模糊者,加楮實子、枸杞子、決明瞭以養肝明目。

血虛之中,以心、脾、肝的血虛較爲多見。脾血虛常與心血虛同時並見,故臨牀常稱心脾血虛。由於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由於血爲氣母,血虛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氣虛症狀,而且在中醫的長期臨牀實踐中,認爲補血不宜單用血藥,而應適當配伍氣藥,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所以在治療各種血虛的證候時,應結合健脾益氣生血之法。歸脾湯[備註]歸脾湯(《嚴氏濟生方》):黨蔘、黃芪、白朮、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薑、大棗具有良好的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的作用,所以也是治療血虛,尤其是心脾血虛的一個極爲常用的方劑。

陰虛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4-285.

肺陰虛

[症狀]乾咳,咽燥,咳血,甚或失音,潮熱,盜汗,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肺陰虧耗,肺失濡潤,清肅之令不行,故乾咳。肺絡損傷則致咳血。陰虛津不上承,故咽喉乾燥,甚則失音。陰虛火旺則致潮熱。虛熱逼津液外泄則致盜汗。面潮紅,舌紅少津,均爲陰虛有熱之象。

[治法]養陰潤肺。

[方藥]沙蔘麥冬湯[備註]沙蔘麥冬湯(《溫病條辨》):沙蔘、麥冬、玉竹、桑葉、甘草、天花粉、生扁豆加減。方中以沙蔘、麥冬、玉竹滋養肺陰;天花粉、桑葉、甘草清熱潤燥。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肅肺止咳。咳血酌加白芨、仙鶴草、鮮茅根等涼血止血。潮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秦艽、鱉甲養陰清熱。盜汗加牡蠣、浮小麥固表斂汗。

心陰虛

[症狀]心悸,失眠,煩躁,潮熱,盜汗,或口舌生瘡,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心陰虧虛,心失濡養,心神木寧故心悸,失眠。陰虛生內熱,虛火亢盛,故煩躁,面色潮紅,口舌生瘡。虛熱逼津液外泄,則致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爲陰虛內熱,津液不足之象。

[治法]  滋陰養心。

[方藥]天王補心丹[備註]天王補心丹(《攝生祕劑》):人蔘、玄蔘、丹蔘、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黃、辰砂加減。方中以生地、玄蔘、麥冬、天冬養陰清熱;人蔘、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丹蔘、柏子仁、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桔梗載藥上行。本方重在滋陰養心,適用於陰虛較甚而火熱不亢者。若火旺而見煩躁不安,口舌生瘡者,可去當歸、遠志之辛溫,加黃連、木通、淡竹葉清心泄火,導熱下行。若見潮熱,盜汗,可參照肺陰虛進行加減治療。

脾胃陰虛

[症狀]  口乾脣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甚則乾嘔、呃逆,面色潮紅,舌幹,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脾胃陰虛,運化失常,故不思飲食。津虧不能上承,故口乾。胃腸失於滋潤則大便祕結。若陰虧較甚,胃氣失於和降,則致乾嘔、呃逆。面色潮紅,舌紅,少苔,脈細數均爲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養陰和胃。

[方藥]益胃湯[備註]益胃湯(《溫病條辨》):沙蔘、麥冬、生地黃、玉竹、冰糖加減。方中以沙蔘、麥冬、生地、玉竹滋陰養液;配伍冰溏養胃和中。大便乾結者以改用蜂蜜潤腸通便爲宜。

口乾脣燥甚者,加石斛、花粉滋養胃陰。不思飲食者,加麥芽、扁豆、山藥益胃健脾。呃逆加刀豆、柿蒂、竹茹扶養胃氣、降逆止呃。

肝陰虛

[症狀]頭痛,眩暈,耳鳴,目幹畏光,視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體麻木,筋惕肉𥆧,面潮紅,舌乾紅,脈弦細數。

[證候分析]肝陽不足,肝陽偏亢,上擾清空,故頭痛,眩暈,耳鳴。肝陰不能上榮於目,故目幹畏光,視物不明。陰血不能濡養筋脈,虛風內動,故肢體麻木,筋惕肉𥆧。陰虧火旺,肝火上炎,則面潮紅。舌紅少津,脈弦細數爲陰虛肝旺之象。

[治法]滋養肝陰。

[方藥]補肝湯[備註]補肝湯(《醫宗金鑑》):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酸棗仁、木瓜、炙甘草加減。方中以四物湯養血柔肝;配以木瓜、甘草酸甘化陰,麥冬、棗仁滋陰養肝。

頭痛、眩暈、耳鳴較重,或筋惕肉𥆧者,加石決明、菊花、鉤藤、刺蒺藜平肝潛陽。目乾澀畏光,或視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貞子、草決明養肝明目。若肝火亢盛而兼見急躁易怒,尿赤便祕,舌紅脈數者,加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肝陰虛而以脅痛爲主要表現者,可加川楝子、鬱金理氣疏肝或改用一貫煎[1]

一貫煎(《柳洲醫話》):沙蔘、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

腎陰虛

[症狀]腰痠,遺精,兩足痿弱,眩暈耳鳴,甚則耳聾,口乾,咽痛,顴紅,舌紅,少津,脈沉細。

[證候分析]腰爲腎之府,腎虛失養,故感腰痠。腎陰虧虛,虛火易動,精關不固,則致遺精。腎陰虧乏,髓海不足,腦失濡養,則眩暈,耳鳴。虛火上炎,故口乾、咽痛、顴紅。舌紅少津,脈沉細,爲腎陰虧乏之象。

[治法]滋補腎陰。

[方藥]左歸丸[備註]左歸丸(《景嶽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菟絲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膠、龜版膠加減。方中以熟地、枸杞、山藥、龜版膠、牛膝滋補腎陰;山茱萸、菟絲子、鹿角膠補腎填精。

虛火較甚,潮熱、口乾、咽痛、脈數、舌紅者,加知母、黃柏、地骨皮滋陰瀉火。精關不固,腰痠遺精者,加牡蠣、金櫻子、芡實、蓮鬚等固腎澀精。精血枯竭而見耳聾、足痿者,加紫河車填補精血。

五臟的陰虛在臨牀上都比較常見。病情較重者,可見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

陽虛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6.

心陽虛

[症狀]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或紫暗,脈細弱,或沉遲。

[證候分析]心陽不足,心氣虧虛,故心悸,自汗,神倦嗜臥。陽虛不能溫養四肢百骸,故形寒肢冷。陽虛氣弱,不能推動血液的運行,心脈瘀阻,氣機滯塞,故心胸憋悶疼痛,舌質紫暗。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或沉遲,均屬心陽虧虛,運血無力之象。

[治法]益氣溫陽。

[方藥]  拯陽理勞湯[備註]拯陽理勞湯(《醫宗必讀》):人蔘、黃芪、肉桂、當歸、白朮、甘草、陳皮、五味子、生薑、大棗。本方由人蔘、黃芪、五味子、甘草補益心氣;肉桂、生薑溫通心陽;白朮、陳皮、當歸、大棗健脾養血。

血脈瘀滯而見心胸疼痛者,加鬱金、川芎、丹蔘、三七活血定痛。形寒肢冷,脈遲者,酌加附子、巴戟、仙茅、仙靈脾、鹿茸等溫補陽氣。

脾陽虛

[症狀]面色萎黃,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泄,腸鳴腹痛,每因受寒或飲食不慎而加劇,舌質淡,苔白,脈弱。

[證候分析]  脾氣虛弱進一步發展爲脾陽虧虛,不能運化水谷,助長體力,故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氣懶言。氣虛中寒,清陽不展,寒凝氣滯故腸鳴腹痛,大便溏泄。感受寒邪或飲食不慎,以致中陽更虛,易使病情加重。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弱,均爲中陽虛衰之象。

[治法] 溫中健脾。

[方藥]  附子理中丸[備註]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炮附子、人蔘、白朮、炮姜、炙甘草加減。方中以人蔘、白朮、甘草益氣健脾,燥溼和中;乾薑、附子溫中祛寒。

腹中冷痛較甚,加高良薑、制香附或丁香、吳萸溫中理氣止痛。食後腹脹及嘔逆者,加砂仁、半夏、陳皮溫中和胃降逆。腹瀉較劇,加肉豆蔻、補骨脂溫脾澀腸。

腎陽虛

[症狀]腰背痠痛,遺精陽萎,多尿或不禁,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

[證候分析]腰爲腎之府,督脈貫脊絡腎而督諸陽,腎陽不足,失於溫煦,故腰背痠痛,畏寒肢冷。陽氣衰微,精關不固,故遺精、陽萎。若腎氣不固則小便不禁。氣化不及,水不化氣則多尿。命門火衰,火不生土,不能蒸化腐熟水谷,故不利清谷或五更泄瀉。面色蒼白,舌淡胖有齒痕,脈沉遲均爲陽氣虧虛,陰寒內盛之象。

[治法]  溫補腎陽,兼養精血。

[方藥]右歸丸[備註]右歸丸(《景嶽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加減。方用附子、肉桂溫補腎陽;杜仲、山茱萸、菟絲子、鹿角膠補益腎氣;熟地、山藥、枸杞、當歸補益精血,滋陰以助陽。

遺精加金櫻子、桑螵蛸、蓮鬚,或合金鎖固精丸[備註]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沙苑蒺藜、芡實、蓮鬚、龍骨、牡蠣、蓮肉以收澀固精。下利清谷者,應減去熟地、當歸等滋潤滑膩之品,加入黨參、白朮、苡仁益氣健脾,滲溼止瀉。五更泄瀉者,可合用四神丸[備註]四神丸(《證治準繩》):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薑、大棗溫脾暖腎,固腸止瀉。陽虛水泛,浮腫尿少者,加茯苓、澤瀉、白朮、車前子利水消腫。喘促、短氣、動則更甚,爲腎陽虛衰,腎不納氣,酌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補腎納氣。

陽虛多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陽虛則生寒,症狀比氣虛爲重,並出現裏寒的症象爲特徵。在陽虛之中,以心、脾、腎的陽虛爲多見。由於腎陽爲人身之元陽,所以心、脾之陽虛日久,常多累及於腎,而出現心腎陽虛或脾腎陽虛的病變。

氣、血、陰、陽虧虛錯雜互見

[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

爲了便於辨證和治療,將虛勞歸納爲氣、血、陰、陽虧虛四類。但臨牀往往有錯雜互見的情況。一般來說,病程短者,多傷及氣血,可見氣虛、血虛及氣血兩虛之證;病程長者,多傷及陰陽,可見陰虛、陽虛及陰陽兩虛之證。而氣血與陰陽的虧虛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如精血津液都屬於陰的範圍,但血虛與陰虛的區別在於:血虛主要表現血脈不充,失於濡養的症狀,如面色不華、脣舌色淡,脈細弱等;陰虛則多表現陰虛生內熱的症狀,如五心煩熱、顴紅、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陽虛包括氣虛在內,但陽虛往往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氣虛表現短氣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脈弱等症;陽虛則這些症狀進一步嚴重,並出現陽虛裏寒的症狀,如倦怠嗜臥,形寒肢冷,腸鳴泄瀉,舌質淡胖,脈虛弱或沉遲等。

虛勞患者因體虛衛外不固,易感外邪。而感邪之後,更易賊傷元氣,治宜扶正與祛邪兼顧,可用薯蕷丸[備註]薯蕷丸(《金匱要略方論》):薯蕷、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當歸、芍藥、川芎、乾地黃、阿膠、麥冬、杏仁、桔梗、豆黃卷、防風、柴胡、桂枝、神曲、乾薑、白斂、大棗加減。虛勞日久,氣血運行不暢而有血瘀者,肌膚甲錯,面目黯黑者,當合祛瘀生新之法,可用大黃䗪蟲丸[備註]大黃䗪蟲丸(《金匱要略方論》):地鱉蟲、乾漆、乾地黃、甘草、水蛭、白芍、杏仁、黃芩、桃仁、虻蟲、蠐螬蟲、大黃加減。

注意事項

虛勞的治療應從多方面着手,除藥物外,氣功、鍼灸、按摩等均可配合使用,治療中還需注意生活起居及飲食調攝,保持樂觀情緒,以提高療效,促進康復[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

虛勞的預後

虛勞一般病程較長,多爲久病痼疾。其轉歸及預後[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與體質的強弱,脾腎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護理等因素有密切關係[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脾腎未衰,元氣未敗,納食尚可,脈象和緩者預後良好[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反之形神衰憊,不思飲食,喘急氣促,腹瀉不止,脈象微弱或數甚、遲甚者,預後不良[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7.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天,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難經·十四難》:“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髒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爲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牀。……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牀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虛勞裏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昧腎氣丸主之。”“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

《景嶽全書·新方八略引》:“補方之制,補其虛也。凡氣虛者,宜補其上,人蔘黃芪之屬是也。精虛者,宜補其下,熟地、枸杞之屬是也。陽虛者,宜補而兼煖,桂、附、乾薑之屬是也。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門冬、芍藥、生地之屬是也。此固陰陽之治辨也。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有陽失陰而離者,不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不補火,何以甦垂寂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心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不居集·上集·卷十》:“虛勞日久,諸藥不效,而所賴以無恐者,胃氣也。善人之一身,以胃氣爲主,胃氣旺則五臟受蔭,水津四布,機運流通,飲食漸增,津液漸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

《醫宗金鑑·虛勞總括》:“虛者,陰陽、氣血、榮衛、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損者,外而皮、脈、肉、筋、骨,內而肺、心、脾、肝、腎消損是也。成勞者,謂虛損日久,留連不愈,而成五勞、七傷、六極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