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間 2016年06月16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行間|Xingjian|Hsingchien|Between Columns|LR2|2|F2|F2|LE2|liv2|Li2

行間爲經穴名(Xíngjiān LR2)[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行間是足厥陰肝經的滎穴,五行屬火[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行即行走,間即中間,此穴在第一、二趾縫端,經氣行走其間,故名行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標準定位

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行間穴位於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正坐或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行間穴位於足背第一趾蹼緣中點上0.5寸;或於第一、二趾間的趾縫端取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行間穴的位置

行間穴的位置

行間穴的位置

行間穴的位置

取法

行間穴位於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正坐或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行間穴位於足背第一趾蹼緣中點上0.5寸;或於第一、二趾間的趾縫端取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穴位解剖

行間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腓深神經終末支的內側支分佈。趾蹼外足背與足底的皮膚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針由皮膚、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長、短伸肌腱的外側,穿經腓深神經的末支(或經其內、外側;第一蹠骨動脈行於該神經的外側,蹠背、趾背動脈均有穿支和蹠底、趾底動脈吻合),繼入第一骨間背側肌。該肌由足底外側神經的深支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踇趾近節趾骨基底部與第二蹠骨頭之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布有來自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趾背動、靜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特異性

五輸穴之一,本經滎穴,五行屬水。

功效與作用

清肝瀉熱,涼血安神,熄風活絡。

行間穴有疏肝泄熱、舒利胸脅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主治病症

行間穴主治頭目、肝腎、前陰、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癓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疾、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腳氣紅腫、消渴、便祕、身熱、喉痹、口眼喁斜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現代又多用行間穴治療神經性頭痛、高血壓、視神經萎縮、青光眼、肋間神經痛、睾丸炎、腸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行間穴主治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瘈瘲,小兒驚風,胸脅痛,口眼㖞斜,遺尿,癃閉,疝氣,遺精,月經過多,乾溼腳氣,以及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生殖系統疾病:睾丸炎,陰莖痛,疝氣,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

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風,精神經分裂症,神經衰弱,腦血管後遺症。

泌尿系統疾病:遺尿,淋疾。

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便祕,胃脘脹痛,呃逆腹脹。

運動系統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傷及慢性勞損。

呼吸系統疾病:咳嗽氣喘,齒痛喉痹。

心血管系統疾病:心絞痛,心悸,胸悶氣短。 外科疾病:疔瘡癰腫。

其他疾病:高血壓,青光眼,肋間神經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直刺0.3~0.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放散至足背。

2、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放散至足背部。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直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行間配睛明、太陽,有清肝涼血,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行間配氣海、地機、三陰交,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經。

行間配百會、風池,率谷,有祛風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實驗研究

針刺行間穴,可使不同代償功能的原發性青光眼的眼壓在短時間內下降;若與人中、後溪配伍,針治因血鈣降低而引起的手足搐搦症,可使血鈣增高,症狀消失[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癲疾短氣,嘔血,胸背痛,行間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然終日不得太息。

《鍼灸大成》:主婦人小腹腫,面塵脫色,經血過多不止,崩中,小兒急驚風。

《醫宗金鑑》:治小兒急慢驚風,及婦人血蠱癥瘕,渾身腫,單腹脹等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