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食丸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嬰童百問》卷一:消食丸

處方

縮砂仁 陳皮 三棱 蓬術 神曲 麥櫱(炒)丁香7.5克 香附子(米泔浸)枳殼(炒)檳榔 烏梅各15克

製法

上爲末,麪糊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寬中快氣,消乳化積。治小兒乳食不消。

用法用量

食後紫蘇湯下20~20丸。

摘錄

《嬰童百問》卷一

《嬰童百問》卷六

方名

消食丸

組成

縮砂(炒)半兩,陳皮(炒)半兩,三棱(煨)半兩,蓬術(煨)半兩,神曲(炒)半兩,麥糵(炒)半兩,香附子(米泔浸1宿,炒用)半兩,枳殼半兩,檳榔半兩,烏梅半兩,丁香2錢半。

功效

寬中理氣,消乳食,正顏色。

主治

黃疸。

用法用量

每服20或30丸,食後紫蘇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麪糊爲丸,如綠豆大。

《回春》卷七

方名

消食丸

別名

消乳丸

組成

砂仁5錢,陳皮5錢,三棱(炒)5錢,袖曲(炒)5錢,麥芽(砂)5錢,香附(炒)1兩。

主治

小兒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食後白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麪糊爲丸,加麻子大。

附註

原書治上證,加白朮(炒)五錢。

《千金》卷十五

方名

消食丸

別名

消谷丸、曲糵丸

組成

小麥糵1升,曲1升,乾薑4兩,烏梅4兩。

主治

數年不能食者及寒在胸中,反胃翻心者。脾胃俱虛,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悶,腹脅時脹,連年累月,食減嗜臥,口苦無味,虛羸少氣,胸中有寒,飲食不下,霍亂嘔吐,及病後新虛,不勝谷氣,或因病氣衰,食不復常。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日2次,加至40丸。

製備方法

上爲末,蜜爲丸。

附註

消谷丸(《千金翼》卷十九)、曲糵丸(《雞峯》卷十二)。

《永類鈐方》卷二十一引《全嬰方》

方名

消食丸

組成

丁皮1兩,砂仁1兩,甘草1兩,甘松1兩,莪術1兩,益智仁1兩,淨香附子2兩(1方加神曲、麥糵)。

主治

小兒吐瀉傷食,腹急不食。亦治瀉痢。

用法用量

大小加減,米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糊丸如小豆大。

《衛生總微》卷十三

方名

消食丸

組成

木香半兩,枳殼(去瓤,麩炒黃)半兩,當歸(去須土)半兩,代赭石(火煅紅,米醋淬不計遍數,以手捻碎爲度)半兩,硃砂(研,水飛)半兩,巴豆1分(取霜)。

主治

小兒傷胞,乳食不化,壯熱,腹脹疼痛。

用法用量

1歲兒1丸,乳食前溫水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糊丸如黍米大。

《楊氏家藏方》卷五

方名

消食丸

組成

烏梅(肉厚者)50枚(捶破,炒焦黃色),巴豆50粒(生用,去皮殼),胡椒200粒,吳茱萸(湯洗7次)1兩,肉桂(去粗皮)半兩。

功效

消食化積。

主治

久痢,心腹痛,胸膈不快,腹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食後溫熱水送下;如心腹痛,醋湯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濃磨細松煙墨,水浸蒸餅爲丸,如綠豆大。

《魏氏家藏方》卷十

方名

消食丸

組成

神曲(炒)、麥糵(炒)、青皮(去瓤)、木香(不見火)、丁香(不見火)、京三棱(炮)、陳皮(去白)、蓬莪術(炮)、乾薑(炮,洗)、良姜(炒)各等分。

主治

小兒宿食不化,瘦悴。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生薑湯吞下。大人爲丸如梧桐子大亦可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用神曲糊丸,如麻子大。

《醫方類聚》卷二四六引《簡易方》

方名

消食丸

組成

香附(炒)2兩,縮砂仁1兩,陳皮(去白)半兩,甘草(炙)半兩,神曲(炒)半兩,麥糵(炒)半兩。

功效

溫中快膈。

用法用量

每30丸,食後湯送下;或作末子,用百沸湯入鹽點尤佳。

製備方法

上爲,泡雪糕爲,如黍米大。7歲以上爲丸如綠豆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