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癤病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外陰癤腫,外陰癤,vulval boil

疾病代碼

ICD:N76.8

疾病分類

婦產科

疾病概述

外陰癤病爲外陰皮膚毛囊或汗腺被侵入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等病菌引起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癤,又稱疔。多個癤同時或反覆發生感染,經久不愈,稱爲癤病。炎熱夏季多發,不注意外陰清潔衛生者易感染。

外陰癤病多發生在大陰脣外側,重者可導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或全身發熱。

疾病描述

外陰癤病爲外陰皮膚毛囊或汗腺被侵入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等病菌引起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癤,又稱疔。多個癤同時或反覆發生感染,經久不愈,稱爲癤病。外陰癤及外陰癤病與外陰毛囊炎病原菌相同。

症狀體徵

外陰癤病多發生在大陰脣外側,重者可導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或全身發熱。開始時外陰皮膚毛囊處發生紅點、疼痛、發硬,略高於周圍皮膚,繼而逐漸增大成圓形紫紅色的硬結。皮膚腫脹緊張及疼痛,硬結邊緣不清楚。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明顯觸痛。以後疼痛加劇,硬結的中央變軟,表面皮膚變薄並有波動感。隨之,中央頂端出現黃白色點,不久破潰,膿液排出後疼痛立即緩解減輕,周圍紅腫也隨之消退,最終癒合形成瘢痕組織。多發性外陰癤病,引起的患處劇烈疼痛,影響工作和休息。

疾病病因

由於外陰部潮溼多汗,皮膚易受摩擦破損,細菌便由此侵入而發生癤腫。此外,維生素缺乏以及外陰陰道炎患者、糖尿病、腎炎和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及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者皆易發病;外陰瘙癢症患者、不注意清潔外陰者,也亦易發生感染。

病理生理

大部分金黃色葡萄球菌能產生凝固酶、溶血素、腸毒素和表皮剝脫性毒素,其對外抵抗力較強,乾燥情況下能生存數月,加熱80℃30min 才能被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毒力較強,常在局部形成膿腫。炎症也可擴展到皮下組織。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病史及臨牀表現可以做出診斷:癤腫浸潤較深而大,局部紅、腫、熱、痛明顯,中央有膿栓,易於診斷。

實驗室檢查:血液中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行膿液病原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其他輔助檢查: 無異常表現。

鑑別診斷

應與外陰毛囊炎相鑑別。還應與癰和痱相鑑別:癰的表面有多個蜂窩狀膿栓,局部紅腫更爲顯著,疼痛劇烈,全身症狀明顯;痱又稱假性癤病,系汗腺化膿感染,常與紅痱同時存在,似癤腫,浸潤比較侷限,且局部疼痛和周圍炎症均不如癤腫明顯。

治療方案

1.全身治療 病變嚴重或有全身症狀者應口服或肌注或靜滴抗化膿性感染藥物,必要時可根據膿液培養及藥敏選擇抗生素。

2.局部治療 可用1∶5000 高錳酸鉀液坐浴,擦乾後未形成膿頭者可用2%碘酊外塗,或每天外敷10%魚石脂軟膏、芙蓉葉軟膏。已形成膿腫者應立即切開排膿引流,不可擠壓,以免引起血行擴散。

3.物理治療 病變早期可採用熱水袋熱敷,75%乙醇溼熱敷,紫外線、超短波、透熱療法等,均有助於減輕疼痛、炎症消散或促進膿腫成熟軟化。

併發症

治療不及時,常有轉移性膿腫,侵入血液可引起敗血症,也可遺留瘢痕。

預後及預防

預後:治療及時,一般無不良預後。

預防:預防癤病的復發最主要是防止自家接種。鼻腔帶菌是癤病復發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肛周及相鄰區的帶菌,因此對這些部位應每天用抗菌肥皂清洗,勤換內衣褲、常洗手。用抗生素軟膏塗布鼻翼,2 次/d;鼻腔內塗桿菌肽或莫匹羅星軟膏,2 次/d。全身口服抗生素,利福平0.5g 合併氯唑西林鈉0.5g,4 次/d,共10 天。此外,可用多價葡萄球菌或自家疫苗作皮下或肌內注射。癤病患者常爲血清鋅低值,服硫酸鋅口服液後使血清鋅值恢復正常,有助於預防癤病。

流行病學

炎熱夏季多發,不注意外陰清潔衛生者易感染。除會陰部和腿部易感外,頸後、頭面部、背部、臀部、腋下也易發生炎症。

特別提示

預防癤病的復發最主要是防止自家接種。鼻腔帶菌是癤病復發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肛周及相鄰區的帶菌,因此對這些部位應每天用抗菌肥皂清洗,勤換內衣褲、常洗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