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臨泣 2017年02月0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頭臨泣|Toulinqi|Toulinchi|Coming to Tears|GB15|15|VB11||G15|G15|GB15

頭臨泣爲經穴名(Tóulínqì GB15)[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出《鍼灸甲乙經》。《鍼灸甲乙經》名臨泣;《聖濟總錄》名目臨泣;《鍼灸資生經》名頭臨泣。屬足少陽膽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9.。頭臨泣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9.。頭即頭部,臨指治理,泣即淚水,此穴在頭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淚水,故名頭臨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頭臨泣穴主治頭目、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內障雀目,目翳,流淚,小兒驚癇,頭痛,目眩,目外眥痛,鼻塞,鼻淵,驚癇,目痛,小兒驚風,癲癇,現代又多用頭臨泣穴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淚囊炎,屈光不正,中風昏迷,小兒高熱驚厥,急性腦血管病等。

出處

《鍼灸甲乙經》:臨泣,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上五分陷者中。

穴名解

頭即頭部,臨指治理,泣即淚水,此穴在頭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淚水,故名頭臨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

臨,有居高臨下治之之義。泣,哭無聲,人當哭泣之前,必先鼻腔連額酸楚,然後潸然淚下。此穴在陽白穴直上,入髮際五分處,穴居頭部,下與目對,有居高臨下之義。《鍼灸甲乙經·卷七》:“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臨泣主之。”爲治目疾泣出之要穴,穴在頭部,故名頭臨泣。[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特異性

頭臨泣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9.

所屬部位

前頭[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7.

頭臨泣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頭臨泣穴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髮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頭臨泣穴位於眉中直上入髮際0.5寸,正視時與瞳孔相直;或於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之中點取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9.

頭臨泣穴位於頭部,前髮際上0.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

頭臨泣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頭臨泣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頭臨泣穴的位置

頭臨泣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頭臨泣穴的位置

頭臨泣穴在前頭部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頭臨泣穴的位置

頭臨泣穴在前頭部的位置(肌肉)

頭臨泣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臥位,在前額,陽白穴直上,入髮際0.5寸處,於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頭臨泣穴位於頭部,前髮際上0.5寸,瞳孔直上[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正坐仰靠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

正坐或仰臥位,當陽白穴直上,入髮際0.5寸處(神庭與頭維之間)取穴;或兩目平視,瞳孔直上,正當神庭與頭維弧形連線(其弧度與前髮際弧度相應)的中點處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

頭臨泣穴穴位解剖

頭臨泣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腱膜下結締組織、骨膜(額骨)。分佈着額神經內、外側支的吻合支和有額動、靜脈。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

皮膚→皮下組織→額肌[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0.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眼神經的眶上神經和顳淺動脈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眶上動脈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0.

布有額神經內、外側支的吻合支和額動、靜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9.

頭臨泣穴的功效與作用

頭臨泣穴具有聰耳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

頭臨泣穴有清腦明目、宣通鼻竅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

頭臨泣穴系膽經、膀胱經與陽維脈之會穴,有清熱散風之功,以治目疾、多淚、生翳諸病頗效[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頭臨泣穴爲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取之使陽神振奮也,故稱此諸穴處爲上液之道。《內經》雲:“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頭臨泣穴主治病證

頭臨泣穴主治頭目、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內障雀目,目翳,流淚,小兒驚癇,頭痛,目眩,目外眥痛,鼻塞,鼻淵,驚癇,目痛,小兒驚風,癲癇,現代又多用頭臨泣穴治療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淚囊炎,屈光不正,中風昏迷,小兒高熱驚厥,急性腦血管病等。

頭臨泣穴主治頭目、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內障雀目、目翳、流淚、小兒驚癇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

頭臨泣穴主治頭痛,目眩,目外眥痛,目翳,鼻塞,鼻淵,驚癇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9.

頭臨泣穴主治頭痛、目眩、流淚、鼻塞、小兒驚癇[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0.

頭臨泣穴主治頭痛,目眩,目翳,目痛,流淚,鼻塞,鼻淵;小兒驚風,癲癇[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

現代又多用頭臨泣穴治療急慢性結膜炎、角膜炎、淚囊炎、癲癇、中風昏迷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小兒高熱驚厥;

2.五官科系統疾病:角膜白斑,急慢性結膜炎,屈光不正;

3.其它:急性腦血管病。

刺灸法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9.[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

平刺0.5~0.8寸[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0.,局部有酸脹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或向周圍擴散[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

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9.

艾條灸5~10分鐘。

頭臨泣穴的配伍

頭臨泣配百會、人中、內關,有通竅醒神的作用,主治小兒驚痛。

頭臨泣配百會、印堂、頭維,爲近部取穴法,主治頭痛。

頭臨泣配百會、印堂、神庭、頭維,治頭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

頭臨泣配攢竹、絲竹空、合谷,有清熱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頭臨泣配攢竹、絲竹空、瞳子髂、合谷,治目赤腫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

頭臨泣配百會、水溝、內關、後溪、太沖、合谷,治小兒驚癇[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鍼灸甲乙經》:頰清,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臨泣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卒中風不識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淚。

《鍼灸大成》: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淚,枕骨合顱痛,惡寒鼻塞,驚癇反視,大風,目外眥痛,卒中風不識人。

《類經圖翼》: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曦冷淚,眼目諸疾,驚癇反視,卒暴中風不識人,脅下痛,瘧疾日西發。

頭臨泣穴研究進展

電針治療偏頭痛

取穴頭臨泣、曲差、風池。腧穴常規消毒後,針尖與皮膚呈30°角,夾持快速進入皮下1~1.5寸,行捻轉手法,使針下得氣向後項部放射。風池針向鼻尖方向刺0.8~1寸,稍作提插捻轉。然後接通電針治療儀,使刺激量與病體相適應,留針20~30 min,出針後患者頭痛減輕,續針3d,疼痛痊癒。[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

治療腰背扭傷

患者取坐位或立位,取頭臨泣,腧穴常規消毒後用指切法進針,將1.5寸的毫針斜刺,針尖向後刺,進針0.5寸左右,患者有針感後行捻轉,取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約1 min,再留針10~15 min,留針時行鍼1~2次;經上法治療後,還有餘痛或疼痛仍不減輕者,可配合局部拔罐或按摩。共治療116例,痊癒74例,好轉31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爲90.5%。[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7-30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