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 2015年03月30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四逆散同名方劑約有三首,其中《傷寒論》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枳實6g、柴胡6g、芍藥9g、炙甘草6g,具有透邪解鬱,疏肝理氣之功效。主治陽鬱厥逆證及肝脾不和證,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肝炎、膽囊炎、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肋間神經痛、附件炎、乳腺增生等屬肝脾(或膽胃)不和者。

《傷寒論》方之四逆散

四逆散有很強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別是對肝炎病毒及幽門螺旋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同時又有保肝、利膽、抗肝硬化、抗胃潰瘍、調節胃腸運動的作用,還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同時能增強調節免疫功能,對神經內分泌功能有調節作用,因此對胃腸及肝、膽、心血管系統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治療特點不僅對病因、病原學上進行治療,而且還能通過調節免疫功能進行治療,適應證範圍廣,臨牀上凡出現四肢不溫而脈弦的疾病均可大膽應用。[參考資料]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91.

組成

甘草10分(炙),枳實10分(破,水漬,炙幹),柴胡10分,芍藥10分。

枳實6g、柴胡6g、芍藥9g、炙甘草6g[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功效主治

[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傷寒論》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鬱熱,疏肝理脾,調和胃氣,和解表裏之功效。主治外邪傳經入裏,氣機鬱遏,不得疏泄,致陽氣內鬱,不能達於四末所致的陽鬱厥逆證及肝脾不和證:

1.陽鬱厥逆證。症見手足不溫,或身微熱,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肢厥逆,脈弦。

2.肝脾不和證。症見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胸腹疼痛,泄利下重,脈弦。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白飲和服,日3次。

上藥爲末,以米湯分3次沖服。[參考資料]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88.

方解

本方治少陽病,四逆。本證緣於外邪傳經入裏,氣機爲之鬱遏,不得疏泄,導致陽氣內鬱,不能達四末,而見手足不溫。此種“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區別,故治宜透邪解鬱,調暢氣機爲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升發陽氣,疏肝解鬱,透邪外出爲君藥。白芍斂陰養血柔肝爲臣,與柴胡合用,以斂陰合陽,條達肝氣,且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陰傷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鬱,泄熱破結,與柴胡爲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並奏升清降濁之效;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綜合4藥,共奏透邪解鬱、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鬱解,氣血調暢,清陽得伸,四逆自愈。由於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後世常以本方加減治療肝脾不和諸症。[參考資料]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88.

運用

1.本方是治療陽鬱厥逆證、肝脾不和證的代表方劑。凡臨牀上出現以手足不溫、胸脅脘腹疼痛、脈弦等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2.加減法:若肝氣鬱結,脅肋疼痛較甚者,加香附、青皮、鬱金等以理氣解鬱止痛;合併溼熱黃疸者,可加茵陳蒿、梔子等以利膽退黃;咳者,加五味子、乾薑以溫肺散寒止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悸者,加桂枝5分;腹中痛者,加附子1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5升,煮薤白3升,煮取3升,去滓,以散3方寸匕,納湯中,煮取1升半,分溫再服。[參考資料]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88.

3.使用注意:陰證厥逆上過於肘,下過於膝,乃不當用;如屬寒厥的四肢不溫不宜用,肝陰虛或中氣虛寒者亦不宜用[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熱厥:祝某,始周身骨節疼,胸腹脹滿,目閉肢厥,爪甲青紫,醫以傷寒治之,7日昏沉弗效。此得之怒火與痰相搏,予四逆散加芩、連瀉三焦火而愈。《傷寒論譯釋》:診得六脈舉之有似沉細,按之數大有力,察其面青肢冷,爪甲鮮紅,此火極似水,真陽證也。暫擬四逆散1服,繼以大劑寒涼爲合法也。春柴胡3錢,赤芍1錢5分,麩炒枳實1錢,甘草1錢。《廣東醫學》(1965;2:25):龔某某,女,83歲。發熱5天,頭昏痛,口乾苦,渴飲,大便3天未行,小便色紅而短,昏眩不能起牀,四肢冰冷,體溫38.3℃,苔白厚,脈弦有力。屬熱厥。年事雖高,仍須解鬱泄熱,使邪去正復,厥逆自回。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2錢,白芍2錢,枳實2錢,甘草2錢,甘菊花4錢,黃芩3錢。翌晨來診,體溫已正常(36.8℃)。

5.熱厥腹痛:梁某,女,22歲。1965年6月20日初診:腹痛急暴,喜按,面色青,手足欠溫,怕冷,脘腹脹滿,噯氣、矢氣則痛減,腸鳴,便溏,小便清利,舌苔薄白,脈沉細略弦。此爲肝氣不疏,氣滯則血凝,氣血不行,故面青、肢冷;氣機不暢,則脘腹脹滿,暴痛;因無食滯痞塊,故喜按。治宜疏肝理氣。處方:柴胡4.5g,白芍12g、枳實9g、炙甘草4.5g、木香(後下)3g、砂仁4.5g。連服2劑,腹痛消除。

6.慢性闌尾炎:果某某,女性,44歲,家庭婦女,1962年9月19日初診。自2月前發現右下腹髂窩處作痛,每於過勞或緊張時疼痛發作,曾於某某醫院診爲“慢性闌尾炎”。此次疼痛發作兩天,呈交替性脹痛與牽引疼,己兩天未能緩解,但無噁心嘔吐。食慾睡眠二便均可,既往無其他病史。舌質正常,苔白,脈沉弦。心肺無異常。下腹回盲部明顯壓痛,但無抵抗緊張。證屬肝氣鬱結,陽鬱於裏,不能宣達,擬舒肝和胃爲治,用四逆散倍芍藥。柴胡12g、枳殼6g、芍藥18g、甘草6g。服下首劑之後,於右髂窩處有痛熱感,翌日疼痛減輕大半,服藥2劑疼痛消失,勞動亦未再發,惟偶而稍有似痛非痛之感,服藥3劑後,疼痛消失未發,脈象弦消失轉弱,囑將前方隔日服1劑,服用7劑,以鞏固療效。至10月4日複查,諸自覺症狀消失未復發,脈沉而緩和,遂將前方7劑共爲細末,早、晚各服10g,爲善後處理。

7.膽道蛔蟲症:用本方加烏梅、川楝治療膽道蛔蟲51例,全部治癒出院。作者指出,本方用於木鬱土壅之四肢厥逆,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的少陰證,取柴胡昇陽達表,疏肝利膽,冀其奧狄氏括約肌松馳;得芍藥之酸甘能柔肝緩急而止痛;更配梅、楝之酸苦驅退蛔蟲;又助枳實寬中下氣,使蛔蟲從大便排出。

現代適應證

[參考資料]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88-89.

適應證: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肋間神經痛、胃潰瘍、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附件炎、輸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屬肝膽氣鬱、肝脾(或膽胃)不和者。

上述適應證大部分是消化系統感染性疾病,只有胃腸官能症爲神經功能調節紊亂所致。這些疾病四肢不溫而脈弦,說明與休克、心衰等衰竭性疾病的脈細數微絕對不同;咳嗽心悸常見於心肺之疾,脅肋脹滿、脘腹疼痛多見於消化系統疾病,現就上述適應證的一般病因機理簡述如下。

附件炎

慢性附件炎主要指輸卵管及卵巢炎症,大部分爲急性附件炎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遷延所致。急性附件炎常見原因是:宮腔內手術操作後感染;下生殖道感染向上蔓延所致;性活動特別是性衛生不良;子宮內膜、腹腔等鄰近組織感染蔓延所致。常見病原菌分爲:①內源性病原體多來自於陰道的菌羣,包括需氧菌及厭氧菌,但以二者混合感染多見,該種感染多形成膿腫和血栓性靜脈炎;②外源性感染主要爲性傳播疾病,如衣原體、支原體、淋球菌、結核桿菌等,同時易繼發需氧菌及厭氧菌感染。慢性輸卵管炎多呈雙側性,輸卵管腫大,傘端可閉鎖或與周圍組織粘連,或形成輸卵管積水、積膿;輸卵管炎可波及卵巢,與之粘連形成炎性腫塊及卵巢囊腫:除外部因素外也與病人免疫防禦功能低下有關。

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主要是由於產後或流產時感染、宮腔內手術操作後感染、經期衛生不良、鄰近器官組織炎症直接蔓延、宮內節育器及多種感染性疾病傳播所致,主要見於急性子宮內膜炎及子宮肌炎、輸卵管炎及膿腫或積膿、急性盆腔腹膜炎、結締組織炎等。感染的細菌可以是單純需氧菌、單純厭氧菌或需氧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可伴有性傳播性疾病的病原體;重要病理改變是充血水腫和滲出,管腔部分可發生水腫阻塞、瘀血、壞死等改變,臨牀上表現爲下腹疼痛及發熱中毒症狀等。

輸卵管阻塞

輸卵管阻塞多是由於輸卵管炎症時輸卵管充血腫脹,傘端可部分或完全閉鎖並與周圍組織粘連,形成輸卵管阻塞。

肋間神經痛

肋間神經痛多數由細菌、病毒感染,創傷,肋間神經腫瘤或神經根、脊髓部位感染或腫瘤壓迫所致,臨牀表現爲胸部之沿神經分佈的刺痛或灼痛。胃腸神經官能症並不是胃腸的器質性疾病,而是由於患者神經精神緊張、焦慮、恐懼、疑病或癔症等所致,其臨牀表現爲腹痛、腹瀉,而每次發病均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

胃炎

胃炎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特殊類型胃炎3大類。

急性胃炎又分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急性胃炎及該菌以外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胃炎,以及急性糜爛性胃炎。前二者大多爲飲食不節及密切接觸同類病人使幽門螺旋桿菌等經口進入消化道所致,後者常因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等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的產生或對胃黏膜細胞產生細胞毒作用所致,部分是由應激如創傷、高顱壓導致胃黏膜循環障礙、缺血、缺氧所致,還有一部分是因過度飲酒導致胃黏膜屏障破壞所致。胃黏膜屏障破壞後,H+逆向進入胃黏膜內,最終導致胃黏膜糜爛出血。感染性胃炎臨牀主要表現爲上腹不適、疼痛、嘔吐等消化道症狀。急性糜爛性、出血性胃炎則以嘔吐及黑便爲主要症狀。

慢性胃炎又分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縮性胃炎,其發病原因有3: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主要原因,該菌有鞭毛,對胃黏膜穿過能力強,分泌空泡毒素A,引起強烈炎症反應;該菌細胞壁作爲抗原誘導免疫反應,從而共同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②飲食和環境因素如高鹽飲食及缺乏水果蔬菜等增加了胃炎的易感性。③自身免疫,患者血中存在壁細胞抗體,攻擊壁細胞,導致胃黏膜病變。④其他因素如含膽汁及胰液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酗酒、某些食物刺激等或單獨或與幽門螺旋桿菌協同導致胃黏膜病變。慢性胃炎主要病理改變是炎症、萎縮和腸化生。臨牀主要表現爲上腹痛、腹脹等消化道症狀。

膽道蛔蟲症

膽道蛔蟲症是常見的外科急症。蛔蟲多寄生於小腸下段,喜鹼厭酸並有鑽孔習慣,當胃腸功能紊亂、飢餓、發熱、驅蟲不當時腸道環境發生變化,蛔蟲即可躥到十二指腸,如此時有Oddi's括約肌功能失調即可乘機鑽入膽道,其機械性刺激引起Oddi's括約肌痙攣即可產生膽絞痛;蟲體所帶細菌同時進入膽道,即可誘發膽道感染,嚴重者引起重型膽管炎、肝膿腫;蛔蟲在膽道內死亡其殘骸、蟲卵沉積後形成結石的核心;蛔蟲進入膽囊後則有可能引起膽囊穿孔。臨牀主要表現爲劍突下鑽頂樣劇烈的陣發性絞痛,向右肩部放射,同時伴有消化道症狀。

藥理作用

[參考資料]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89-9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藥柴胡對流感桿菌、溶血性鏈球菌、霍亂弧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結核桿菌、鉤端螺旋體、瘧原蟲、流感病毒、牛痘病毒、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熱病毒、Ⅰ型脊髓灰質炎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臣藥白芍除對上述部分細菌有抑制作用外,對傷寒及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百日咳桿菌、草綠色鏈球菌有抑制作用,對堇色毛癬菌、紅色皮癬菌等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同時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能抑制HBV複製及使單純皰疹病毒效價降低。佐藥枳實所含柚皮苷元及橙皮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痢疾及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柚皮苷對酵母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同時有抗病毒作用。甘草除對上述細菌有抑制作用外,對枯草桿菌、幽門螺旋桿菌、阿米巴原蟲、滴蟲均有抑制作用;同時甘草酸類化合物通過對多種病毒顆粒的直接作用和誘生干擾素、增強NK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間接作用而發揮廣譜抗病毒作用;甘草甜素對艾滋病毒、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水皰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牛痘病毒抗病毒療效肯定;甘草多糖可抑制水皰口炎病毒、Ⅰ型單純皰疹病毒和牛痘病毒等;甘草酸抗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作用強。甘草酸單胺可滅活HIV。這樣就有利於上述各種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學治療。

解熱、抗炎及抗氧化作用

君藥柴胡注射液可通過減少體溫調節中樞神經元cAMP合成與釋放而抑制發熱效應,而且對多種病因引起的發熱都有解熱作用。臣藥白芍所含芍藥總苷通過增敏腦內H1受體而有解熱降溫作用,同時具有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枳實具有一定的退熱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和氫化可的松樣作用,因而有解熱降溫作用。君藥柴胡所含柴胡皁苷通過刺激腎上腺,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並能直接抑制致炎物質,對多種原因所致的炎症過程均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炎症介質的釋放、白細胞遊走及結締組織增生等,其抗炎作用強度與潑尼松相似,抗肉芽腫增生比抗滲出作用更強。臣藥白芍所含牡丹酚及芍藥總苷能明顯增加胸腺重量、增加胸腺皮質和髓質的淋巴細胞密度,對多種實驗性非特異性炎症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對炎症的毛細血管通透亢進、滲出、水腫及肉芽組織增生均有抑制作用,而且能降低MDA、NO、TNF水平,增強SOD及GSH-Px活性,具有抗氧化損傷作用。佐藥枳實所含橙皮苷和柚皮苷具有維生素P樣活性,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枳實所含柚皮苷及柚皮苷元具有明顯的抗炎消腫作用,柚皮苷還能清除超氧陰離子,柚皮苷、柚皮苷元、柚皮素等均有抗氧化作用。甘草通過抑制PGE2作用及減少內源性PGE2的產生而具有抗炎作用,其所含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對炎症反應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甘草通過抑制纖溶酶系統的活化,降低血清對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促進作用,抑制細胞膜通透性的亢進而對免疫性炎症進行抑制。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君藥柴胡多糖注射液能提高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對T、B淋巴細胞功能均有調節作用,並使免疫抑制狀態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在小鼠體內能誘發IFN-γ,增加Kupffer細胞吞噬功能,明顯提高ConA激活脾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NK細胞功能,增加脾臟指數和巨噬細胞吞噬指數。臣藥白芍所含白芍總苷對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以及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呈機能和濃度依賴性雙相調節效果,能提高TH細胞,抑制Ts細胞,提高TH/TS比值,對功能亢進者抑制之,低下者促進之,並能抑制化合物48/80誘導的組胺釋放,具有抗過敏作用。枳實有很強的抗過敏作用,其所含的橙皮苷能明顯抑制Ⅰ型變態反應。甘草所含甘草酸具有抗過敏作用,對非特異性免疫能增加脾臟和胸腺的重量,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活性,對特異性免疫功能則能使抗體產生顯著增加;甘草除具有抗過敏作用外,甘草酸腹腔內注射液可顯著增加脾臟和胸腺的重量,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活性;同時可激活淋巴細胞的增殖,使抗體產生顯著增加;甘草Lx可降低抗原量,抑制抗體生成,而起到免疫抑制作用;甘草多糖可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及單核細胞吞噬功能;甘草次酸可升高T淋巴細胞比率;甘草甜素能增強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分泌IL-2,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β-甘草次酸是人體補體經典途徑抑制劑。

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君藥柴胡的多種製劑及柴胡提取物粗皁苷及柴胡皁苷元A等均有明顯的鎮靜作用,粗柴胡皁苷有與眠爾通相似的鎮靜作用,並對多種性質的疼痛有顯著的鎮痛作用;柴胡皁苷原A能顯著延長睡眠時間,柴胡皁苷能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內分泌軸,促進ACTH分泌,增強糖皮質激素水平。臣藥白芍所含芍藥總苷通過作用於高級中樞而有明顯的鎮痛和鎮靜作用,同時具有抗驚厥作用。芍藥與甘草同用能治療中樞性或末梢性肌痙攣以及因痙攣引起的疼痛,如腹痛、腓腸肌疼痛等。佐藥枳實也有鎮靜、鎮痛作用。甘草所含FM100還具有鎮痛、解痙和鎮靜作用,甘草總黃酮對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甘草酸靜注可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腦線粒體ATP酶、乳酸脫氫酶活性,減輕腦水腫;甘草可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而使血中皮質激素水平升高。

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君藥柴胡所含柴胡粗皁苷具有抗膽鹼酯酶作用,柴胡粗皁苷能明顯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抑制胰蛋白酶作用,增加胃黏液分泌,增加胃黏液組織及胃液中己糖胺成分和唾液酸的含量,從而具有抗潰瘍作用;柴胡皁苷還能增加胃腸平滑肌收縮作用。芍藥苷及牡丹酚能抑制胃酸分泌,與甘草合用其作用更強,從而具有抗潰瘍作用;芍藥甘草能抑制副交感神經興奮所致的迴腸收縮,其中芍藥能抑制副交感神經末梢乙酰膽鹼的釋放,即呈突觸前抑制。枳實對胃腸道平滑肌呈雙相調節作用,既能興奮胃腸,使蠕動增強,又能降低胃腸道平滑肌張力而有解痙作用,當病理性機能亢進,如腸痙攣、泄瀉時,枳實抑制之,當機能低下時如腹瀉、胃擴張、胃下垂、胃腸無力性消化不良時,枳實興奮之,使之蠕動增加,從而使胃腸運動恢復正常,這種雙相作用對治療病理狀態胃腸功能失調所致腹痛、泄瀉是有一定道理;同時枳實水提取物及揮發油能顯著降低胃液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具有抗潰瘍作用。甘草所含的FM100能抑制腸蠕動,並能抑制乙酰膽鹼、氯化鋇、組胺所致腸痙攣,具有罌粟鹼樣特異性解痙能力;甘草除具有解痙作用外,還能抑制胃酸分泌,吸附胃酸,降低胃液酸度,增加胃黏膜細胞己糖胺成分,刺激胃黏膜細胞合成和釋放內源性PG,保護胃黏膜,促進消化道上皮再生,具有明顯的抗潰瘍作用。綜上所述該方劑對胃腸道痙攣性疼痛具有有力的治療作用和一定的抗潰瘍作用。

對肝膽功能的影響

君藥柴胡的水浸劑及煎劑均能使膽汁排出量及膽鹽成分增加;柴胡製劑對肝臟損害有顯著的抗損傷作用,能抑制肝細胞壞死、變性,使肝細胞內蓄積的肝糖元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分恢復或接近正常,使血清氨基轉移酶活力顯著下降,並可使肝硬化減少,抑制纖維增生和促進纖維吸收;柴胡皁苷對生物膜有直接保護作用,並能促進肝細胞DNA合成,抑制細胞外基質的合成。芍藥總苷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而且還有功能依賴性免疫調節效果,使肝細胞特異性脂蛋白誘導的脾淋巴增殖反應恢復,肝臟病變的發生率和程度明顯減少,肝細胞超微結構恢復正常,肝細胞再生活躍;芍藥對多種實驗性肝損傷均具有顯著的保護效果。甘草所含甘草酸對HBV有直接抑制作用,甘草酸二胺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膜、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甘草黃酮可抑制肝內MDA升高,抑制GSH-Px耗竭,降低ALT,甘草甜素可減輕肝細胞氣球樣變性及壞死,並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具有抗肝硬化作用。這些藥理作用可以充分解釋該方劑爲什麼可用於急性肝炎及膽囊炎等的治療。

對心臟、循環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君藥柴胡對心臟的作用比較複雜。柴胡皁苷有抑制心肌作用,而含山柰苷的黃酮提取物則具有增強心肌收縮振幅的作用;柴胡粗皁苷可降低血壓,減慢心率,並且有明顯的抗凝作用,抑制血小板血栓烷的形成,同時具有降血脂作用。臣藥白芍水提取物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抗心肌缺氧,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同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減輕血小板溼重,抑制血栓形成。枳實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搏出量、改善心臟泵血功能的作用;枳實還能顯著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及提高總外周阻力,升高血壓,從而具有抗休克作用。甘草能縮小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的範圍;甘草提取物及甘草黃酮對多種原因的心律失常有對抗作用,甘草甜素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作用,異甘草素及黃酮均有較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這可以解釋爲什麼該方劑對心悸、四肢不溫、脅肋脹滿等有治療作用。

參考資料

①對心臟功能的影響《仲景學說研究與臨牀》(1985;l :35):本方對麻醉貓有顯著的升壓作用,對心臟泵功能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增加心室舒張時心肌纖維收縮成份延長的最大速度和增加後負荷來實現的,與去甲腎上腺素作用類似,但強度較弱,作用持續時間較長。 《仲景學說研究與臨牀》(1985;1:40):四逆散水醇沉液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對心電圖的影響:小鼠靜注1.5g/kg,可明顯延長P一R間期;2.Og/kg使心率減慢,並能對抗烏頭鹼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4.Og/kg引起I°房室傳導阻滯;4.5g/kg可致T波高聳顯著(P<0.05)。腹腔注射四逆散水醇沉液15g/kg,也能降低氯仿誘發的小鼠室顫率。

②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仲景學說研究與臨牀》(1985;1:52):本方水醇沉液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機能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認爲其所以能治療闌尾膿腫和急性膽囊炎,可能與其增加機體防禦機能有關。

③解痙作用《仲景學說研究與臨牀》(1985;1:52):本方水醇沉液對離體兔腸呈抑制作用,臨牀用於治療急腹症及消化道疾病,可能與其解痙作用有關。此外,還有對抗乙酰膽鹼及氯化鋇所致的腸痙攣作用。

④毒性試驗《遼寧中醫雜誌》(1986;7:41):靜脈連續注射四逆散水醇沉液,研究對實驗動物心臟的毒性作用。在低濃度時抗休克、升壓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均顯著,對心、肝、腎、脾、肺皆無毒性作用。但隨濃度的升高(7.Og/kg),家兔不僅出現房室傳導阻滯,同時心率減慢,S一T段下移。認爲對伴有傳導阻滯的休克病人應慎用,並密切觀察心電圖的改變。

各家論述

1.《註解傷寒論》: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也。《內經》曰,熱淫幹內,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枳實、甘草之甘苦,以泄裏熱;芍藥之酸,以收陰氣;柴胡之苦,以發表熱。

2.《金鏡內臺方義》:四逆爲傳經之邪,自陽熱已退,邪氣不散,將若傳陰而未入也。此只屬陽,故與涼劑以治之。用甘草爲君,以和其中,而行其四末;以枳實爲臣,而行結滯;以芍藥爲佐,而行榮氣;以柴胡爲使,而通散表裏之邪也。

3.《醫學入門》:以邪漸入深,則手足漸冷,是以枳實之苦,佐甘草以瀉裏熱;芍藥之酸,以收陰氣;柴胡之苦,以發表熱。經曰:熱淫之內,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是也。如咳者,肺寒氣逆,下痢者,肺與大腸爲表裏,加五味子以收逆氣,乾薑以散肺寒;悸者,氣虛而不能通行,心下築築然悸動,加桂枝以通陽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以淡滲之;裏虛腹痛,加附子以補虛;泄利後重,下焦氣滯也,加薤白以泄氣滯。

4.《醫方考》:此陽邪傳至少陰,裏有結熱,則陽氣不能交接於四末,故四逆而不溫。用枳實,所以破結氣而除裏熱;用柴胡,所以升發真陽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調之氣;芍藥收其失位之陰。

5.《張氏醫通》:柴胡爲來路之引經,亦藉以爲去路之嚮導;用枳實者,掃除中道,以修整正氣復回之路也。夫陰爲陽擾,陽被陰埋,舍和別無良法,故又需芍藥以和其營,甘草以和其胃,胃氣和而真陽敷布,假證愈而厥逆自除。

6.《傷寒論三注》周揚俊:少陰至於四逆,熱深而厥亦深矣。熱邪內入,欲其散,非苦寒如柴胡不足以升散也;欲其泄,非苦降如枳實不足以下泄也。且陽邪入則必至於劫陰,故欲其收,非酸寒如白芍不足以收之也;合甘草以和中。仍是二味祛邪,二味輔正,無偏多偏少於其間者,邪正各爲治也。

7.《傷寒大白》:本是陽症,因熱邪內傳陰經而厥冷,故以柴胡、白芍藥疏通肝膽,伸陽氣外達,則肝主四末而四肢自暖。又以枳實、甘草疏通陽明裏氣,伸胃陽外布,則胃主手足而手足自溫。

8.《成方便讀》:以柴胡自陰而達陽,邪自表而裏者,仍自裏而出表,使無形之邪,以此解散。然邪既自表而裏,未免有形之痰食留戀。其邪結不開,邪終不能盡徹。故以枳實破結除痰,與柴胡一表一里,各得其宜。而以芍藥甘草,護陰和中,相需相濟,自然邪散厥回耳。

歌訣

四逆散裏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鬱成厥逆,疏和抑鬱厥自除。[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摘錄

《傷寒論》

《聖惠》卷十二方之四逆散

組成

甘草1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乾薑半兩(炮製,銼)。

主治

《聖惠》卷十二方之四逆散主治傷寒,霍亂吐利,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頻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摘錄

《聖惠》卷十二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方之四逆散

組成

太陰玄精石3分(末),硫黃1兩,不灰木1分,盆消1分(一方去不灰木加附子)。

主治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方之四逆散主治陰毒傷寒,手足厥,身冷,脈細。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匕,冷艾湯調下。肌體暖是驗。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入在銚子內,以盞子蓋,週迴用溼紙閉縫,安火上,紙幹爲度,取出細研,入龍腦半錢,乾薑末半兩,拌勻。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四逆散中藥部頒標準

拼音名

Sini San

標準編號

WS3-B-1724-94

處方

柴胡 250g 枳殼 (麩炒) 250g 白芍 250g 甘草 250g

製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粗粉,混勻,即得。

性狀

本品爲淡黃色的粉末;味苦。

鑑別

(1) 取本品,研細,置顯微鏡下觀察:草酸鈣簇晶存在於薄壁細胞中, 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數個簇晶。中果皮細胞類圓形或形狀不規則,壁大多不均 勻增厚呈連珠狀。纖維束周圍的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

(2) 取本品 2g,研細,加水10ml,用力振搖,產生持久性泡沫。

檢查

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8 頁)。

功能與主治

透解鬱熱,疏肝理脾。用於熱厥手足不溫,脘腹脅痛,泄痢下重 。

用法與用量

開水沖泡或燉服,一次 9g,一日2 次。

規格

每袋裝 9g

貯藏

密閉,防潮。

四逆散說明書

藥品名稱

四逆散

藥品漢語拼音

Sini San

劑型

每袋裝 9g。

性狀

四逆散爲淡黃色的粉末;味苦。

四逆散的主要成份

柴胡、枳殼(麩炒)、白芍、甘草等。

四逆散的功能主治

透解鬱熱,疏肝理脾。用於熱厥手足不溫,脘腹脅痛,泄痢下重 。

四逆散的用法用量

開水沖泡或燉服,一次 9g,一日2 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