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乾地黃丸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聖濟總錄》卷一三九:熟乾地黃丸

處方

熟乾地黃(焙乾)120克 杏仁(湯,退去皮、尖、雙仁,炒,別研)牛膝(去苗葉,酒浸,焙)各45克 苦蔘(細銼,,焙乾)菟絲子(酒浸,焙,搗)肉蓯蓉(酒浸,切,炒)黃耆(炙,銼)萆薢(炒)各30克 桂(去粗皮)青木香(生用)各7.5克 訶黎勒(煨熱,去核)15克 升麻23克

製法

上一十二味,除杏仁外,搗細羅爲末,入杏仁別搗,再羅勻,煉蜜和搗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遠年傷折,忽因風氣不和,於舊傷處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九

《蘭室祕藏》捲上:熟乾地黃丸

別名

滋陰地黃丸(《東垣試效方》卷五)。

處方

人蔘6克 炙甘草 天門冬(湯洗,去心)地骨皮、五味子 枳殼(炒)黃連各9克 當歸身(酒洗,焙乾)黃芩各15克 生地黃(酒洗)23克 柴胡24克 熟乾地黃30克

製法

上藥同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養血涼血。治血弱陰虛,心火上攻,瞳子散大,視物則花,偏頭腫悶。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食後用茶湯送下,一日二次。

摘錄

《蘭室祕藏》捲上

方出《本事》卷二,名見《普濟方》卷二二四

方名

熟乾地黃丸

組成

熟地黃5兩(灑酒,9蒸9曬,焙乾),菟絲子4兩(酒浸,曬乾,用紙條子同研別末),鹿茸3兩(酥炙黃,燎去毛),附子2兩(炮,去皮臍),沉香1兩。

功效

補益脾胃。

主治

風虛勞損挾毒,腳弱疼痹或不隨,下焦虛冷,胸中微有客熱,心虛驚悸不得眠,食少失氣味,日夜數過,心煩迫不得臥,小便不利,又時復下。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鹽酒或鹽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加麝香半錢研勻,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論述

此方專補脾腎。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腎;鹿茸氣味甘溫,入足少陰、太陽;菟絲子氣味甘平,入足少陰、太陰;附子氣味鹹溫,入手、足少陰;沉香氣味辛溫,入腎,能走下焦;再佐以麝香之走竅,鹽酒之送藥。蓋高年中下兩虧者,非此不能效也。

《雞峯》卷七

方名

熟乾地黃丸

組成

車前子、熟乾地黃、葵子、鹿茸。

主治

虛勞損,小便出血,時復澀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方名

熟乾地黃丸

組成

熟乾地黃(焙)5兩,枳殼(去瓤,麩炒)5兩,地骨皮(洗,焙)5兩,菟絲子(酒浸,別搗末)5兩,牛膝(酒浸,切,焙)5兩。

功效

平補。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鹽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方名

熟乾地黃丸

組成

熟乾地黃(焙)1兩,巴戟天(去心)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切,焙)1兩,五味子1兩,山茱萸(醋浸1宿,炒)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萆薢1兩,山芋1兩,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取紅)1兩,續斷1兩,菟絲子(酒浸,別搗)半兩,杜仲(去粗皮,蜜炙)半兩,沉香1分。

主治

妊娠小便不禁,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前溫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醫方類聚》卷九十六引《御醫撮要》

方名

熟乾地黃丸

組成

熟乾地黃2兩,山藥2兩,杜仲1兩,五味子1兩,牛膝1兩,蓯蓉1兩,菟絲子半兩,補骨脂半兩。

功效

補中益精,滋潤肌膚,悅澤顏色。

主治

腎弱,腰膝冷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漸加15丸,空心、日午、臨臥溫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惠》卷七十二

方名

熟乾地黃丸

組成

熟乾地黃2兩,牡丹1兩,柏子仁1兩(微炒),白芍藥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人蔘3分(去蘆頭),紫石英1兩(細研,水飛過),白茯苓3分,桂心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澤蘭3分,白薇半兩,萆薢半兩(銼),牛膝3分(去苗),石斛2分(去根節),白朮半兩,細辛半兩,芎半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木香半兩,檳榔半兩。

主治

婦人月水不利。四肢羸瘦,喫食減少,漸覺虛乏,無子。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