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 2017年08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西醫·溼疹

溼疹(eczema)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症性皮膚病[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皮疹爲多形性[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急性期以紅斑丘皰疹糜爛和滲出爲主,慢性階段以皮膚肥厚和苔蘚樣變爲主。部分患者反覆發作[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溼疹好發於頭面、四肢屈側及會陰等部位,常呈泛發或對稱性分佈。

溼疹的病因

溼疹是多因性疾病,一般認爲與變態反應密切相關。部分與內分泌功能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遺傳因素亦爲本病因素之一。病因複雜給本病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溼疹的症狀

溼疹的皮疹表現爲多形性,可出現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等多種形態皮疹[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皮損多爲對稱性分佈[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急性期皮損爲泛發,可全身性分佈,皮疹以紅斑、丘疹、水皰、滲出爲主,可出現結痂[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慢性期皮損多爲侷限性,以肥厚性紅斑和苔蘚樣變爲主,表面可出現鱗屑及皸裂[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可有劇烈瘙癢[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病程慢性,可反覆發作[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溼疹的診斷

1.皮疹表現爲多形性,可出現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等多種形態皮疹[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2.皮損多爲對稱性分佈[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3.急性期皮損爲泛發,可全身性分佈。皮疹以紅斑、丘疹、水皰、滲出爲主,可出現結痂[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4.慢性期皮損多爲侷限性。以肥厚性紅斑和苔蘚樣變爲主,表面可出現鱗屑及皸裂[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5.可有劇烈瘙癢[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6.病程慢性,可反覆發作[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應與溼疹相鑑別的疾病

溼疹應與其他過敏性疾病相鑑別[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溼疹的治療

去除過敏原

積極查找過敏原,排除一切可疑病因[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輕症的治療

輕症者口服抗組胺藥,如賽庚啶、氯苯那敏、氯雷他定[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激素治療

皮損廣泛、滲出嚴重者,可短程使用糖皮質激素,病情控制後逐漸減量,避免突然停藥,出現病情反覆[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局部用藥

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氫化可的鬆軟膏或0.025%氟輕鬆軟膏,有滲出時可以配合溼敷。避免應用刺激性藥物[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慢性階段治療

慢性階段皮損可外用10%~20%尿素軟膏[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注意事項

1.可以冷溼敷,避免熱刺激和其他刺激性治療[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2.應維持治療,避免接觸過敏原[參考資料]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1.

溼疹患者日常保健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換衣服,使皮膚保持清潔,忌用熱水、肥皂等刺激性較強的洗滌劑洗患處,儘量避免用手指抓搔局部患處,並保持情緒安定,切勿焦慮、憂鬱。

溼疹患者飲食禁忌

飲食宜清淡而富於營養,忌食海腥發物及腥辣食物,如酒、煙、羊肉、魚、蝦等食品。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

中醫·溼疹

溼疹爲病症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指以瘙癢、對稱性分佈爲特徵的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爲多種原因刺激於體質過敏者所引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中醫的“奶癬”“旋耳瘡”“腎囊風”“四彎風”等均屬本病範疇,與風溼熱邪侵襲肌膚有關(急性多責於溼熱;慢性多責於血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本病可發於皮膚任何部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急性或亞急性時,皮疹呈瀰漫性,對稱分佈,先後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脫屑等現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轉爲慢性後,皮疹呈侷限性,皮膚增厚、苔癬樣變,瘙癢難忍,易反覆急性發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

中醫的溼瘡相當於西醫的溼疹。中醫古代文獻無溼瘡之名,一般依據其發病部位、皮損特點而有不同的名稱,若浸淫遍體,滋水較多者,稱浸淫瘡;以丘疹爲主者,稱血風瘡或慄瘡;發於耳部者,稱旋耳瘡;發於乳頭者,稱乳頭風;發於手部者,稱瘑瘡;發於臍部者,稱臍瘡;發於陰囊者,稱腎囊風或繡球風;發於四肢彎曲部者,稱四彎風;發於嬰兒者,稱奶癬或胎症瘡。

另可見溼瘡條。

古人論述

古代中醫文獻無“溼疹”之病名,根據其臨牀特徵,主要歸屬於“浸淫瘡”、“溼毒”之範疇,又據其發病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如生於小腿的叫“臁瘡”,生於肘窩或胭窩部叫“四彎風”,生於陰囊叫“繡球風”等名稱不下十餘種。對本病的最早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論及病機十九條中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指出:“浸淫瘡,黃連粉主之。”首先提出中醫治療本病之方藥。嗣後,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不斷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諸久瘡者¨¨爲風溼所乘,溼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明確指出風、溼、熱三邪爲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基礎。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補充了飲食不當,內生溼熱之病因,並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鑑》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溼淫成片,由心火脾溼受風而成。”不僅對本病的臨牀症狀作了較詳細的敘述,而且將內因和外因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上論述表明,古代醫家治療本病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中醫治療溼疹近現代研究

現代中醫治療溼疹的臨牀報道,最早見於1953年。從60年代起,臨牀文章逐漸增多,有個案報道,亦有百例以上的大樣本觀察資料,多主張以內服與外治相結合,亦有應用鍼灸治療本病的報道。進入八、九十年代後,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等方面進行了深人研討。如對溼疹的病因,歷來醫家多認爲以風、溼、熱、毒爲主,通過長期臨牀觀察,發現血虛風燥亦爲本病的病理機轉之一。辨證分型方面正逐步趨向統一。治療方面,在內服中藥與外治法並重的基礎上,又發掘出鍼灸、磁療,單方驗方療法,使療效進一步提高。目前中醫治療本病的有效率爲80%~90%。

與此同時,還進行了部分實驗室研究,如爲了判斷含鉛中藥外用後能否經皮膚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曾對使用含鉛製劑的溼疹患者進行血、尿中含鉛量變化的測定及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含鉛中藥在外用過程中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從而肯定了傳統含鉛中藥製劑在臨牀中的實用價值。

溼疹的病因病機

溼疹之發生,古今醫家均認爲內、外因兼有之。內因主要與體質、情志、腑臟功能失調有關;外因主要與外感風、溼、熱邪及飲食不當相關,其病機可歸納爲以下幾個方面:

外邪襲表 腠理素虛,加之經常涉水浸溼,溼性粘滯聚於肌腠,影響衛氣宣發,營衛失和,血行不暢,外衛不固,易受風熱之邪入侵,溼與風、熱三邪互相搏結,充於肌腠,浸淫肌膚,發爲溼疹。

溼熱內蘊 素體陽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煙、濃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運化失常,水溼內停,鬱久化熱,溼熱互結壅於肌膚,影響氣血運行,而發溼疹。

血燥風勝 向爲血熱之軀,因七情過度,致心火熾盛,內擾心營,暗耗心血,血虛風勝,交織於肌膚,致肌腠失榮,瘡疹疊起。

脾虛溼阻 脾胃素虛,或因飲食失節,戕傷脾胃,致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溼蓄積,停滯於內,浸淫肌膚,而發溼疹。

療效標準

近期治癒:皮損恢復正常,不癢,或有輕微癢感。

顯效:70%皮損恢復正常,餘下皮損漸趨好轉,伴有輕度瘙癢。

好轉:30%皮損恢復正常,餘下皮損有肥厚或極少液滲出,伴有瘙癢感,但尚能忍受。

無效:局部皮損不到好轉標準,或無改善,甚至惡化。

溼疹的中醫辨證治療

現代醫學將溼疹分爲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根據古今臨牀資料分析,本病多遵循新病多實,久病多虛之旨,進行辨證,主要爲以下四型:

熱毒

症狀

發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損初起,皮膚鍁紅潮熱,輕度腫脹,繼而粟疹成片或水瘡密集,滲液流津,瘙癢難忍,抓破後有痛感,伴身熱口渴,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來弦數。

辨證分析

外邪襲表 腠理素虛,加之經常涉水浸溼,溼性粘滯聚於肌腠,影響衛氣宣發,營衛失和,血行不暢,外衛不固,易受風熱之邪入侵,溼與風、熱三邪互相搏結,充於肌腠,浸淫肌膚,發爲溼疹。

治法

清熱解毒,佐以祛溼。

處方

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黃芩12克,荊芥7克,防風7克,牛蒡子12克,蟬衣6克,射干15克,梔子9克,丹蔘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加減:瘙癢劇烈酌加白蘚皮、地膚子;抓後皮膚感染化膿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祕結加生大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處。

療效

以上方爲基礎方加減共治療364例,近期治癒354例,顯效4例,好轉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9.2%。

常用成方

可用牛黃解毒片、銀翹散、消風散、黃連解毒湯、防風通聖散等。

溼熱

症狀

起病較緩,局部皮損多爲丘疹,丘皰疹及小水皰,皮膚輕度潮紅,瘙癢不休,抓破後糜爛滲出液較多,伴有身倦微熱,納呆乏味,大便不幹或溏,小便短澀。舌質淡紅,苔白膩或淡黃膩,脈來濡數。

辯證分析

溼熱內蘊 素體陽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煙、濃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運化失常,水溼內停,鬱久化熱,溼熱互結壅於肌膚,影響氣血運行,而發溼疹。

治法

清熱利溼,祛風解毒。

處方

萆薜30克,蒼朮15克,蛇牀子15克,白蘚皮15克,生薏苡仁20克,黃柏12克,川牛膝12克,赤芍12克,苦蔘15克,黃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加減:若溼疹偏於上部加荊芥、防風;發於中部或肝經所分佈者可酌加龍膽草、生山梔;糜爛滲出液甚者加用紫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部。

療效

以上方化裁共治療301例,近期痊癒288例,顯效6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9.3%。

常用成方

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滲溼湯、龍膽瀉肝湯等。

血燥

症狀

病情遷延反覆,瘙癢無度,皮膚乾燥脫屑,粗糙發裂,局部糜爛流少量黃水,皮損多呈對稱性分佈,皮損處有結血痂、鱗屑,大便祕結,小便黃少。舌質偏紅,苔淨,脈象細數。

辯證分析

向爲血熱之軀,因七情過度,致心火熾盛,內擾心營,暗耗心血,血虛風勝,交織於肌膚,致肌腠失榮,瘡疹疊起。

治法

養血祛風,清熱化溼。

處方

生地15克,當歸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防風6克,苦蔘15克,澤瀉12克,黃芩12克,首烏12克,白蘚皮12克,威靈仙12克,生甘草2克。

加減:瘙癢甚影響人眠者宜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口渴咽乾酌加玄蔘、麥冬、石斛;目睛乾澀加枸杞子、菊花;大便艱澀加胡桃仁、核桃仁。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

上方加減共治療75例,近期痊癒48例,好轉2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爲92%。

常用成方

可選四物湯、清營湯、涼血地黃湯、當歸補血湯等。

溼阻

症狀

病程日久,纏綿不已,皮膚粗糙肥厚,伴明顯瘙癢,局部皮損處搔痕、糜爛,抓後津水淋漓,滲液浸淫,皮疹色暗,泛發全身或局部,身重乏力,胸悶納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舌苔白膩,脈來濡緩。

辯證分析

脾胃素虛,或因飲食失節,戕傷脾胃,致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溼蓄積,停滯於內,浸淫肌膚,而發溼疹。

治法

健運脾胃,除溼祛風。

處方

生黃芪30克,白朮15克,蒼朮9克,茯苓20克,米仁30克,陳皮9克,厚朴9克,茵陳9克,澤瀉12克,赤芍12克,防風6克,徐長卿12克,生甘草2克。

加減:胃納不香加砂仁、雞內金;胸悶不舒加枳亮、木香;舌苔厚膩加藿香、佩蘭;劇癢滋水浸淫加滑石、苦蔘。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

共治療48例患者,近期痊癒39例,好轉4例,無效1例,中途轉診4例,總有效率爲89.6%。

常用成方

胃苓湯、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藿樸夏苓湯等。

治療溼疹的專方

地歸烏藥荊防湯

組成: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當歸、烏藥、刺蒺藜、白蘚皮各12克。

加減:體弱氣虛加黃芪;皮膚瘙癢加黃芩、蒲公英;大便祕結加生大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168例,近期治癒142例,好轉2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爲97%。

加減當歸拈痛湯

組成:當歸、防風、羌活各10克,升麻6克,茵陳蒿12克,苦蔘12克,黃芩10克,蒼朮10克,白朮12克,澤瀉12克,豬苓12克,知母10克,生甘草3克。

加減:溼熱盛者可加赤小豆、生米仁;血虛風燥加首烏、丹蔘;血熱加紫草、槐花、地骨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47例患者,近期痊癒38例,顯效5例,好轉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5.8%。

溼疹三方(外用)

組成:

①硫黃60克,枯礬150克,煅石膏500克,青黛1.5克。

②青黛、薄荷各150克,黃柏120克,黃連45克,人中白9克,硼砂60克,冰片6克。

③防風、艾葉、花椒、蒼朮、紅花、赤芍、白鮮皮、荊芥、蛇牀子各10克,苦蔘、連翹各15克,白礬、雄黃、樟腦各6克。

用法:①方適用於溼熱型患者,②方適用於毒邪熾盛者,③方適用於血虛型患者。將上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篩,香油調搽或幹撤患處,每日1次。

療效:以上共治療216例,全部治癒。用藥1次者48例,2次者73例,3次者36例,4次者23例,5次以上者36例。

加味蛇牀子方(外用)

組成:蛇牀子60克,苦蔘、明礬、威靈仙各15克,地膚子24克,黃柏20克,冰片10克,白蘚皮、透骨草各30克。

加減:滲液明顯加石榴皮、五倍子;紅腫痠痛加蒲公英、蚤休;瘙癢明顯加艾葉、花椒。

用法:上藥煎取藥汁,每煎1次加冰片5克,乘熱燻洗陰囊處10~20分鐘,待藥稍涼後徐徐洗皮損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洗1次。

療效:共治療240例,近期治癒189例,好轉32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爲92.1%。

坐浴方(外用)

組成:苦蔘、白鮮皮、蛇牀子、露蜂房各30克,大黃、白芷、紫草各15克,五倍子12克,花椒10克,冰片(另包)、芒硝(另包)各6克。

用法:以上中藥除另包外,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煎煮取汁約1000毫升,倒人盆內,加人冰片、芒硝各少許拌均勻,待水溫後坐浴浸泡20分鐘左右,早晚各1次。

療效:共治療123例肛門溼疹,其中除25例局部感染嚴重加用抗過敏、補鈣、局部換藥與封閉等輔助療法外,餘均只用坐浴法,次數最短7天,最長25天,總有效率爲94.5%。

六合粉(外用)

組成:氯黴素片1.5克,強的松片30毫克,異丙嗪片O.15克,苯海拉明0.15克,滑石粉、黃連粉各4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粉末,急性溼疹先用冷開水洗去黃痂滲液,後用六合粉外搽,每日1~2次;慢性溼疹亦先用冷開水洗淨患處,再用適量醫用凡士林或雪花膏與1劑粉劑調勻後塗搽患處,每日1~2次。

療效:此方治療急性溼疹患者352例,用藥1次痊癒者58例,2~4次痊癒者294例;治療慢性溼疹148例,用藥2~4次痊癒者63例,4~15次痊癒者85例。

溼疹外洗方

組成:生大黃、川連、黃柏、苦蔘、蒼耳子各10克。

加減:滲出液多者加枯礬10克。

用法:將上藥水煎後濾液燻洗患處,每日3次。

療效:共治50例嬰兒溼疹,用藥1天治癒者25例,2天治癒者23例,3天治癒者2例,50例全部有效。

燒鹽散(外用)

組成:食鹽、白礬。

用法:先將食鹽火燒,白礬煅枯後,再將二藥各等份,研成勻細粉末成散劑,瓶貯。用時先將臍孔及臍周圍用無刺激性消毒藥水清洗,待稍幹後取本藥末少許撒於臍孔及周圍(約黃豆大面積),用幹藥棉球或幹紗布墊覆蓋,並稍加固定。隔日換藥1次,一般用藥2次即可結痂。

療效:共治15例臍孔溼疹,均在短期內治癒。

柳汁方

組成:柳葉。

用法:取新鮮嫩柳葉3~5千克,裝入布袋,用木棒捶擊布袋,取其柳葉青汁備用。使用前加熱至40℃~60℃爲宜,並放入75%酒精適量,將患處浸泡在熱液中燻洗,每日晚上1次,約1小時。嚴重者,可將鮮柳葉置於鞋內,行走時便將柳葉踩碎,其汁與腳掌充分接觸。

療效:本法對治療溼疹有一定效果。

老中醫治療溼疹經驗

朱仁康醫案

柴××,男,38歲。初診:1970年9月2日。主訴:全身泛發性溼診,反覆不愈已3年。患者3年前冬季開始在兩小腿起兩小片集簇之丘瘡疹,發癢,抓破後滲水,久治不愈,範圍越見擴大。1969年冬漸播散至兩前臂,一般人冬尤甚。今年秋季皮損已漸播散至胸、腹、背部。平時胃脘疼痛,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日解1~2次,完谷不化,溏薄。平時不敢食生冷水果。檢查胸、腹及後背、四肢可見成片紅斑、丘疹及集簇之丘皰疹,滲水糜爛,抓痕結痂,部分呈暗褐色。瘙癢無度。舌質淡,苔薄白膩,脈緩滑。證屬脾陽不振,水溼內生,走竄肌膚,浸淫成皰。治宜溫陽健脾,芳香化溼。

處方:蒼朮9克,陳皮9克,藿香9克,仙靈脾9克,豬苓9克。桂枝9克,茯苓9克,澤瀉9克,六一散9克(包),蛇牀子9克。10劑,水煎服。

外用:①生地榆30克,水煎後,溼敷患處。②皮溼膏,外敷。

複診:藥後皮損減輕,滲水減少,瘙癢不甚,大便溏,胃納仍差,遂宗前法,加健脾醒胃之藥,10劑。

再診:皮損繼續減輕,大便成形,胃納見馨,繼從前法,健脾理溼之藥。

處方:蒼朮9克,炒白朮9克,陳皮9克,藿香9克,茯苓9克,澤瀉9克,車前子9克(包),扁豆衣9克,炒薏苡仁9克。

如此調理,前後共服藥40餘劑,皮疹消退而愈。1975年隨訪,自稱幾年來未再復發。

按:本例系泛發性溼疹,纏綿3年,其突出證候爲脾陽不振,運化失健,水溼停滯,外串浸淫肌膚而發浸淫瘡,且每逢冬季症狀加重,這說明陽氣虛弱之故。朱老在治療上抓住主要環節,採用溫陽健脾,芳香化溼之劑,藥症相符。病程3年,服藥40餘劑,不僅脾胃症狀消失,泛發性皮損亦告痊癒。

中醫治療溼疹用藥規律

根據用藥在30例以上的臨牀報道進行初步統計,這些方藥大都取於80年代中使用的,基本代表了目前治療溼疹的總趨向,結果如下表:

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   物
9009白鮮皮。
700~8992~11防風、銀花、生甘草、菊花。
300~6992~8生地、當歸、黃連、苦蔘、黃芩、蟬衣、丹皮、白朮
100~2992~5荊芥、刺蒺藜、黃柏、蒼耳子、羌活、白芷、川芎、蒼朮、連翹、滑石、升麻。
50~992~4生大黃、白芍、熟地、威靈仙、牛蒡子、梔子、丹蔘、赤芍、知母、蛇牀子、黃芪。

從表中可以看到中藥治療溼疹最常用藥當推白鮮皮。白鮮皮向爲治療皮膚疾病之主藥,集祛風、燥溼、清熱解毒於一身,故可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本草原始》),且現代藥理亦證明白蘚皮浸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二、三類藥物主要是祛風、活血、燥溼、健脾之類,均爲治療溼疹不可缺少的藥物,亦與臨牀分型頗爲吻合。

溼疹的鍼灸治療

方一

取大椎、曲池、血海、三陰交、神門、陰陵泉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慢性者加膈俞、足三裏;滲液多加陰陵泉、水分[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

方二

取穴:分2組:甲組、合谷,曲池,三陰交;乙組、曲池,足三裏。

操作:兩組穴交替使用,均採用捻轉瀉法,不留針,針刺深度爲0.5~1寸,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21例,全部痊癒。其中針刺3次以上者5例,6次者14例,6次以上者2例。

梅花針加體針

取穴:主穴:曲池、環跳、陽陵泉。配穴:根據溼疹所在具體部位循經取穴。

操作:先針刺主穴,中等刺激,繼以梅花針輕叩脊柱兩側,直至皮膚髮紅,然後針刺局部患處,強刺激,留針10分鐘,中間捻轉運針3次,並在它的下方以梅花針叩打同一經脈的穴位,叩打至微見血珠爲止。隔日針刺1次,10天爲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療效:共治19例;全部有效。在一個療程內治癒者17例,1例爲一個半療程,1例爲3個療程。

穴住泣射療法治療溼疹

取穴:箕門。

操作:常規消毒後,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當歸注射液2毫升,快速進針刺入,提插得氣後,回抽無血,即將藥液注人。然後,再加艾條灸15分鐘左右。急性發作者每天穴注1次,7天爲一療程;慢性患者每天穴注1~2次。雙側穴交替注射,以20天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22例,顯效4例,好轉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爲77.3%。

耳針療法治療溼疹

取肺、神門、下屏尖及相應部位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慢性者加腦、肝。中等刺激,留針時間應長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

艾灸療法

用艾條燻灸或燻灸器等煙燻灸患處20分鐘左右[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適用於急性溼疹滲液較多者[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應忌食腥味及刺激食物,以減少復發[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