蝨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分類

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

蝨屬於吸蝨目,是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外永久性寄生昆蟲。它的發育各期都不離開宿主。蝨體小、無翅、背腹扁平,足末端具有特殊的攫握器。寄生於人體的蝨有兩種,即人蝨和恥陰蝨。一般認爲人蝨又分爲兩個亞種,即人頭蝨和人體蝨。

與疾病的關係:

1.叮刺 蝨吸血後,在叮刺部位可出現丘疹和瘀斑,產生劇癢,由於抓騷可繼發感染。2.傳播疾病 主要由人蝨,特別是人體蝨傳播流行性斑疹傷寒、戰壕熱和蝨傳回歸熱。此外,地方性斑疹傷寒由蚤傳到人後,也能由人蝨傳播。⑴流行性斑疹傷寒⑵戰壕熱⑶迴歸熱

防制原則:首先是預防,注意個人衛生如勤更衣、勤洗澡、勤換洗被褥和勤洗髮等,以防生蝨,預防陰蝨更應講究道德、潔身自好。滅蝨方法很多,分爲物理的和藥物的兩類。對衣物最簡便的方法是蒸煮、乾熱、熨燙等,不耐高溫的衣物可用冷凍法。或採用藥物滅蝨,如使用敵敵畏乳劑、倍硫磷粉劑或水劑噴酒、浸泡。對人頭蝨和恥陰蝨可將毛髮剪去,再加用藥物,如使用滅蝨靈、2‰二氯苯醚菊酯或0.01%的氯菊酯醇劑或洗劑清洗塗擦。也可用50%百部酊塗擦以殺滅恥陰蝨。

疾病描述

蝨屬蝨目,是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外永久性寄生蟲;它的發育各期都離不開宿主。寄生蟲於人體的蝨有兩種,即人蝨和恥陰蝨。一般認爲人蝨又分爲兩個亞種,即人頭蝨和人體蝨。

形態:

1、人蝨 灰白色,體狹長,雌蟲可達4.4mm,雄蟲稍小。 頭部:略呈菱形,觸角約與頭等長,分5節,向兩側伸出。眼明顯,位於觸角後方。口器爲刺激吸式。 胸部:3節融合,無翅,足3對,粗壯;中胸側面有氣門1對。人蝨3對胸足大小相近,屬攀緣足。各足脛節圓端內側具指狀脛突,跗節僅1節,其末端有一彎曲的爪,與脛突配合形成強有力的攫握器,能僅握宿主的毛髮或衣物纖維。 腹部:分節明顯,8節可見。第3-8節兩側有骨化的側背片,每片上均有氣門,共6對,雌蝨腹部末端呈“W”形,第8節腹面有一生殖片和1對生殖肢。雄蝨腹部末端呈“V字形,3-8節背面各有兩片小背板,後3腹節內藏外生殖器。 人頭蝨和人太蝨形態區別甚微。僅在於人頭蝨體略小、體色稍深、觸角較粗短。

2、恥陰蝨 灰白色,體形寬短似蟹。雌蝨體長爲1.5-2.0mm,雄性稍小。胸部甚寬,前足及爪均較細小,中、後足脛節和爪形式粗大。腹部寬短,由於前4節融合,前3對氣門排斜列。第5-8節側緣具雛形突起,上有剛毛。

疾病病因

人蝨和恥陰蝨都寄生於人體。人頭蝨寄生在人頭上長有毛髮的部分,產卵於髮根,以耳後爲多。人體蝨主要生產在貼身衣褲上,以衣縫、皺褶、衣領和褲腰等處較多,產卵於衣物纖維上。恥陰蝨寄生於體毛較粗、較稀之處,主要在陰部及肛門周圍的毛上,其他部位睫毛較多見,產卵於毛的某部。蝨的發育爲漸變態,生活史中有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卵橢圓形約0.8mm×0.3mm,白色,俗稱蟣子。卵粘符在毛髮或纖維上,其遊離端在蓋,上有其氣孔和小室。若蟲從卵蓋處孵出,外形與成蟲相似,體較小,生殖器官未發育成熟。若蟲經3次蛻皮發育成成蟲。蝨若蟲和雌雄成蟲都嗜吸人血。蝨不耐飢餓,若蟲每日至少需吸血1次,成蟲則需數次,長邊吸血邊排糞。蝨對溫度和溼度都及其敏感,既怕熱怕溼,又怕冷。由於正常人體表的溫、溼度正是蝨的最適溫溼度,蝨一般情況下不會離開人體。當宿主患病或劇烈運動後體溫升高、汗溼衣着,或病死後屍體變冷,蝨即爬離原來的宿主。以上習性對於蝨的播散和疾病傳播都有重要意義。人蝨的播散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接觸,恥陰蝨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性接觸傳播。

病理生理

人蝨的播散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或間接的接觸,恥陰蝨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性接觸傳播。

治療方案

滅蝨方法很多,主要爲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兩類。對衣物最簡便的辦法是蒸煮、乾熱、熨燙等,不耐高溫的衣物可用冷凍法。藥物滅蝨,可採用敵敵畏乳劑、倍硫磷粉劑或水劑噴灑、浸泡。對人頭蝨和恥陰蝨可將毛髮減去,再施用藥物,數使用滅蝨靈、2%二氯苯醚菊酯或0.01%的氯菊酯醇劑或洗劑塗錯擦清洗,也可用50%百部酊塗擦殺滅恥陰蝨。

預後及預防

首先是預防,注意個人衛生如勤更衣、勤換洗被褥、勤洗澡和勤洗髮等,以防生蝨,預防恥陰暗蝨更應講究道德、潔身自好。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