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鞘磷脂沉積病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Niemann-Pick 病,神經鞘髓磷脂代謝障礙

疾病代碼

ICD:E75

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疾病概述

神經鞘磷脂沉積病(sphingomyelinosis)也稱之爲Niemann-Pick 病,是由神經鞘磷脂酶缺乏所引起的一種遺傳代謝性疾病。爲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定位於11p15。本病不同類型起病年齡不同。

1.典型嬰兒型(急性嬰兒型) 最常見。常於嬰兒出生3 個月內出現易激惹,進行性肝、脾、淋巴結腫大,體重減輕、嘔吐,伴黃疸、貧血、運動和智能發育減退。

2.內臟嬰兒型(慢性內臟型) 此型患兒除肝、脾大之外,生長髮育正常,不伴經系統體徵和智能障礙。

3.少年型(亞急性少年型) 發病相對較晚,常於1~6 歲出現症狀。步態不穩和共濟失調爲常見的首發症狀。隨後發現肝、脾大,肌張力降低,腱反射異常等。

4.新蘇格蘭家族變異型 本病症狀在兒童後期出現,神經系統表現行爲異常、力減退、癲癇發作和共濟失調等。

5.成人型 無神經系統症狀,以肝脾腫大爲主要表現。

疾病描述

神經鞘磷脂沉積病(sphingomyelinosis)也稱之爲Niemann-Pick 病,是由神經鞘磷脂酶缺乏所引起的一種遺傳代謝性疾病。爲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定位於11p15。

隨着對病理組織的組織化學和酶學、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對由類脂代謝障礙所引起的遺傳病認識逐步增多。類脂質沉積病(lipoidosis)是一組類脂質代謝障礙,引起類脂質沉積於體內細胞中所致的遺傳性疾病。由鞘磷脂降解過程中不同酶的缺陷所引起的不同代謝產物沉積於組織內,產生不同的臨牀症狀和不同的疾病。

類脂質沉積病所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大致可歸納爲3 種情況:

1.主要損害腦白質的類脂質沉積病,如異染色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球狀細胞腦白質營養不良(Krabbe 病)。這組疾病的共同特點爲腦白質髓鞘脫失和類脂質於全身組織異常沉積。另外一組嗜蘇丹染色性腦白質營養不良,包括Schilder病,Pelizaeus-Merzbacher 病,雖然酶的缺失尚不清楚,但亦屬遺傳性疾病。

2.白質和灰質同時受累的類脂質沉積病,如Nimann-Pick 病,Gaucher 病。共同特點爲類脂質於腦和內臟的嚴重沉積。腦內有神經元的腫脹、空泡形成,亦有廣泛的斑塊性髓鞘脫失。肝、脾、淋巴結和骨髓中有大量類脂質沉積而致臟器腫大和骨髓功能低下。

3.灰質的類脂沉積病,GM1、GM2、GM3 類脂沉積病均屬此類。病理中以廣泛的神經元中類脂沉積,節細胞腫脹和消失,晚期繼發髓鞘脫失。臨牀上以驚厥、異常驚嚇反射、肌陣攣樣抽搐和智能減退爲本組疾病之共性。

症狀體徵

根據發病年齡和有無神經症狀,臨牀可將本病分爲5 型:

1.典型嬰兒型(急性嬰兒型) 最常見。常於嬰兒出生3 個月內出現易激惹,進行性肝、脾、淋巴結腫大,體重減輕、嘔吐,伴黃疸、貧血、運動和智能發育減退。體格檢查可見全身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智能低下,眼底黃斑區有櫻桃紅斑點;並有失明、耳聾、吞嚥困難、全身抽搐、痙攣性癱瘓和病理反射等。患兒常在2~4 歲內死於脾功能亢進、肝功衰竭及反覆感染。極少數病例於起病後相對穩定,可活至10 歲左右。

2.內臟嬰兒型(慢性內臟型) 此型患兒除肝、脾大之外,生長髮育正常,不伴經系統體徵和智能障礙。

3.少年型(亞急性少年型) 發病相對較晚,常於1~6 歲出現症狀。步態不穩和共濟失調爲常見的首發症狀。隨後發現肝、脾大,肌張力降低,腱反射異常等。數年後出現智能減退,神經症狀逐步突出,表現爲抽搐、痙攣步態、構音障礙、易驚和尿失禁等症狀和體徵。部分患者可有眼球上視不能,表現爲核上性眼肌麻痹和進行性智能減退。

4.新蘇格蘭家族變異型 本病症狀在兒童後期出現,神經系統表現行爲異常、力減退、癲癇發作和共濟失調等。最終常因繼發感染於兒童後期死亡。

5.成人型 無神經系統症狀,以肝脾腫大爲主要表現。

疾病病因

本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

病理生理

神經鞘磷脂是神經髓鞘和其他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之一,在神經鞘磷脂酶的作用下水解爲神經酰胺和磷酰膽鹼,由於此酶的缺乏或活性降低,神經鞘磷脂水解不全而沉積在組織內,致使細胞腫脹、變性和泡沫細胞形成,即產生神經鞘磷脂沉積病。細胞侵及之處即可引起內臟腫大、神經細胞死亡、髓鞘脫失等。主要的病理改變爲網狀內皮系統豐富的內臟器官,如肝臟、脾、骨髓、腎臟以及肺組織中可以見到特異的直徑在20~90μm 的泡沫細胞。典型嬰兒型或亞急性少年型患者可有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害,以小腦、腦幹和脊髓受累較明顯,大腦皮質較輕。神經元或神經核(如齒狀核)的類脂沉積引起神經元明顯減少,星形細胞或膠質細胞增生。腦白質正常,或發生嚴重的腦髓鞘性改變。

診斷檢查

診斷:新生兒或兒童中肝、脾腫大和智能低下,共濟失調者,應考慮本病之可能性。骨髓塗片中見到泡沫細胞有重要參考診斷價值。周圍血白細胞和組織培養的成纖維細胞中神經鞘磷脂酶活力測定具有特異診斷意義。

實驗室檢查:

1.周圍血、骨髓細胞學檢查,塗片可發現泡沫細胞。

2.白細胞、骨髓培養及肝、脾、肺、直腸等活檢鞘膦酸酯含量增高,而鞘磷脂酶的活性下降或缺乏。

其他輔助檢查:1~2 型產前羊水測定成纖維細胞培養中鞘磷脂酶活性下降,對產前診斷有重要意義。

鑑別診斷

應注意與肝臟病及脾功能亢進鑑別。

治療方案

本病僅能對症治療,如保肝、控制感染、抗癲癇發作等。

併發症

本病常併發肝功能衰竭、脾功能亢進及感染,如全身感染及肺部感染尤以典型嬰兒型多見。

預後及預防

預後:不同類型均預後不同。典型嬰兒型患兒常在2~4 歲內死於脾功能亢進、肝功衰竭及反覆感染。各型均可能併發肝功能衰竭、脾功能亢進及感染。

預防:進行遺傳諮詢。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攜帶者基因檢測及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等,防止患兒出生。

流行病學

目前尚未查到相關的發病率統計學資料。本病不同類型起病年齡不同。

相關出處

《內科學第五版》、《外科學第五版》、《兒科學第六版》、《內科學第六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