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臨牀營養產學研用自主創新聯盟成立

歷史事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2011年9月8日,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3家國家級科研所,中山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等10家大學,北京協和醫院等40多家三甲醫院,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發起設立的中國臨牀營養產學研用自主創新聯盟在京宣佈成立。

依據國內已經開展臨牀營養診治的主要醫療單位進行的統計結果顯示,科學、合理的營養治療可以使平均住院時間縮短1—2天,從而提高牀位週轉率20%左右。然而,我國臨牀營養診治長期落後於整體醫療水平的發展,成爲我國醫療服務“木桶”中的“短板”,也是我國與發達國家醫療水平的最大差距所在。

臨牀營養的對象主要是因疾病和醫學治療引起營養代謝異常的患者。臨牀營養治療就是通過營養檢測和評價進行營養診斷,並使用腸內、腸外營養製劑對患者進行營養治療,以改善臨牀效果。在歐美髮達國家,營養診治是一種普遍的醫療行爲。在美國,60%—70%的外科住院患者、100%的腫瘤放、化療患者和70%—80%的兒科患者得到營養診治。據統計,2009年我國住院患者爲1.2億人次,其中約40%的患者存在營養風險,在這些患者中,只有10%進行了營養診斷和治療,推算因此拉長平均住院時間1天—3天,由此產生的年醫療費用達400億元—1200億元。

然而,由於學科建設和產業發展落後是我國臨牀營養診治落後等原因,目前,我國三甲醫院中,只有不足50%設置了臨牀營養科;全國有執業資格的營養醫師僅800餘人;一家醫學院校有臨牀營養專業。我國目前上市的臨牀營養斷產品僅40餘種,年銷售額不足1億美元,國外產品有600餘種,年銷售額達120億美元。

“全世界上百個研究項目表明,醫院病人營養不良發生率相當高。2009年我國入院人數爲1.3億人,其中相當比例的患者存在營養風險。”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中國臨牀營養產學研用自主創新聯盟理事長吳樂斌認爲,由於歷史原因,我國臨牀營養學科長期落後於其他學科的發展,存在機構設置不健全、人才隊伍不合理、學科定位不明確等問題。大量住院病人得不到應有的臨牀營養治療,營養製劑特別是腸外營養製劑臨牀濫用現象嚴重。“聯盟將構建臨牀營養合作平臺,適時組織聯合攻關,加快我國營養診斷和腸內腸外製劑的技術儲備,促進行業標準體系的健全和完善,推動我國臨牀營養在產、學、研、用各個領域全面發展。”

據聯盟祕書長王加義介紹,近期聯盟的主要工作包括:開展臨牀營養方面的隨機對照多中心臨牀研究,開展營養製劑的安全使用標準流程研究。培養一批臨牀營養科研領軍人物和學術帶頭人。以182家衛生部指定的臨牀營養試點醫院爲基礎,輻射500家醫院,培訓1萬名有執業資質的臨牀營養醫師,以逐步改變我國臨牀營養診治落後的局面;同時,建立我國臨牀營養關鍵技術體系,研究具有自主產權的臨牀營養產品,在未來5年裏,研製出3到4種獨創性的臨牀營養診斷專用儀器設備或診斷系統、25至30種有自主產權的試劑組合以及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腸內、腸外營養製劑。培植一批龍頭企業,滿足我國各級醫院臨牀營養診治的常規需要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用戶喜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