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庭 2016年03月24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內庭|Neiting|Neiting|Inner Court|ST44|44|E44||M44|S44|St44

內庭爲經穴名(Nèitíng ST44)[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爲足陽明胃經之滎穴,五行屬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內即裏邊,庭指庭院,對歷兌來說,本穴猶如門內的庭院,故名內庭[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標準定位

內庭在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內庭位於足背第二、三蹠趾關節前方凹陷處;或於二、三趾間的縫紋端取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1.

內庭在足背,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正坐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內庭的位置

內庭的位置內庭的位置內庭的位置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二蹠趾關節前方,二、三趾縫間的紋頭處取穴。

內庭在足背,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正坐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穴位解剖

內庭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短伸肌、第二蹠骨間隙。有足背靜脈網。當足背內側皮神經外側支分爲趾背神經處。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外側支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長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的第2、3趾腱之間,深進入骨間肌。以上諸肌的神經支配爲腓深神經。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在第二與第三趾長、短伸肌腱之間→第二、第三蹠骨頭之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外側支之趾背神經和足背靜脈網[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1.

特異性

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水。

功用

清胃瀉火,理氣止痛。

內庭有和胃降逆、通腸化滯、清熱寧神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主治病症

內庭主治面口、脾胃等疾患。如目痛、齒痛、鼻衄、喉痹、口噤、耳鳴、腹痛、腹脹、吞酸、納呆、泄瀉、痢疾、腸癰、便血、大小便不利、脛骨痛、腳氣、足趾腫痛。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齒齦炎、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腸疝痛、蹠趾關節痛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內庭主治發熱,頭痛,牙痛,口㖞,鼻衄,咽喉腫痛,腹痛,腹脹,泄瀉,痢疾,便祕,便血,癮疹,足背腫痛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1.

1.五官科系統疾病:牙痛,齒齦炎,扁桃體炎;

2.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急慢性腸炎;

3.其它: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或斜刺0.3~0.5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直刺0.5~0.8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1.

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1.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內庭配合谷,有清瀉邪熱的作用,主治牙齦腫痛。

內庭配上星、太陽、頭維,有清利頭目的作用,主治頭痛,目赤腫痛。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脛痛,腹脹皮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熱病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滿寒慄,斷口噤僻,不嗜食。

《馬丹陽十二穴歌》: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瘧疾不能食,針着便惺惺。

現代研究

1.針刺內庭穴有明顯鎮痛作用,可用於中耳乳突根治術針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2.使胃腸蠕動增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3.用作引產[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4.可使白喉帶菌者轉陰[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