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鹊
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
神应王
神应王指扁鹊。元·王好古曾作有《祭神应王文》。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现存《难经》一书,为后人托名秦越人的作品。
-
神应侯
神应侯即神应王。元·王好古曾作有《祭神应王文》。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现存《难经》一书,为后人托名秦越人的作品。
-
长桑君
长桑君为战国时医家。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
-
中医眼科学
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金元时代,医学流派主要以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为代表。如将金针拨内障手术方法,在《审视瑶函》所归纳的八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分别以审机、点睛、射覆、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壁命名,称为金针开内障八法。此后,渐称眼镜。
-
秦越人
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一书,为后人托名秦越人的作品。
-
六不治
六不治为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提出的医疗主张。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认为:人的病证在六种情况下不能治好或者不予治疗。即“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形羸不能服药”、“信巫不信医”等,是为“病有六不治”。这也就间接地强调了医患合作的必要性。
-
子豹
据《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古书记载,虢国太子患尸蹶症,处于假死的休克状态。经扁鹊诊治,教其徒弟子明、子同、子阳、子容用厉针砭石,子豹用熨法,子游用按摩法共同救治痊愈。据《史记》等载:虢国太子患“尸厥”症,处于假死状态,经扁鹊诊,令弟子子阳、子豹厉针砥石,取三阳五会,配合药熨,竟愈。
-
玉龙歌
《玉龙歌》(oneinsertionandthreeliftingakindofacupuncturemethod)为针灸歌赋名。出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聚英》:“俗以《玉龙歌》为扁鹊所撰,盖后人依托为之者。”书中载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简称玉龙歌)等针灸歌诀多首和其他针灸治法,介绍了王氏家传的针灸经验。现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
子明
子明为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据《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古书记载,虢国太子患尸蹶症,处于假死的休克状态。经扁鹊诊治,教其徒弟子明、子同、子阳、子容用厉针砭石,子豹用熨法,子游用按摩法共同救治痊愈。
-
淳于意
淳于意为西汉时著名医家,撰中医医案"诊籍"。因任齐太仓长之职,故又称仓公或太仓公。学医于公孙光、公乘阳庆等医家。治法多重药物,兼施刺法、灸法、敷法等。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就有宋邑(临淄人)、冯信(临淄人)、唐安(临淄人)、高期、王禹、杜信等6人。当齐王刘将闾为阳虚侯是(公元前176~
-
耳目痹医
耳目痹医为古代对专门治疗耳、目、关节等疾病的医生的称谓。类似今之五官科医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
带下
概述:带下:1.生理性白带;有白带、青带、黄带、赤带、黑带、赤白带下、五色带下等。《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
小儿医
小儿医为古代对儿科医生的称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
俞跗
俞跗一作俞柎。据《韩诗外传》记载:他能采用外科手术割肌剖腹。《史记·扁鹊传》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鑱石蹻引,案扤毒熨,一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炼精易形。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
-
子同
子同为战国时医家。据《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古书记载,虢国太子患尸蹶症,处于假死的休克状态。经扁鹊诊治,教其徒弟子明、子同、子阳、子容用厉针砭石,子豹用熨法,子游用按摩法共同救治痊愈。
-
游方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
子容
子容为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据《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古书记载,虢国太子患尸蹶症,处于假死的休克状态。经扁鹊诊治,教其徒弟子明、子同、子阳、子容用厉针砭石,子豹用熨法,子游用按摩法共同救治痊愈。
-
子越
子越为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据《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古书记载,虢国太子患尸蹶症,处于假死的休克状态。经扁鹊诊治,教其徒弟子明、子同、子阳、子容用厉针砭石,子豹用熨法,子游用按摩法共同救治痊愈。
-
坐堂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
子游
子游为战国时医家。据《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古书记载,虢国太子患尸蹶症,处于假死的休克状态。经扁鹊诊治,教其徒弟子明、子同、子阳、子容用厉针砭石,子豹用熨法,子游用按摩法共同救治痊愈。
-
子阳
子阳为战国时针灸家,扁鹊的弟子。据《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古书记载,虢国太子患尸蹶症,处于假死的休克状态。经扁鹊诊治,教其徒弟子明、子同、子阳、子容用厉针砭石,子豹用熨法,子游用按摩法共同救治痊愈。
-
气绝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气应于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六极之一。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
-
医经
医经指中医经典著作。①《汉书·艺文志》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二百一十六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②后世有称《黄帝内经》、《难经》为医经者;有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为医经者;
-
中医妇科学
唐代孙思邈对妇科也深有研究,在《千金要方》中把“妇人方”三卷列于篇首,内容包括求子、妊娠疾病、月经病、带下病、妇科杂病等。至明代,妇科专著大量出现,如薛立斋的《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赵献可的《邯郸遗稿》、王肯堂的《证洽准绳·女科》、万全的《广嗣纪要》、《万氏妇人科》,张景岳的《妇人规》等。
-
丛桂偶记
《丛桂偶记》为医话著作。此书论述伤寒、中风、梅毒、水肿、乳痈、怪产、痘疮、食菌中毒等杂病证治数十则。并对蛊病之症状、病因,以及曼陀罗花、黄龙汤、牛黄清心丸等方药,亦予详尽考证。指出:“广东人参”实系止血药三七。作者在阐析毒药疗疾之理,介绍张仲景、扁鹊传记之时,对仲景任长沙太守一事提出质疑。
-
难经
第48-61难主论疾病的证候、诊断及四诊。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
-
医心方
概述:《医心方》为书名。日本·丹波康赖撰。卷二载孔穴主治法、诸家背输法、针禁法、灸禁法、针例、灸例等。其中引述扁鹊、华佗、龙衔素、僧匡等诸家散佚的针灸文献,颇为珍贵。卷三-十四内科杂病及六淫、时行诸病;卷二十七养生导引;卷二十九饮食禁忌;全书征引资料比较丰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医学文献的重要著作。
-
灵枢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徐熙
徐熙为南北朝时期宋代医家。据传,有道士授以《扁鹊镜经》一卷(佚),精心研究,从此医名大振。参见徐秋夫、徐道度、徐叔向、徐文伯:徐秋夫为南北朝刘宋时医家。《南史》载有秋夫给鬼治疗腰痛的传说。宋代有“五绝”,徐道度的医术就为其中一绝。著有《针灸要钞》等书,佚。史载曾用针刺补三阴交、泻合谷使死胎立下。
-
熊庆笏
熊庆笏清代医家。一作熊笏,字叔陵,江西安义人,先攻儒,为痒生,后转而习医,遂精于医术,治病每获奇效。有人荐入太医院,拒而不就。所著有《扁鹊脉书难经》、《中风论》等,均有刊本行世。
-
熨法
或以棉布浸渍药汁后趁热熨之,借药性及温暖作用,产生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及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熨法适用于虚证、寒证、经气壅滞等。用法:熨风散药末:取赤皮葱连须240g,捣烂后与药末和匀,醋拌炒热,布包熨患处,稍冷即换,有温经祛寒、散风止痛之功,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皮色不变、筋骨酸痛。一般阳证肿疡禁用。
-
子仪本草经
《子仪本草经》为本草著作。见苟勖《中经簿》,1卷。子仪系扁鹊弟子。原书已佚。
-
周溥
周溥明代医家。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明初迁居汴城(今河南开封)。及长,患羸疾不起,得高子明诊治而愈,遂从其习医,得黄帝、扁鹊脉书秘方,边读边录。反对拘泥《局方》,阐发《素问》、《难经》及东垣、丹溪之义,编为《方法考源》。又谓古籍词艰义奥,初学者不便阅览,遂撰《用药歌括》若干首,简明通晓。
-
终
终①永久,终久。《素问·天元纪大论》:“传之后世,无有终时。”《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指经气消亡。《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目睘绝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终而不得反。”《景岳全书·论治》:“始非治虚之法也。”
-
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为书名。南宋·窦材撰。本书主要介绍各家灸法、临床应用、艾灸摄生等。宋·窦材撰于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作者以《内经》为医学之根本,故其所论皆本乎《内经》。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窦氏比较重视灸刺,临床经验丰富,书中还载有中药麻醉法。本书后经清·胡珏参论百余条,1765年由王琦予以重校刊行。
-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为书名。书中列载《一百二十穴玉龙歌》《注解标幽赋》《天星十一穴歌诀》《六十六穴治证》《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歌》及《灸法杂抄切要》诸篇,对于针灸临床有很多经验可取。书中载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简称玉龙歌)等针灸歌诀多首和其他针灸治法,书中所述王氏家传的针灸经验,颇有独到之处。
-
太医
太医为古代医生的一种职称。指专门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服务的医生。“太医”一职最早诞生于何代?据秦有太医令一职而推断,既有太医令一种管理职务的设置,就应该有被太医令管理的太医的存在,但因缺乏可靠的资料证实,尚难确认秦时就有太医一职的设置。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时已有太医的设置。
-
莫仲仁
莫仲仁元代医生。江苏华亭人。清通医术,名噪一时。某人病痢,口禁不食者七日,气殆绝,投药即愈;一高官病瘵,众医争进,仲仁望而走曰:“虽扁鹊不可为也。”其人果亡。
-
脉绝
脉绝病名。血脉枯涩败绝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先死矣。”参见脉极条。
-
挢引
挢引古代养生术语。按摩导引之意。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庶子曰: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鑱石、挢引…”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挢音九兆反,谓为按摩之法,夭挢引身,如熊顾鸟伸也。”
-
湔浣
洗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湔浣胃肠。”
-
黄冠道人
黄冠道人宋代医生。名佚。北宋熙宁间(1068-1077年)道士。行医于曹州楚丘枣垌村,医术高超,医名鸣于乡。居数月,忽离去,不知所之,世人疑为扁鹊,立祠祀之。
-
窦材
窦材为宋代医家。真定(今属河北)人。学医于“关中老医”,针药并善,尤重于灸法及热药的应用。撰有《扁鹊心书》,托名为扁鹊所传,他主张治病以“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并首次提出先用中药麻醉,然后施灸。窦材著有《扁鹊心书》,书中所录麻醉方药,为我国麻醉学之宝贵资料。
-
暴蹶
暴蹶病证名。即暴厥。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积蓄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参见暴厥、厥证条。
-
安谷
安谷是指病人能正常进食,不发生格拒呕吐现象,和疾病的预后有一定联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
九卷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九虚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外三阳五会
外三阳五会为经穴别名。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现代多用以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一般沿皮刺0.3~
-
关中老医
关中老医为南宋医家窦材之师。名姓履贯不详。参见窦材:窦材为宋代医家。真定(今属河北)人。学医于“关中老医”,针药并善,尤重于灸法及热药的应用。撰有《扁鹊心书》,托名为扁鹊所传,他主张治病以“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并首次提出先用中药麻醉,然后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