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藥 2009年12月3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別名

血小板抑制藥

概述

抗血小板藥又稱血小板抑制藥,即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以及釋放等功能,從而防止血栓形成、延長已活化的血小板生存期,並且在治療劑量範圍內,不導致出血等不良反應。

根據作用機制可把這類藥物分爲:①抑制血小板代謝的藥物,如乙酰水楊酸等;②阻礙ADP介導的血小板活化的藥物;③凝血酶抑制劑;④GPⅡb/Ⅲa受體阻斷藥。

適應症

抗血小板藥的適應症是預防動脈血栓形成,如穩定性和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前、缺血性腦卒中、PCI和周圍血管閉塞症等。抗血小板藥也有應用於靜脈血栓、心房纖顫的臨牀觀察報告,但其效果不如抗凝血藥。

作用機制

抗血小板藥物能夠抗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有助於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60年代初發現二磷酸腺苷(ADP)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因此建立了比濁法測定血小板聚集性,爲體外分析血小板功能開闢了新途徑。當時,發現了不少可以促進血小板聚集的物質,如腎上腺素、凝血酶、血清素(5羥色胺)和膠原等。隨後,由於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的發展,對血小板黏附聚集機制有了深入的瞭解。血小板膜有多種受體、如凝血酶受體、ADP受體、5羥色胺受體等。凝血酶等與其相應受體結合可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形成並釋放TXA2、ADP、5羥色胺。它們都可使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激活後,其膜糖蛋白Ib-Ⅸ複合物和Ⅱb / Ⅲa複合物與各自的配基vWF和纖維蛋白原結合而發生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小板藥就是通過封閉血小板膜上的受體和 / 或血小板內TXA2合成途徑等使血小板不被激活,從而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禁忌

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無力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尿毒症,胃潰瘍,新鮮手術創面。

藥物相互作用

抗血小板藥不宜與銀杏葉萃取物並用,患有心臟病、腦梗塞、各種血栓症並且在服用丙酮苄羥香豆素(華法令)等抗血小板藥的時候,應該儘量避免同時服用銀杏萃取物。

毒副作用

各種抗血小板藥的副作用有所不同,但共同的副作用是出血。抗血小板藥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是初期止血作用所必需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動脈血栓形成的啓動物,因此嚴格控制用藥劑量,臨牀適應證和禁忌證十分重要。同時,還應注意在使用抗血小板藥期間應該避免手術和創傷,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只有輸注血小板懸液纔是有效的止血措施。

相關出處

新編藥物學

相關藥品

貝前列素鈉、硫酸氯吡格雷、西洛他唑、鹽酸噻氯匹定、 伊洛前列素、吲哚布芬、右旋糖酐70、右旋糖酐70氯化鈉、 右旋糖酐70葡萄糖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