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肺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礙

疾病代碼

ICD:F06.8

疾病分類

精神科

症狀體徵

臨牀上所有呼吸系統疾病伴發精神障礙的產生,均與肺功能不全高度相關。

1.支氣管哮喘伴發的精神障礙

(1)情緒障礙型,患者在發作時常伴有恐懼、焦慮、煩躁、抑鬱等不良情緒。

(2)抑鬱-妄想型,可出現妄想。內容以被害、關係、罪惡等爲主,可伴有幻聽,也常伴有輕度意識模糊。

(3)癲癇樣意識障礙型,多爲短暫的意識喪失,類似癲癇小發作。患者在哮喘發作時還可伴有癲癇樣抽搐。哮喘與意識障礙消長是平行的。預後一般良好。有觀察表明,哮喘發作與某些功能性精神病可能有拮抗作用,如有些學者提出躁狂抑鬱症患者患支氣管哮喘者少,但也見有兩種疾病同時發生者。

2.肺性腦病 肺性腦病的精神症狀以意識障礙最爲多見。開始表現爲意識混濁、嗜睡,常在喫飯、談話中發生,呈間歇性。當嗜睡向清醒恢復過程中,可出現朦朧狀態。若病情進一步加劇進入昏睡,由昏睡可轉變至譫妄、錯亂,嚴重時可陷入昏迷。也可從一開始就呈現爲譫妄或精神錯亂狀態。病情可反覆波動,幾種狀態可交替出現,也可突然轉入昏迷。還有部分病人的意識障礙不明顯。或僅輕度改變,突出表現爲猜疑、焦慮不安、片斷幻視、幻聽和被害妄想等,少數病人可出現情緒抑鬱,或表現欣快、輕躁狂症狀等。這些症狀往往短暫存在或呈陣發性,某些病人可有部分自知力。

(1)意識障礙:多見於肺源性心臟病。病人由嗜睡轉入意識模糊,如有肺部感染,可出現譫妄狀態,嚴重時可發生昏迷。當病人意識混濁或處於半昏迷狀態時,可出現興奮、煩躁、動作缺乏目的性、手抓摸、定向障礙、言語零亂、恐怖性視幻覺、片斷妄想等。病人意識障礙的程度常有波動,有時呈間歇性清醒。隨軀體疾病好轉,意識也逐漸轉爲清晰。

(2)精神分裂樣表現:多出現在意識障礙消失後或發病初期,表現爲欣快話多、興奮躁動、思維散漫,常伴有輕度意識障礙。幻覺妄想狀態,僅可出現短暫、片斷幻視、幻聽和被害妄想。有的則表現爲刻板言語和木僵,少數病人有癔症樣發作。

(3)焦慮抑鬱狀態:如焦慮、緊張、恐懼、情緒低沉、自責自罪及悲觀厭世等。類同焦慮症、抑鬱症,要認真加以鑑別。

(4)在高齡或有動脈硬化者,當意識障礙消除後,可能發生欣快、多言、近事遺忘、虛構、錯構等Kosakov 綜合徵或癡呆狀態。

(5)神經系統的症狀和體徵常見有撲翼樣震顫、痙攣發作、肌陣攣、錐體束徵、眼球運動障礙、眼底靜脈擴張、視盤水腫、視網膜出血等。後期可有癲癇樣發作。

(6)症狀分期:1 期:精神運動性抑制、思睡、朦朧或嗜睡、輕度躁狂表現,偶有撲翼樣震顫等;2 期:昏睡、幻覺、妄想、譫妄、撲翼樣震顫等;3 期:錯亂、視盤水腫、錐體束症、痙攣發作、肌陣攣等。

疾病病因

引起本病的原因衆多,除肺部慢性疾病外(慢性肺氣腫、慢性氣管炎、肺纖維症、肺結核等),其他影響呼吸功能的疾病如側索硬化、肌萎縮、脊髓灰質炎、重症肌無力、脊椎側彎症、心力衰竭、顱壓增高症和特發性肺泡換氣症等也可引發。感染是重要的促發因素。其中支氣管哮喘所致精神障礙的原因爲:

1.外源性病因

(1)吸入存在於空氣中的特異和非特異性物質。如花粉、塵蟎、動物毛屑、藥物、某些食物(奶、海鮮品)等,這類物質都有一定的抗原性,在人體內發生變態反應。

(2)氣溫、溼度、空氣離子等成分中每個因子的變化,可對具有過敏體質的人可構成應激源。

2.內源性病因

(1)神經機制功能異常,如膽鹼能神經功能亢進,α-腎上腺素能效應增強和(或)β-腎上腺素能效應低下等,均可導致氣道的高反應性和哮喘發作。

(2)呼吸道或其他感染。

(3)在所有支氣管哮喘中,心理社會因素(心理應激)對哮喘的發生、發展與預後都起着重要作用。有統計表明,僅單一精神因素促發哮喘者爲15%,變態反應伴有精神因素者佔50%。此外,在哮喘發作時常伴有焦慮、抑鬱、恐懼等情緒,這會進一步影響哮喘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使發作更爲頻繁和持續。另外,不良的生活行爲方式,如吸菸、嗜酒、過勞等都可以誘發哮喘。據調查哮喘病人的家庭成員中(主要是母親)有神經質者較多(感情用事、敏感、過分溺愛等)可導致患兒依賴性強、敏感、懦弱的個性,這在因哮喘發作伴發的精神障礙的發生上也起着一定作用。

病理生理

本病基本的病理生理改變是CO2 瀦留和腦缺氧。被稱爲CO2 中毒、CO2麻醉或呼吸性酸中毒。一般慢性呼吸功能障礙時,心臟功能也受到影響,可導致肺源性心臟病。當遇到天氣的急劇變化、過度勞累,肺部感染或遇有某些應激因素時,會加重肺功能的負擔,出現肺功能不全、換氣不足等,即可出現肺泡PO2減低、PCO2 增高。由於動脈血PCO2 增高,pH 降低出現高碳酸反應和電解質紊亂等,發生呼吸性酸中毒,進而陷入CO2 麻醉,導致腦組織低氧,出現腦水腫,從而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影響,引起精神障礙。因此,多數學者認爲pH 降低是肺性腦病發生的主要機制。

診斷檢查

診斷:診斷原則爲臨牀上表現爲意識障礙、智能減退或遺忘綜合徵者,均應考慮到器質性精神障礙的可能,但單憑精神障礙不能作爲器質性精神病的定性或定位診斷,必須要做出病因學、分類學的診斷,診斷的確立必須具備有以下幾點:

1.有軀體疾病的依據。有確診爲慢性肺部疾病引起肺功能不全或嚴重呼吸衰竭,具有呼吸困難,發紺和水腫等的症狀。

2.明確精神症狀的存在與否,如精神活動減少,如領悟困難、反應遲鈍、定向不全和嗜睡、朦朧、興奮等症之一者;嗜睡及朦朧向昏睡或昏迷移行,必要時可結合實驗室檢查,如血氧分壓下降、二氧化碳分壓升高等及腦電圖瀰漫性高幅慢波等改變。

3.精神症狀的出現與軀體病的進展有時間上的聯繫。一般軀體病在先,精神症狀發生在其後,但有些軀體病的早期難以發現,比較隱蔽或未能引起注意,而造成了精神症狀出現在先的假象。

4.精神症狀常隨基礎疾病的緩解而改善,或因其加劇而惡化。

5.精神症狀不能歸因於其他精神疾病。既排除引起意識和精神障礙的其他疾病。

實驗室檢查:就精神障礙本身目前暫無實驗室特異性檢驗指標。原發呼吸系統疾病常規、生化、免疫實驗室檢查結果,見呼吸系統相關章節。

其他輔助檢查:呼吸系統疾病伴發精神障礙,尤其肺心腦病時,腦電圖檢查一般顯示:背景活動爲廣泛性慢波化,且伴高波幅δ波。

1.少量低波幅??波。

2.α波慢化或不規則。

3.慢α節律的背景上有中至高波幅2~3 次/s 的δ波等。

鑑別診斷

主要是精神障礙的鑑別診斷。器質性與非器質性精神障礙的鑑別十分重要,否則會延誤診斷和治療。有時在一些器質性病因不明顯的病例鑑別甚爲困難,如上所述軀體疾病有時會出現一些功能性精神疾病症狀,如焦慮、抑鬱、類精神分裂症、躁狂等,此時要區別是軀體疾病伴發的器質性精神障礙,還是爲其所誘發的精神疾病;當軀體疾病伴有失眠、焦慮、抑鬱等症狀時,是由生物學因素的影響,還是軀體疾病帶來的心理應激所致;既精神分裂樣表現需要與精神分裂症相鑑別。臨牀往往很難區分,而且兩者也常常是共存的。症狀性精神障礙實質是指前者。兩者的鑑別主要依靠醫生掌握全面的病史(包括軀體和精神疾病史),根據慢性肺部疾病史、肺功能不全及陣發性精神紊亂,病程中可能出現的意識障礙,仔細的體格檢查及相應的生化及內分泌等實驗室陽性發現,進行綜合判定以資鑑別。

治療方案

1.病因治療 積極治療原發軀體疾病,消除誘發肺性腦病的各種因素,包括控制感染、改善心肺功能、糾正酸中毒、減輕或消除腦水腫;禁用或慎用麻醉藥、催眠藥、抗精神病藥;預防呼吸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氣胸、血壓下降等的發生;加強通氣功能,改善腦缺氧,降低顱內壓,維持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和控制感染並戒除吸菸等陋習。支氣管哮喘者急性期還需用解痙、平喘藥,以控制發作;同時祛除發作誘因如控制感染等。緩解期可進行特異性脫敏,應用抗變態反應藥物如激素等;緩解期可進行非特異性脫敏療法和應用免疫增強劑。在大多數病例中在採取相應的病因療法後,由於呼吸道原發疾病得到控制,精神障礙亦隨之緩解。

2.精神障礙的治療 在精神障礙的處理中,禁用麻醉劑及催眠劑。有意識障礙時,如興奮躁動較輕,不必應用抗精神病藥,以免進一步抑制呼吸功能。對興奮、譫妄狀態等採取少量舒必利等藥爲宜。興奮過劇時可肌注地西泮(安定)或氟哌啶醇。意識清晰者爲控制精神症狀可口服小劑量奮乃靜或氯氮平等。對意識障礙不需應用鎮靜藥;對精神分裂樣症狀可給予利培酮、氟哌啶醇等抗精神病藥物;對伴焦慮、抑鬱症狀者可採用抗焦慮藥和抗抑鬱劑。但均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量,以不產生嚴重嗜睡爲宜,並嚴密注意藥物的其他不良副作用。

3.支持療法 如以意識障礙爲主,則需同時施行支持療法,包括能量供給,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和維生素的補充。可用促進腦代謝藥如三磷腺苷(ATP)、輔酶A、胞磷膽鹼等。

4.心理治療 應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同時進行,但一般需在急性期緩解後或等意識障礙恢復後,患者能接受時在施行。心理治療手段視精神障礙的種類而定。支氣管哮喘心理治療,對功能性成分較大者,暗示治療可緩解發作。家庭治療,如矯正家庭成員的育兒態度,也頗爲重要。

5.加強護理 護理工作中既要注意對軀體疾病的護理,又要做好精神科的特殊護理。環境和心理護理有助於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對有意識障礙的病人特別要注意安全護理。良好的護理直接關係到軀體性精神障礙的預後和結局。

併發症

參見呼吸系統相關疾病有關章節。

預後及預防

預後:參見呼吸系統有關章節。本病常常由於呼吸道原發疾病得到控制,精神障礙亦隨之緩解。

預防:

1.勤洗手 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後要用肥皂、流動水洗手。洗手後,用清潔的毛巾和紙巾擦乾或晾乾。不共用毛巾。洗手前不要用手觸摸臉、眼、口,改掉摳鼻子、揉眼睛的習慣,避免手上病菌侵入體內。在外不能即時洗手,可以用消毒溼紙巾進行雙手消毒。

2.常通風 居室及辦公室內的通風換氣十分重要。在室內1~2h 後最好能出外呼吸新鮮空氣。長時間待在室內要勤開窗,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上下班出門在外,注意交通工具、共場所的空氣質量,儘量站在空氣通暢的地方。疾病流行季節避免前往空氣疏通不暢、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

3.多喝水 春季讓鼻黏膜保持溼潤,多喝水“抗菌”效果好,能有效抵禦病毒的入侵。多喝開水,還能增強機體的代謝功能。減少刺激儘量不吸菸、不喝酒,不食辛辣食物,通過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達到保護自然免疫功能,增強消滅外界病菌入侵呼吸道的能力。

4.作息規律 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與生活作息的規律,避免過度疲勞,不通宵達旦,做到娛樂有度。

5.飲食均衡 多喫含維生素C 的水果蔬菜和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可以增強抵抗病毒和細菌感染的力量。

6.堅持鍛鍊 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可有效提高自身免疫系統的活力。

7.注意保暖 衣物應隨着氣溫變化而增減。

8.保持居室衛生 居住環境清潔,被褥定期在太陽下曬2h,都不利於細菌生存。室內燻艾條、香、噴香水、插電空氣清潔片都有助於消滅病菌。接種相關疫苗寶寶身體免疫力相對低下,可按時做計劃免疫接種,預防相應的傳染病。

9.避免接觸 有類似感冒發燒症狀,尤其是發燒不退、頭痛、關節痛、咳嗽,更要及時就醫,儘量避免探視傳染病人,病人家屬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預防藥物。

10.如果家中已有呼吸道傳染病人,應儘量做到在家中休養的病人,隔離期限內應限制在一定範圍內活動,不去公共場所;保持居室內空氣清新,經常開窗換氣。通風可使病原體和病原微生物的數量下降;家屬接觸病人時應戴上口罩,口罩連續使用不應超過4h。接觸病人後勿忘更衣洗澡;病人飲食起居用具應專用,並注意保持清潔,隔離期後應消毒。陶瓷、玻璃餐飲用具煮沸消毒,水面浸過被消毒物品,水沸時開始計時,一般爲15~30min;痰液用漂白粉混合消毒,其比例爲5∶1,消毒時間爲2h。痰杯、痰盂等每次用過後用強力殺菌液浸泡30min,然後用清水洗淨;病人解除隔離後,對居室空氣、地面、傢俱進行消毒。噴灑消毒劑時關閉門窗,1h 後方可開窗通風;地面、傢俱消毒後用清水擦拭乾淨。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正確對待疾病,養成開朗、樂觀、豁達的性格,這些都能使我們遠離呼吸道疾病。

流行病學

肺性腦病(呼吸性腦病、肺腦綜合徵)是指由慢性肺部疾病引起重度肺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時,伴發的一種神經精神障礙。Conn(1957)發現在慢性肺氣腫、肺功能不全時可伴發意識障礙、精神神經症狀和視盤水腫,稱之爲肺氣腫性腦病。Swanson(1960)提出應改名爲肺性腦病。Goulon 等(1961)在17 次國際神經病學學會上提出應把上述綜合徵改稱爲呼吸性腦病。可見於慢性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肺纖維化、肺結核等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多有導致肺源性心臟病及不同程度心力衰竭的可能。發病年齡大多數在40 歲以上,男性較女性多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