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的神經系統表現 2009年01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艾滋病的神經系統表現

疾病代碼

ICD:B22.0

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疾病概述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種獨特的免疫缺損性疾病。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血液傳播、毒品注射、母嬰遺傳和性接觸等。

前驅症狀期:大部分患者會表現出非特異性的前驅症狀,如發熱、乏力、盜汗、咽痛、吞嚥困難、食慾不振、腹瀉、體重下降以及全身淋巴結和肝脾腫大,稱之爲艾滋病相關複合徵,亦有人稱之爲艾滋病前期 或無臨牀依據的血清轉換期。在此期中,由於侵入中樞神經系的病毒在腦脊液中生長,可有自限性的無菌性腦膜炎發生,腦炎較少見。

疾病描述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種獨特的免疫缺損性疾病。

自1981 年首次報告至目前,AIDS 已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並獲得很高的傳染率,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據WHO 估計,僅1997 年就有230萬人死於AIDS。目前全球約有3000 萬人受到感染。HIV 是嗜神經病毒,可高度選擇性地侵襲並定位於神經系統,神經系統併發症常使AIDS 病情惡化,加速其死亡。

症狀體徵

1.HIV 感染的臨牀分期 HIV 從感染到發病,一般經過兩個時期。

(1)前驅症狀期:大部分患者會表現出非特異性的前驅症狀,如發熱、乏力、盜汗、咽痛、吞嚥困難、食慾不振、腹瀉、體重下降以及全身淋巴結和肝脾腫大,稱之爲艾滋病相關複合徵(AIDS-ralated complex),亦有人稱之爲艾滋病前期(pre-AIDS) 或無臨牀依據的血清轉換期(clinically inevident seroconversion)。在此期中,由於侵入中樞神經系的病毒在腦脊液中生長,可有自限性的無菌性腦膜炎發生,腦炎較少見。

(2)艾滋病全盛期(full-blown AIDS):此期臨牀表現多種多樣,除HIV 對全身各器官系統(好發部位依次爲肺、腸胃道、眼、皮膚以及神經系統)的直接作用外,還有一系列機會性感染和腫瘤。

2.HIV 感染的臨牀類型 根據病因及發病機制將神經系統HIV 感染的表現分爲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1)神經系統HIV 原發性感染:臨牀上有40%~50%的AIDS 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現,10%~27%爲首發症狀,屍檢發現80%以上的AIDS 患者神經系統有病理改變。

①神經系統HIV 急性原發性感染:多爲急性無菌性腦膜炎,表現爲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嘔吐和腦膜刺激徵,腦脊液只有輕微淋巴細胞增多以及蛋白中度升高,這與其他病毒性腦膜炎相似。少數爲急性腦膜腦炎,出現急性精神症狀、意識障礙、短暫昏迷和抽搐等腦實質損害表現,腦電圖示瀰漫性異常和癇性放電等。CT 掃描均正常。另外,還可出現單腦神經炎、急性上升性或橫貫性脊髓炎、炎性周圍神經病。上述神經系統表現可爲HIV 感染的首發症狀,也可發生於AIDS相關複合徵的同時或稍後。大多數患者的急性症狀可在數週內消失,但神經系統感染仍繼續存在,可發展成爲亞急性或慢性感染。

②神經系統HIV 慢性原發性感染

A.AIDS 癡呆綜合徵(AIDS dementia complex,ADC):是AIDS 全盛期最常見的神經系統表現,約見於20%的AIDS 患者,早期約有1/3 患者出現本徵,晚期約有2/3 患者出現本徵。以前稱之爲亞急性或慢性HIV 腦炎,又稱之爲AIDS 腦病或腦炎。此改變可能是疾病的主要或惟一表現,爲一種隱襲進展的皮質下癡呆。早期表現思維減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情感淡漠和語言障礙等,也可出現運動功能異常、肢體運動不協調、共濟失調步態以及兩眼掃視運動障礙。晚期可出現嚴重癡呆、無動性緘默、運動不能以及截癱伴膀胱直腸功能障礙,緘默是疾病晚期的突出表現。在兒童主要表現爲認知功能障礙和痙攣性無力,繼而損害腦的生長髮育。本徵的病理基礎是瀰漫性多竈性腦白質疏鬆,伴隨血管周圍少量淋巴細胞、成簇泡沫狀巨噬細胞和多核細胞浸潤。腦脊液可正常或蛋白含量及淋巴細胞輕度升高,有HIV 抗體存在,HIV 病毒培養可以陽性。腦電圖示瀰漫性慢波。顱腦CT 及MRI 示皮質萎縮和腦室擴大,片狀或瀰漫性白質病變在診斷中能起一定作用。

B.空泡樣脊髓病(vacuolar myelopathy):爲艾滋病屍檢時常見病變。以脊髓白質空泡樣變性爲表現形式的脊髓病與亞急性變性有些類似,常與AIDS 癡呆綜合徵合併存在,也可作爲此病的主要症狀單獨出現。臨牀表現爲進行性痙攣性截癱,常伴有深感覺障礙及感覺性共濟失調,絕大多數患者在數週至數月內就完全依靠輪椅,少數在數年內呈無痛性進展。個別患者可出現脊髓性肌陣攣。其病理改變頗似亞急性聯合變性,主要爲脊髓白質的空泡樣改變,以胸髓後索及側索最爲明顯,常伴有脊髓腫脹或髓鞘脫失。原位雜交技術或分離培養HIV 陽性。

C.周圍神經病:約15%的艾滋病合併有周圍神經損害,屍檢中周圍神經的異常可達35%。臨牀上表現爲多種形式的周圍神經病變,最常見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表現爲明顯感覺異常和感覺遲鈍。已從周圍神經中分離出HIV 病毒,這一結果首次證明病變是病毒性多神經炎。另外尚有多發性單神經病、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感覺性共濟失調性神經病和進行性疼痛性神經根病等。

D.肌病:以炎性肌病爲表現形式的肌肉損害在AIDS 中已有報道,可發生於AIDS 的任何階段。臨牀較少見。表現爲亞急性起病的近端無力和肌萎縮。血清肌酶增高。肌肉活檢示血管周圍、肌束膜或間質有炎性細胞浸潤。

(2)AIDS 的繼發性神經系統表現:除HIV 感染對神經系統的直接影響外,其他許多機會性病變,包括局竈性和瀰漫性改變也可在AIDS 患者中出現。機會性感染似乎偏好某些特定疾病,如弓形蟲病、鉅細胞病毒感染、隱球菌病、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以及不常見類型結核感染,有些病例同時併發梅毒感染。一般情況下,卡氏肺囊蟲感染和Kaposi 肉瘤不累及神經系統。局竈性病變以弓形蟲病最常見,其次爲淋巴瘤;瀰漫性病變最常見的是鉅細胞病毒和隱球菌感染。

①中樞神經系統機會性感染:

A.弓形蟲病:在廣泛使用抗原蟲藥物前,弓形蟲曾是AIDS 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病原體,在AIDS 的屍檢病理報告中,大約13%的病例發現有弓形蟲引起的炎性壞死病竈。腦弓形蟲病是最常見的局竈性併發症,呈亞急性起病,慢性進行性發展,可出現偏癱、失語癲癇發作、腦幹、小腦或基底核的症狀和體徵等。腦脊液通常有蛋白含量增高,可達50~200mg/dl,1/3 的病例有細胞增多改變。PCR可檢測到弓形蟲DNA。強化顱腦CT 和MRI 可見單個或多發性塊狀病竈,並有環形強化。確診有賴於腦活檢。如果應用抗弓形蟲治療幾周後,仍不能使AIDS 患者腦部病變縮小,應考慮其他病因,主要是淋巴瘤。

B.真菌感染:隱球菌腦膜炎和單個隱球菌肉芽腫病竈是HIV 感染最常見的真菌併發症,腦膜炎或腦膜腦炎症狀似乎不明顯,而且腦脊液細胞學檢查蛋白和糖也很少有異常。基於這些原因,尋找腦脊液隱球菌感染證據須用印度墨汁染色、抗原檢查和真菌培養。

C.病毒感染:鉅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帶狀皰疹病毒等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及脊髓炎。屍檢病例中,發現約1/3 的AIDS 患者有鉅細胞病毒感染,腦炎伴有癲癇發作、意識不清和明顯腰脊神經根炎患者可能由鉅細胞病毒感染所致。死者生前鉅細胞病毒感染診斷難以確立,因腦脊液培養通常爲陰性,抗體滴度呈非特異性升高,腦活檢及病毒分離有助於診斷。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是AIDS 相對少見的併發症,然而一旦發生,病情相當嚴重。表現爲腦白質多竈性損害,與進行性多竈性白質腦病類似,也可表現爲伴有偏癱的腦血管炎或少見的脊髓炎形式。單純皰疹病毒Ⅰ型與Ⅱ型也存在於AIDS 患者腦部,但它們之間的臨牀關係不清楚。乳頭多瘤空泡病毒引起進行性多竈性白質腦病。

D.細菌感染:分枝桿菌、利斯特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可引起各種腦膜炎,其中以結核分枝桿菌和胞內不產色分枝桿菌感染稍多見。

E.梅毒感染:梅毒性腦膜炎和腦膜血管梅毒在AIDS 患者中發病率較高,以腦脊液細胞計數來判斷梅毒螺旋體活動與否是不可靠的,診斷完全依靠血清學檢查。

(2)中樞神經系統繼發性腫瘤

①原發性淋巴瘤:約有5%的AIDS 患者發生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從臨牀和影像學上很難與弓形蟲病鑑別。確診需進行腦活檢。該病預後不良,大部分患者在6 個月內死亡。

②Kopasi 肉瘤:極罕見。中樞神經系受累時多已伴有其他內臟受累及肺部廣泛轉移。臨牀上有局竈症狀,CT 有局竈性損害,常合併有中樞神經系統機會性感染,如腦弓形蟲病、隱球菌腦膜炎等。

疾病病因

HIV 是一種反轉錄病毒,即C 型RNA 病毒,因它含有反轉錄酶,能以病毒RNA爲模板合成DNA。該病毒有兩個亞型,HIV-1 能引起免疫缺陷和AIDS,呈世界性分佈;HIV-2 僅對非洲西部和歐洲的非洲移民導致免疫缺陷。

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嚴重破壞、以至不能維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時,感染者便發展爲艾滋病病人。 隨着人體免疫力的降低,人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染上各種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因各種複合感染而導致死亡。

病理生理

HIV 是一種反轉錄病毒,即C 型RNA 病毒,因它含有反轉錄酶,能以病毒RNA爲模板合成DNA。該病毒有兩個亞型,HIV-1 能引起免疫缺陷和AIDS,呈世界性分佈;HIV-2 僅對非洲西部和歐洲的非洲移民導致免疫缺陷。

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嚴重破壞、以至不能維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時,感染者便發展爲艾滋病病人。 隨着人體免疫力的降低,人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染上各種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因各種複合感染而導致死亡。

診斷檢查

診斷:AIDS 在世界各地發病率增高,亞洲地區增高更快,故在不明原因的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中應考慮到AIDS 的可能性。AIDS 神經綜合徵的診斷需根據流行病學資料、患者臨牀表現、免疫學、病毒學和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確診主要依靠神經活檢、HIV 抗原及抗體測定。

實驗室檢查:目前檢測HIV 抗體有多種方法,都是根據有高度特異性的酶聯免疫原理,其中ELISA 法最常用,而且用ELISA 法測定p24 核心抗原(p24 core antigen)更有實用價值。然而,有一小部分假陽性反應,尤其是用來檢測HIV 感染的低危人羣時,所以ELISA 陽性實驗結果都需要重檢。

Western blot test 方法是用特異性病毒蛋白識別抗體來檢驗病原,它比ELISA 實驗更爲特異,可用於陽性結果的判斷。運用純化抗原方法進行檢測HIV感染的新方法正在發展,比目前所應用方法的特異性更高。

其他輔助檢查:在重點詢問病史和全面而有重點查體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有選擇性的輔助檢查。包括:CT 及MRI 檢查、胸片、顱底攝片、腦脊液、血常規、尿常規、血電解質、血糖、尿素氮、心電圖、超聲波等。

鑑別診斷

HIV 感染對全身各器官系統均有直接作用;好發部位依次爲肺、腸胃道、眼、皮膚及神經系統。故應對高度疑似患者,在艾滋病前期(pre-AIDS),表現出非特異性的前驅症狀,如發熱、乏力、盜汗、咽痛、吞嚥困難、食慾不振、腹瀉、體重下降以及全身淋巴結和肝脾腫大時,應進行HIV 抗原及抗體測定。臨牀表現的鑑別在此不贅述。

治療方案

國際醫學界至今尚無確切的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藥物和療法。本病治療原則是抗HIV 治療,增強患者免疫功能和處理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等神經系統併發症。

HIV 的治療變化很快,目前臨牀試用的抗HIV 藥物有HIV 轉錄酶阻滯劑,其中齊多夫定(迭氮脫氧胸苷)是目前惟一獲准使用的抗AIDS 藥物。

另外,許多藥物正處於臨牀試驗階段。有核苷反轉錄酶阻斷劑、非核苷反轉錄酶阻斷劑和蛋白酶抑制劑。上述藥物的聯合應用,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但不能減少AIDS 的神經併發症。

各種併發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對於腦弓形蟲病用乙胺嘧啶(初劑100mg,爾後25mg/d)和磺胺嘧啶(4~6g/d,分4 次給藥),鉅細胞病毒感染用更昔洛韋,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用阿昔洛韋,真菌感染用兩性黴素B 治療。

併發症

HIV 感染除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外,對全身各器官系統(好發部位依次爲肺、腸胃道、眼、皮膚)也有直接作用;其他許多機會性病變,包括局竈性和瀰漫性改變和腫瘤也可在AIDS 患者中出現。

機會性感染似乎偏好某些特定疾病,如弓形蟲病、鉅細胞病毒感染、隱球菌病、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以及不常見類型結核感染,有些病例同時併發梅毒感染。

預後及預防

預後:一旦出現AIDS 的臨牀表現,約有半數患者在1~3 年內死亡。

預防:我國的《艾滋病防治條例》已經2006 年1 月18 日國務院第122 次常務會議通過並公佈,自2006 年3 月1 日起施行。

艾滋病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叄種途徑傳播;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被感染。

1.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經性接觸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正確使用質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療並治癒性病可大大減少感染和傳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險。

2.共用注射器靜脈吸毒是感染和傳播艾滋病的高危險行爲,要拒絕毒品,珍愛生命。

3.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輸血和使用血液製品;必要時,使用經過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合格的血液或血液製品,並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經過嚴格消毒的器具。

4.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產婦及時採取抗病毒藥物干預、減少產時損傷性操作、避免母乳餵養等預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嬰兒被感染的可能性。

5.艾滋病自願諮詢檢測是及早發現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防治措施。

6.關心、幫助、不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勵他們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傳播的重要措施。

7.艾滋病威脅着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影響着社會的發展和穩定,預防艾滋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流行病學

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血液傳播、毒品注射、母嬰遺傳和性接觸等。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爲12~13 年。臨牀上有40%~50%的AIDS 患者出現神經系統表現,10%~27%爲首發症狀,屍檢發現80%以上的AIDS 患者神經系統有病理改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