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湯 2015年03月24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歸脾湯同名方劑約有八首,其中《正體類要》卷下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白朮9g、當歸9g、茯神9g、黃芪12g、遠志6g、龍眼肉12g、酸棗仁12g、人蔘6g、木香6g、炙甘草3g、生薑6g、大棗3枚,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效。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脾不統血證。本方是治療心脾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現代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心臟病等屬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血者。

《正體類要》卷下方之歸脾湯

別名

歸脾散、加味歸脾湯、歸脾飲、歸脾養營湯

組成

白朮1錢,當歸1錢,白茯苓1錢,黃耆(炒)1錢,龍眼肉1錢,遠志1錢,酸棗仁(炒)1錢,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蔘1錢。

白朮9g、當歸9g、茯神9g、黃芪12g、遠志6g、龍眼肉12g、酸棗仁12g、人蔘6g、木香6g、炙甘草3g、生薑6g、大棗3枚[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功效主治

[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正體類要》卷下方之歸脾湯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效。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脾不統血證:

1.心脾氣血兩虛證。症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脾不統血證。症見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苔白,脈細。

用法用量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使用注意

熱迫血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禁用本方。[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方解

本方主治勞傷心脾、氣血虧虛證,治宜以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爲法。方中以人蔘、黃芪、白朮、甘草補氣健脾;當歸、龍眼肉補血養心;酸棗仁、茯苓、遠志寧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氣醒脾,以防補益氣血藥膩滯礙胃;姜、棗調和脾胃,以資生化之源。全方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其配伍特點: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二是氣血並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爲血之帥,氣旺則血自生,血足則心所養;三是補氣養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臨牀運用

1.本方是治療心脾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臨牀上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或各中出血,舌淡,脈細弱爲證治要點。[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2.加減法: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本方現代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心臟病等屬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血者。[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心悸怔忡《南雅堂醫案》:用心過度,陰血必受損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統血者脾,當握要以圖之。歸脾湯。《續名醫類案》:馬元儀治一人患心悸症,肢體倦怠,或以陰虛治之不效。診其脈浮虛無力,蓋得之焦勞思慮傷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鬱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陽不布,故四肢無氣以動而倦怠也。法宜大補心脾,乃與歸脾湯20劑,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癒。

5.心痛《南雅堂醫案》:診得脈細小,右寸澀,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見清利,系虛痛之候,用歸脾湯加石菖蒲治之。《脈訣匯辨》:邑宰章生公,南都應試,時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飲皆廢。診其兩寸,澀而無力,與大劑歸脾湯加人蔘3錢、官桂2錢,煎服之。不逾時痛減,續進1劑,痛竟止。

6.失眠《中醫雜誌》(1955;2:30):患者是41歲男子,曾患肺結核及肋膜炎。現因工作繁重,思慮過度以致失眠,最近日益嚴重,有時夜間只能睡1-2小時,身體疲倦,記憶力減退,食慾不佳,經常頭痛眩暈。查體格中等,稍羸瘦,顏色蒼白,脈搏稍弱。投與歸脾湯,重用酸棗仁4錢,連服3劑,諸症好轉。《內蒙古中醫藥》(1984;1:44):劉某,女,51歲。平素多憂多慮,起初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反覆發作,遂致徹夜不能入睡,隨之月經失調,淋漓不斷已2年。近日面浮,午後潮熱,雙下肢浮腫,面色白黃無華,舌體胖,苔白中厚,脈象雙寸關大而無力,尺脈沉弱。此證系勞傷心脾,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虛血失統攝,治當健脾益氣,養心寧神,歸脾湯去當歸,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劑。服藥後自覺症狀稍有減輕,繼用上方加味,後服歸脾丸調養而愈。

7.痿證《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77;4:62)於某,男,17歲。因下肢肌肉活動無力,雙手指不能伸握20天就診。症見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給予歸脾湯加伸筋草1兩、活血藤1兩治療。服6劑後,雙手指已能握伸,下肢活動明顯有力,又服三劑。再診手指及下肢活動已恢復正常,又給歸脾丸1盒以鞏固療效。

8.便血《清代名醫醫案大全?曹仁伯醫案》:便血之前,先見盜汗,盜汗之來,由於寒熱,寒熱雖已,而盜汗便血之證不除,脈小而數,氣陰兩虛之病也。歸脾湯去桂圓,加丹皮、山梔、地榆、桑葉。

9.紫癜《北京中醫》(1953;5:13):朱敏珍,女,23歲,素無其他疾患,惟月經有時不調。一九五○年秋即覺心動悸,胃納不佳,關節痠痛,精神疲倦,下肢皮膚時常出血,有紫斑點,乃住院,以西藥治療4個月病況無甚轉變。現面色蒼白,萎糜倦怠,月經不調,食慾不佳,聲低微,心動悸,四肢無力,睡眠不佳,關節痠痛,下肢有紫斑點如環狀,大小不一,軀於及上肢較少。乃處以歸脾湯作煎劑,每日1服,諸症減輕。繼續進劑至三星期,諸症若失,已照常工作。

10.項疽《得心集醫案》:黃榮青,項外結喉之間,忽生硬疽。延醫調治,與疏風化痰之劑,疽形漸長,按之堅而不痛,不寒不熱,不癢不疼。由於思慮鬱結,營衛留滯,以致氣結不行,當進益氣和營之藥,不治而治也。連服歸脾數10餘劑,其核疽自化而消。

11.崩漏《清代名醫醫案精華》:產後百脈空虛,氣血俱傷,衝任不振,半月血來甚湧,所謂衝傷血崩是也。寒熱,乳房作脹,五心煩熱,諸虛迭見,日以益甚,脈來弦數無神,先從太陰陽明主治,冀其胃開進食,諸虛可復。歸脾湯去木香,加枸杞子。《江西中醫藥》(1959;3:14):治療崩漏20例,其中11例屬脾虛型,用本方治療,皆獲痊癒。一般服藥3-9劑出血全部停止,兼症逐步消失。有1例出血已3個月之久,用本方3劑後症狀減輕,出血減少,服至12劑後獲愈。

12.帶下《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77;4:60):馬某,女,33歲。近1年來白帶多,蹲下時白帶滴流而下,質清稀,無臭味。就診時面色無華,全身無力,背寒肢麻,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診斷爲脾氣虛弱,寒溼帶下,方用歸脾湯治療,3劑後,白帶即止。⑩腦外傷後綜合症《新醫藥學雜誌》(1977;9:21):用本方加減治腦外傷後遺綜合症88例,均爲腦震盪、腦挫傷等閉合性顱腦損傷,治療後仍有頭痛、頭暈、昏脹、健忘、失眠、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疲乏無力、食慾不振、苔白脈細等症狀者。以本方加減,輔以西藥谷維素、r-氨酪酸等。效果:痊癒41例(45.5%)、顯效30例(34%)、好轉17例(20.5%)。多數病例服藥在30劑以下。

歌訣

歸脾湯術茯神芪,酸棗參歸草志齊;龍眼木香姜棗引,氣虛血少益心脾。[參考資料] 魏睦新,王剛. 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各家論述

①《醫方考》:《內經》曰: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參、耆、苓、術、甘草,皆甘物也,故用之以補脾;虛則補其母,龍眼肉、酸棗仁、遠志,所以養心而補母;脾氣喜快,故用木香;脾苦亡血,故用當歸。

②《古今名醫方論》羅東逸: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耆、術、苓、草,所以補脾也。立齋加入遠志,又以腎藥之通乎心者補之,是兩經兼腎合治矣。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然恐脾鬱之久,傷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闓氣醒脾,使能急通脾氣,以上行心陰,脾之所歸,正在斯耳。

③《古方選注》:歸脾者,調四髒之神志魂魄,皆歸向於脾也。參、術、神、草四君子湯以健脾胃,佐以木香醒脾氣,桂圓和脾血,先爲調劑中州;復以黃耆走肺固魄,棗仁走心斂神,安固膈上二髒;當歸入肝,芳以悅其魂;遠志入腎,辛以通其志,通調膈下二髒,四髒安和,其神志魂魄自然歸向於脾,而脾亦能受水谷之氣,灌溉四旁,榮養氣血矣。獨是藥性各走一髒,足經方雜用手經藥者,以黃耆與當歸、棗仁與遠志有相須之理,且黃耆味入脾而氣走肺,棗仁味入肝而色走心,故借用不悖。四君子湯用茯苓,改用茯神者,以苓爲死氣,而神得松之生氣耳。

④《醫林纂要》:此方主於滋血,故以人蔘爲君,參、耆、甘、術,皆補脾爲滋血之主,脾厚而不生溼則生血矣;龍眼甘補滋潤,所以爲生血之佐;木香、遠志則又能升腎水,以由肝而達之心脾;當歸以厚肝之髒;棗仁以節心之用,茯神以止心之妄。

⑤《續名醫類案》:歸脾湯兼補心脾,而意專治脾,觀其於甘溫補養藥中加木香醒脾行氣可以見矣。龍眼、遠志雖曰補火,實以培土,蓋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臟受氣以其所生也,故曰歸脾。

⑥《會約》:凡治血癥,須按三經用藥,以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此方三經之主也。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龍眼,補心以生脾土;參、耆、術、草,補脾以固肺氣。土患燥,當歸以潤之;土患滯,廣香以疏之,總欲使血歸於脾也。

⑦《成方便讀》:夫心爲生血之髒而藏神,勞即氣散,陽氣外張,而神不寧,故用棗仁之酸以收之,茯神之靜以寧之,遠志泄心熱而寧心神,思則脾氣結,故用木香行氣滯、舒脾鬱,流利上中二焦,清宮除道,然後參、耆、術、草、龍眼等大隊補益心脾之品以成厥功,繼之以當歸,引諸血各歸其所當歸之經也。

附註

歸脾散(《古今醫鑑》卷八)、加味歸脾湯(《古今醫鑑》,卷十一)、歸脾飲(《痘學真傳》卷七)、歸脾養營湯(《瘍科心得集》捲上)。《口齒類要》無姜、棗。改爲丸劑,名“歸脾丸”(見《丸散膏丹集成》)、“人蔘歸脾丸”(見《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白歸脾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福州方)。

摘錄

《正體類要》卷下

《重訂嚴氏濟生方》之歸脾湯

處方

白朮 茯神(去木)黃耆(去蘆)龍眼肉 酸棗仁(炒,去殼)各30克 人蔘 木香(不見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製法

上哎咀。

功能主治

《重訂嚴氏濟生方》之歸脾湯功在健脾益氣,補血養心。治思慮過多,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5片,棗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濟生》卷四方之歸脾湯

處方

白朮1兩,茯苓1兩(去木),黃耆1兩(去蘆),龍眼肉1兩,酸棗仁(炒,去殼)1兩,人蔘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甘草(炙)2錢半。

功能主治

《濟生》卷四方之歸脾湯功在解鬱,養脾陰。主思慮傷脾。健忘怔忡,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醫碥》:脾氣虛寒,不能運血歸經,故用參、耆、術、草以補脾,又用木香引之;氣虛則易散,故用棗仁以斂肝;血不歸經則心失所養而不寧,故用圓眼肉、茯神以補心。

摘錄

《濟生》卷四

《辨證錄》卷六方之歸脾湯

處方

人蔘3錢,茯神3錢,炒棗仁5錢,遠志1錢,麥冬3錢,山藥3錢,當歸3錢,廣木香(末)3分,黃耆2錢,甘草3分。

功能主治

《辨證錄》卷六方之歸脾湯功在補心。主心包膻中之火熾甚,口乾舌燥,面紅目赤,易喜易笑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辨證錄》卷六

《會約》卷十五方之歸脾湯

處方

人蔘,當歸身2錢,黃耆1錢半(蜜炒),白朮1錢半,茯神1錢半,棗仁(炒,研)1錢,遠志6分,炙草8分,陳皮7分。

功能主治

《會約》卷十五方之歸脾湯主治產後心血虛損,心無所主而覺痛。

用法用量

桂圓肉、蓮肉爲引,水煎服。

摘錄

《會約》卷十五

《胎產指南》卷七方之歸脾湯

組成

橘紅、膽星、茯神、杏仁、人蔘、當歸、甘草、半夏、枳實、川芎、柏子仁、五味子、白朮、圓眼。

主治

《胎產指南》卷七方之歸脾湯主治產後身熱感風,痰結胸膈,心經蓄熱,以致遍身麻痹,手足牽搐,口痰盛,言語無倫。

摘錄

《胎產指南》卷七

《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歸脾湯

組成

人蔘1錢2分,白朮1錢2分,茯神1錢2分,黃耆1錢2分,地骨皮1錢2分,甘草3分,木香5分,遠志1錢(去心),棗仁1錢。

主治

《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歸脾湯主治女子閉經,血海乾涸,適產出痘。

用法用量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加減

本方加柴胡、出梔,名“加味歸脾湯”。

摘錄

《種痘新書》卷十二

《古今醫徹》卷三方之歸脾湯

組成

人蔘1錢,石斛1錢(鹽水炒),遠志肉1錢(甘草湯浸,焙),茯神1錢,棗仁1錢(炒熟,研),白朮(土炒)1錢,炮姜5分,木香5分,石菖蒲5分,柴胡3分,炙甘草3分,當歸身7分,桂圓肉5枚。

主治

《古今醫徹》卷三方之歸脾湯主治中氣不足,思慮過度,飢飽失時,勞役不節,而致中脘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加減

脾疼者,脈見軟弱,中氣已虛,去當歸、耆、術,少加柴胡。

摘錄

《古今醫徹》卷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