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更年期綜合徵 2009年01月1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  述      

婦女更年期綜合徵,簡稱婦更徵症,系由於生理性衰老,在卵巢功能逐漸衰退以至完全消失的過渡時期,所出現的亠系列以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爲主的症候羣,是婦女絕經前後的一種常見的難治病。其發病率爲10%~15%。臨牀以烘熱、多汗、急躁、月經紊亂等爲主症,嚴重時可影響生活及工作。西醫對此無特殊療法,多采用激素及鎮靜劑治療,療效不佳,且有一定副反應。

本病屬中醫“絕經前後諸症”範疇。在歷代醫籍中雖未有專題論述,但根據臨牀症狀,中醫認爲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腎氣漸衰,天癸將竭,衝任虛損,精血不足,陰陽失調所致。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這裏雖未直接提到本病,但指出婦女更年期的生理變化,已是腎氣漸衰,而有任衝二脈失調的病理。

現代中醫對本病的認識,較早的臨牀報道見於60年代,以後在臨牀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70年代有些醫院建立了專科門診;80年代建立了專門病房,並研製治療本病的新藥,其中“更年安”,治療陰虛陽亢型總有效率達98.2%。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大量臨牀實驗研究,證明中藥對本病療效確切,不僅可以改善自覺症狀,而且能提高卵巢功能,使性激素給藥間歇時間延長和減輕激素的副反應。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仙靈脾具有雄性激素及維生素E的作用;紫草具有抗垂體促性腺激素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並進一步闡明中醫治療的機制。其臨牀療效,據不完全統計,僅近5年的資料,共觀察了1151例更年期綜合徵患者,經中醫中藥治療後,治癒443例,好轉648例,總有效率爲94.79%。

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於年老體衰,腎氣虛弱或受產育、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響,使陰陽失去平衡,引起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紊亂所致。而肝腎陰虛,陽失潛藏,亢逆於上,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肝腎陰虧 素體陰虛或失血耗液,房勞多產,致腎氣虛衰,精血不足,腎精無力化血,肝血來源不足,水不涵木,導致肝腎陰虛。

心腎不交 由於肝腎虧虛,腎水不足,不能上濟於心,心火過旺不能下降於腎,出現心腎不交,神失所養而見此證。

氣滯血瘀 多因心胸狹窄,心情不暢,惱怒抑鬱,導致肝氣鬱結或氣機不調,氣滯血瘀,進而出現肝血瘀結的各種病理現象。

脾腎陽衰 素體陽虛或久病及腎或房勞過度,損傷腎陽,腎陽不足而不能溫煦脾陽,則出現脾腎陽虛之證。

辨證分型      

 臨牀辨證時,主要辨別臟腑虛實,抓住腎氣虛衰這一共性,同時辨明兼證分別證型。現根據現代各家辨證意見歸納爲以下五型:

1.肝腎陰虛 頭暈耳鳴,心煩易怒,陣陣烘熱,汗出,兼有心悸少寐,健忘,五心煩熱,腰膝痙軟,月經週期紊亂,經量或多或少或淋漓不斷,色鮮紅。舌紅苔少,脈弦細數。

2.心腎不交 心悸,怔仲,虛煩不寐,健忘多夢,恐怖易驚,咽乾,潮熱盜汗,腰瘥腿軟,小便短赤。舌紅苔少,脈細數而弱。

3.肝氣邪結 情志抑鬱,脅痛,乳房脹痛或周身刺痛,口乾口苦,喜嘆息,月經或前或後,經行不暢,小腹脹痛,悲傷欲哭,多疑多慮,尿短色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膩,或舌質青紫或瘀斑,脈弦或澀。

4.脾腎陽虛 月經紊亂,量多色淡,形寒肢冷,倦怠乏力,面色晦暗,面浮膚腫,腰瘥膝冷,腹滿納差,大便溏薄。舌質嫩,苔薄白,脈沉弱。

5.腎陰陽俱虛 顴紅脣赤,虛煩少寐,潮熱盜汗,頭昏目眩,耳鳴心悸,敏感易怒,形寒肢冷,腰膝瘥軟,月經閉止,性慾減退。舌質淡,脈沉無力。

治療

療效標準      

痊癒:症狀及體徵消失。

好轉:症狀及體徵減輕或部分消失。

無效:治療後無變化。

分型治療      

(1)肝腎陰虛

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潛陽。

處方:生地、山藥各15克,枸杞子、女貞子、山萸肉、白芍、首烏各12克,丹皮、茯苓、澤瀉各10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

加減:血壓高加珍珠母;腰痛加川斷、桑寄生;失眠加夜交藤、合歡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173例,痊癒60例,好轉95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爲89.6%。

常用成方:選用一貫煎或六味地黃湯加味。

(2)心腎不交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處方:黃連、黃芩、甘草各6克,白芍、棗仁各15克,阿膠(烊衝)、百合、知母各10克,雞子黃2枚。

加減:煩躁不安、易驚醒加龍骨、牡蠣、磁石;健忘多夢加琥珀、蓮子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51例,痊癒24例,好轉2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6.1%。

常用成方:選用黃連阿膠湯或天王補心丹加減。

(3)肝氣邪結

治法:疏肝理氣,清熱養陰。

處方:柴胡、白朮、茯苓、赤白芍各12克,當歸、丹皮、鬱金各9克,川芎、陳皮、甘草、薄荷(後下)各6克。

加減:口苦躁怒加黃芩、梔子、龍膽草;舌青紫有瘀斑加桃仁、紅花。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132例,痊癒65例,好轉6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7.8%。

常用成方:選用柴胡疏肝散或丹梔逍遙散加減。

(4)脾腎陽虛

治法:溫補脾腎。

處方:炮附子、炮姜各6克,黨蔘、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12克,炙甘草6克。

加減:便溏加山藥、扁豆;偏腎陽虛加熟地、山萸肉、肉桂。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78例,痊癒42例,好轉3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7.4%。

常用成方:選用無比山藥丸或參苓白朮散加減。

(5)腎陰陽俱虛

治法:益腎陰,溫腎陽,瀉虛火,調衝任。

處方:仙茅、仙靈脾、巴戟肉、山藥、太子參、女貞子、菟絲子、桑椹子各10克,熟地、首烏各18克,知母9克。

加減:失眠心慌明顯加舍歡皮、百合;煩躁不安加龍齒、牡蠣。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196例,痊癒116例,好轉7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爲96.9%。

常用成方:選用二仙湯加減。

本病的病機關鍵是本虛標實,治療應以補腎氣、調衝任爲主,故不一定侷限於上述五種治法。

專方治療      

(1)坤寶丸

組成:生地、白芍、女貞子、杭菊、黃芩、炒棗仁、龍齒等。

用法:製成水蜜丸,每次30粒(3克),每日2次,2個月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330例,痊癒112例,好轉22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爲97%。

(2)更期飲

組成:生地15克,紫石英、制首烏各20克,白蒺藜、無花果、綠萼梅各6克,仙靈脾、枸杞子、山萸肉、當歸、白芍各10克。

加減:肝腎陰虛加女貞子、旱蓮草、決明子;脾腎兩虛加仙茅、菟絲子、山藥、黨蔘、白朮;肝氣鬱結加加柴胡、川楝子;心神不交加棗仁、茯神、五味子;氣滯血瘀加桃仁、紅花。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60例,痊癒34例,好轉2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6.7%。

(3)定經湯

組成:菟絲子30克,白芍30克,當歸30克,熟地15芄,山藥15克,茯苓10克,荊芥穗6克,柴胡10克。

加減:頭暈腰瘥、經量多加女貞子、旱蓮子;失眠多夢加棗仁、柏子仁;心煩易怒、舌紅加梔子、珍珠母;面部潮紅加生地、知母、黃柏。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37例,治癒18例,好轉19例,總有效率爲100%。

(4)更年舒糖漿

組成:當歸、白芍、菟絲子、黃柏、仙靈脾各80克,生地、熟地、知母各60克,紅棗50克,川芎、炙甘草各40克,淮小麥20克。

用法:上藥濃煎至500毫升,酌加防腐劑,每日服2次,每次50毫升,15天爲一療程,連服2~3個療程後觀察療效。

療效:共觀察30例,痊癒17例,好轉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爲83.3%。

老中醫經驗      

哈荔田醫案

崔××,女,46歲,幹部。1978年11月3日初診。2年來月事先期,血壓偏高,時感頭暈目眩,頸面烘熱,胸部悶痛,煩躁易怒,不能自制,咽乾口苦,脘痞納呆,倦怠乏力,便祕溲黃,西醫診斷爲更年期綜合徵。經用激素治療,效果不佳。刻值經期,量多色鮮。舌質淡紅略胖,舌苔薄黃少津,脈來沉細而弦。此屬肝腎陰虛,木鬱化火,脾胃失和。治擬滋陰瀉火,平肝和胃。

處方:嫩鉤藤、白蒺藜各10克,焦梔仁、龍膽草各6克,玄蔘10克,麥冬9克,天仙藤、石菖蒲各9克,厚朴6克,焦三仙8克,茯苓12克,首烏藤9克,丹蔘15克,嫩小草6克,磁秣丸3克(吞)。5劑,水煎服。

二診(11月9日):藥後煩躁潮熱發作減少,睡眠略有改善,月訊已止,帶經6天。仍納少,食後泛惡,左側胸脅疼楚。舌漸潤,脈同前。再依前法,原方丹蔘減爲9克,去玄蔘,加清半夏9克,淡竹茹7克,片薑黃8克。4劑,水煎服(每連服2劑停1天)。

三診(11月30日):煩躁、潮熱已多日未作,睡眠向和,納食漸增。昨日經潮,頭暈目眩,肢面浮腫,腹部脹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弦,擬養血調經。

處方:當歸、雞血藤各12克,川芎6克,赤芍10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3克,香附9克,烏藥6克,清半夏10克,砂仁1.5克,甘草6克,夜交藤12克,女貞子9克,秣燈心1.5克。4劑,水煎

四診(12月3日):月經已止,頭暈已除,煩躁潮熱未發,惟腫勢未消。擬補益肝腎,健脾滲溼爲法。

處方: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茯苓、炒白朮、冬葵子、清半夏9克,陳皮6克,厚朴花9克,漢防己9克,神曲9克,劉寄奴9克。7劑,隔日1劑,水煎服。

上方出人共服20餘劑,浮腫盡消,諸症悉減,予二至丸2瓶,囑每日睡前服20粒。

按:本例頭暈目眩,煩躁易怒,時發潮熱,便祕溲黃,乃因肝腎陰虛,肝火上炎,肝陽亢盛,故以玄蔘、麥冬、膽草、梔子、鉤藤、蒺藜、磁秣丸等滋陰降火,平肝潛陽爲主。肝腎陰虛,肝失涵養則疏泄無杈,橫逆犯胃,故見脘痞、納呆、食後泛惡,因予清半夏、竹茹、厚朴、焦三仙等理氣寬中,和胃降逆。陰血不能上奉,則心脈失養,行血無力,絡通不暢,故見胸前區悶痛,寐少夢多,因予夜交藤安神益智

,茯苓交通心腎,天仙藤、石菖蒲、片薑黃舒脈通絡定痛,凡此皆屬“急則治標”的對症療法。四診則益肝腎,健脾胃,且擬二至丸緩調繼治,以爲緩治其本,鞏固療效。

用藥規律      

從52篇臨牀報道中,篩選出在臨牀上具有較好療效的處方36首,其用藥情況如下: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

800~1000

15~20

白芍、當歸、柴胡、生地、茯苓、甘草。

500~600

10~15

仙靈脾、仙茅、白朮。

201~400

5~10

棗仁、黃柏、薄荷、生薑、大棗、巴戟肉、鬱金、合歡皮、知母、枸杞子、熟地、川芎、黃芪、丹蔘、澤瀉、紫草。

100~200

3~5

五味子、木香、龍骨、香附、山藥、桂枝、黨蔘、龜版、菟絲子、女貞子、黃連、麥冬、山萸肉、丹皮、肉桂、蓮心、川楝子、首烏、益母草、小麥、扁豆、旱蓮草、桑寄生、鉤藤。

從上表可知,治療本病專方中用藥頻率最高的是疏肝調經的白芍、當歸、生地、柴胡,補腎壯陽的仙靈脾、仙茅和健脾益氣的白朮、茯苓、甘草;其次是滋陰降火藥,養心安神藥和平肝潛陽藥等等,這一用藥規律與本病的主要病機腎虛、肝膽衝任失調基本相符。

其他療法      

(1)鍼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大椎、關元、氣海、中脘、腎俞、合谷、足三裏。配穴:曲骨、印堂。

操作:每次取2~3穴,按常規消毒,按先後順序施針,只針不灸,用瀉法,留針26~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患者30例,有效2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3.3%。

②耳穴壓丸

取穴:主穴:神門、子宮、卵巢、小腸、內分泌、三焦、心、肝。配穴:緣中、枕。

操作:按常規耳部消毒。主穴每次取4~5穴,酌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貼壓於一側耳穴,並囑患者每天用手按壓貼穴3~5次。每週換貼1次,兩耳交替,10次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50例,痊癒10例,好轉3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6%。

(2)單方驗方

①附菊決明子湯

組成:熟附子6克,杭菊9克,決明子15克。

用法:煎水代茶飲,每日1劑。

②婦更飲

組成:生地、紫草、桑寄生、鉤藤(後下)、生麥芽各15克,仙靈脾、當歸、香附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35例,痊癒24例,好轉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14%。

③一葉萩片

組成:一葉萩(每片含一葉萩鹼4毫克)。

用法:每日3次,每次2片。

療效:觀察40例,治癒15例,好轉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爲90%。

(3)氣功

功法:晨功(坐式)。清晨醒來時,端坐於牀上,兩足盤屈,兩腳底相對中間隔一拳之距,兩手交叉胸前,分別以雙手撫按雙乳,兩目微開視鼻端,調息入靜,意守丹田(臍下三寸),舌舐上齶,叩齒三十六通,令華池之水(口水),充滿口中,以意念送華池之水循衝任二脈之途入下丹田,片刻以意領氣,導丹田之氣循帶脈經絡繞行1周、貫氣人血海(胞中),復出會陰,稍頓,導氣繞肛穿至骶,循背上行,沿督脈經絡過頸上巔,於百會穴稍頓。此時復以意領氣從巔入口,化爲陰津(華池之水),如此爲1周,行14周。功畢,以手撫摩雙乳4分鐘,接着以左手撫丹田(小腹),右手撫腰,分別向橫向相反方向揉摩的次,換手再摩50次,之後右手食指揉按右足湧泉穴,左手食指揉按左腳湧泉穴各80圈。至此收功、起牀。本功法簡便易行,無任何副作用,且有一定療效。

(4)食療

①首烏大米粥

組成:首烏10~30克(布包),大米(或小米)100克。

用法:放砂鍋內共煮粥,每天1劑,早晚餐服用。

②核桃芡實蓮子粥

組成:核桃仁20克,芡實18克,蓮子18克,粳米60克。

用法:煮粥常食。

其他措施      

 本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要注意解釋症狀發生的原因,消除患者恐懼心理,保持正常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持樂觀情緒。飲食宜清淡。

堅持體育鍛煉,預防其他疾病的發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