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膿毒蝕骨證 2017年06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定義

附骨疽·膿毒蝕骨證(bone-attaching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purulent toxin eroding bone)是指膿毒蝕骨,以潰後急性症狀逐漸緩解,膿水淋漓,久則形成竇道,患肢肌肉萎縮,可摸到粗大之骨骼,以探針檢查,常可觸到粗糙死骨,可伴乏力,神疲,頭昏,心悸,低熱,舌質紅,舌苔黃,脈沉爲常見症的附骨疽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關於附骨疽

附骨疽(bone-attaching abscess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癰、多骨疽、朽骨疽。是指毒邪深襲,附着於骨的化膿性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屬無頭疽。相當於化膿性骨髓炎[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詳見附骨疽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