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鉤蟲病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代碼

ICD:B76.8

疾病分類

呼吸內科

疾病概述

鉤蟲絲狀蚴經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後,經淋巴道或血道到肺,並穿破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引起點狀出血、炎症細胞浸潤,其肺部病理改變與肺蛔蟲病相似,重症感染可形成肺小葉實變及支氣管炎。患者接觸污染物的手、足部位常出現小出血點、丘疹、小皰疹,甚癢,即鉤蚴性皮炎,或有低熱、咽癢、疼痛、乾咳,痰中帶血,甚至大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現一過性氣急、胸悶、喘息等哮喘樣發作症狀。體檢或可有散在幹或溼囉音。

疾病描述

鉤蟲絲狀蚴經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後,經淋巴道或血道到肺,並穿破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引起點狀出血、炎症細胞浸潤,其肺部病理改變與肺蛔蟲病相似,重症感染可形成肺小葉實變及支氣管炎。

症狀體徵

患者接觸污染物的手、足部位常出現小出血點、丘疹、小皰疹,甚癢,即鉤蚴性皮炎,或有低熱、咽癢、疼痛、乾咳,痰中帶血,甚至大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現一過性氣急、胸悶、喘息等哮喘樣發作症狀。體檢或可有散在幹或溼囉音。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增高甚至有類白血病反應,嗜酸粒細胞輕至中度增多,痰檢或可找到絲狀蚴。X 線胸片隨病情輕重不同可出現肺門陰影模糊或增大、肺紋理增多、片狀或小結節狀陰影等改變,肺部X 線表現多在半至1 個月消失。

疾病病因

鉤蟲蟲卵經過脫皮發育爲具感染力的絲狀蚴,從皮膚黏膜侵入人體,農田作業是感染的重要來源。

病理生理

鉤蟲絲狀蚴經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後,經淋巴道或血道到肺,並穿破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引起點狀出血、炎症細胞浸潤,其肺部病理改變與肺蛔蟲病相似,重症感染可形成肺小葉實變及支氣管炎。

診斷檢查

診斷:在流行區有赤足下田和糞毒史、貧血等表現應疑診鉤蟲病,通過糞便檢查可明確診斷。

實驗室檢查:檢查外周血白細胞增高甚至有類白血病反應。嗜酸粒細胞數輕至中度增多。痰檢或可找到絲狀蚴。

其他輔助檢查:X 線胸片隨病情輕重不同可出現肺門陰影模糊或增大、肺紋理增多、片狀或小結節狀陰影等改變,肺部X 線表現多在半至1 個月消失。

鑑別診斷

肺鉤蟲病需與細菌性肺炎、肺部腫瘤相鑑別。

治療方案

鉤蚴性皮炎,可用2%~4%碘酒、15%噻苯達唑(Thiabendazole)軟膏或懸劑加0.1%地塞米松局部塗敷。

藥物驅蟲治療可選用:

1.阿苯達唑(腸蟲清) 對腸道線蟲有選擇性及不可逆性抑制葡萄糖攝取,使蟲體內源性糖原耗竭,且抑制延胡索酸還原酶阻礙ATP 產生,引起蟲體死亡。本藥口服後吸收良好,2.5~3.0h 血藥濃度達峯,半衰期約8.5h。驅鉤蟲成人每天劑量400mg,頓服,連服3 天。驅蟲率達97%,12 歲以下兒童用量減半。孕婦、哺乳期婦女忌用,有癲癇病史者慎用。

2.左旋咪唑 本品抗蟲活性爲四咪唑的2 倍,選擇性抑制蟲體肌肉的琥珀酸脫氫酶,使蟲體麻痹,隨腸蠕動排出。成人驅鉤蟲劑量100~200mg,飯後1h 頓服,連服2~3 天。

3.奧苯達唑(Oxibendazole) 成人劑量爲10mg/kg(每片100mg),半空腹頓服,連服3 天。蟲卵陰轉率達56%~100%。不良反應少、程度輕、無須處理可自行消失。

併發症

合併貧血。

預後及預防

預後:一般良好。

預防:重點加強衛生宣傳,推廣糞便無害化處理,改革施肥與耕作方法,在流行區定期進行普查普治。

流行病學

鉤蟲感染遍及全球,約10 億以上人口有鉤蟲感染。感染高度流行區(感染率在80%以上)發生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比較落後的農村有利於本病的流行。我國廣大農村除西藏高原地區外幾乎均有鉤蟲病流行,鉤蟲感染率一般爲5%~3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