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泣 2016年05月09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承泣|Chengqi|Chengchi|Lacrimation Receiver 1|ST1|2|E4|E4|M4|S1|

承泣爲經穴名(Chéngqì STl)[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鼷穴、面窌,面髎,目下,谿穴,鼠穴。屬足陽明胃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承泣爲陽蹻脈、任脈、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承即承接,泣指眼淚,此穴在目下,故名承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主治眼瞼𥆧動,目赤腫痛,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白內障,夜盲,口眼㖞斜,迎風流淚,頭痛眩暈,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結膜炎,翼狀胬肉,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眶下神經痛,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等。

別名

鼷穴、面窌(《鍼灸甲乙經》),面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目下(《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谿穴(《外臺祕要》),鼠穴[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出處

《鍼灸甲乙經》: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特異性

陽蹻脈、任脈、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

穴名解

承即承接,泣指眼淚,此穴在目下,故名承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承,有受義。《鍼灸甲乙經》有:“目不明,淚出。”《爾雅·釋言》:“泣,淚也”。此穴在目下,當悲泣淚下,此穴處首先受之,故名承泣。[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所屬部位

[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承泣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承泣位於眶下緣與眼球之間,正視時直對瞳孔[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承泣在面部,眼球與眶下緣之間,瞳孔直下。正坐仰靠,兩目正視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承泣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承泣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承泣穴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承泣穴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骨骼、血管、神經)

承泣穴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肌肉)

取法

正坐位,兩目正視,瞳孔之下0.7寸,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承泣在面部,眼球與眶下緣之間,瞳孔直下。正坐仰靠,兩目正視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患者閉目,正坐或仰靠、仰臥位,醫者押手輕輕向上固定眼球,於眶下緣和眼球之間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穴位解剖

承泣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下瞼板肌、下斜肌、下直肌。有眶下動、靜脈的分支及眼動、靜脈的分支。分佈着眶下神經分支、動眼神經下支及面神經肌支。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佈。針穿皮膚、皮下組織以後,可經下瞼板肌入眶內的下斜肌和下直肌。前肌爲平滑肌受交感神經支配,後二肌是橫紋肌,爲動眼神經下支支配。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一眶脂體→下斜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內眼球下直肌和下斜肌[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顴支、眶下動脈分佈;眶內有動眼神經和眼動脈分支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動眼神經下支及面神經肌支,並有眶下動、靜脈分支及眼動、靜脈分支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功效與作用

承泣穴有散風清熱,明目止淚的作用[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承泣穴有祛風散熱、疏邪明目等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任脈爲陰脈之海,“上頤循面入目”,陽蹺脈“交目內眥”,足陽明之經別“還系目系”,足陽明之經筋“爲目下綱”,本穴於目下,爲上述三經之交會穴,故善治目疾,亦可治口面病證[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主治病症

承泣穴主治眼瞼𥆧動,目赤腫痛,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白內障,夜盲,口眼㖞斜,迎風流淚,頭痛眩暈,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結膜炎,翼狀胬肉,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眶下神經痛,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等。

承泣穴主治眼瞼𥆧動、目赤腫痛、夜盲、口眼㖞斜、迎風流淚[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承泣主要用於治療眼及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近視、夜盲、眼瞼𥆧動、口眼斜、頭痛眩暈,以及急慢性角膜炎、翼狀胬肉、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承泣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夜盲,色盲,近視,遠視,口眼㖞斜;以及急、慢性結膜炎,白內障,青光眼,斜視,視神經萎縮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承泣穴主治眼瞼𥆧動,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雀目,近視,口、面肌痙攣[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五官科系統疾病:急慢性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夜盲症,瞼緣炎,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視網膜色素變性,眶下神經痛;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

刺灸法

刺法

緊靠眶下緣直刺0.3~0.7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一般先囑患者閉目,醫者用手指輕輕固定眼球,針尖沿眶下壁緩慢直刺0.5~1.0寸,針感整個眼球發脹,忌大幅度提插捻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直刺,囑患者眼向上看,輕輕固定眼球,沿眶下壁緩緩刺入0.5~1寸,不宜過深。勿大幅度捻轉提插,出針後局部壓迫1~2分鐘,以防出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固定,右手持針緊靠眶下緣緩慢直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轉,透向目內眥,局部有酸脹感,可致流淚[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直刺0.5~0.8寸,左手推動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針沿眶下緣緩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內眥,局部酸脹,可致流淚。 如果針刺過深或斜刺可刺傷視神經,當深達2寸時可通過神經管刺傷腦,造成嚴重後果。

注意:針刺時,應緩慢進針,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內出血[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出針時要迅速按壓針孔,以防出血[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聖濟總錄》:只可針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醫者應詳明其局部解剖,針1寸可也。筆者曾多次針此穴深1寸,偶有出針後局部青瘀的皮下出血現象,待二三週後瘀退青消,皆未影響視力。自覺皮下出血應無大礙,僅有礙面部美觀,過深刺中視神經實應戒之。[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灸法

禁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6.

不宜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

配伍

承泣配風池、睛明,治目赤腫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承泣配風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風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承泣配合谷、攢竹,治口眼㖞斜[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承泣配太沖、攢竹、魚腰,治迎風流淚[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承泣配足三裏、合谷、攢竹、風池,有補益氣血,祛風清熱的作用,主治眼胞瞼外翻及口眼歪斜。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目不明,淚出,目眩瞀,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𥆧動與項口參相引,㖞僻口不能言,刺承泣。

《鍼灸大成》:主目冷淚出,上觀,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𥆧動與項口參相引,口眼㖞斜,口不能言,面葉葉牽動,眼赤痛,耳鳴耳聾。

《備急千金要方》:目𥆧動,與項口參相引。

《備急千金要方》:目不明,淚出,目眩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𥆧動,與項口參相引。㖞僻口不能言。

《外臺祕要》:禁不宜灸,無問多少,三日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長桃許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見物,或如升大。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禁不宜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忌如常法。

研究進展

治療近視:針刺承泣對治療近視有較好療效。選用30號1.5寸毫針,在承泣進針,以30°向睛明方向斜刺,當刺入1寸左右,眼區周圍有酸脹感或流淚時,輕輕搗刺3~5次,留針10 min,出針後按壓局部1~2 min。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一般治療2~4個療程。[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調整心率:針刺承泣可使心率減慢[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治療冷淚:針刺承泣可溫通氣血,治療冷淚[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16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