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 2009年01月19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白塞氏病是一種以口腔、眼、生殖器爲主要病變的獨立性綜合病徵,亦稱“口、眼、生殖器三聯徵”。本病有時還常累及關節、大血管、肺、腎、胃腸道及中樞神經系統,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時受損。由於本病反覆發作且臨牀症狀比較複雜,常易被口腔、皮膚、眼各科視作單獨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誤診。其病因迄今未明,且現代西醫學尚無理想控制病情的藥物。

根據白塞氏病的臨牀特徵,與中醫學“狐惑病”頗爲相似。早在公元三世紀初的《金匱要略》中即有具體描述:“狐惑之爲病……蝕於喉爲惑,蝕於陰爲狐。”“目赤如鳩眼”,恰構成本病三聯徵。論述較白塞氏之報告早1700多年。同時《金匱要略》還記載了內服甘草瀉心湯、用苦蔘湯外洗,雄黃外燻等治療方法,開中醫治療本病之先河。嗣後,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指出本病“皆溼毒之氣所爲也”。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論。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陰虛血熱之病也。”對其病因病機作了初步探討。從總體上看,歷代醫家對於狐惑病的認識基本趨向一致。

近代中醫治療本病的臨牀報道,最早見於1963年,文章詳細地介紹了60餘例患者的治療過程及臨牀體會,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又自擬“治惑丸”配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引起醫務界的關注。在60~70年代之間,一般以個案類文章爲主。80年代以來,資料不斷增多,其中有多達158例的大樣本病例報道,不少醫者結合臨牀實踐,對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探討,見智見仁,提出了不少有意義的觀點。

關於本病的病因病機,歷來大多以溼毒蘊火立論,亦有持臟腑虛損論者,現代,還有醫者認爲氣滯血瘀是該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腎三髒功能失調爲主而導致本病。對於辨證分型,通過多年的臨牀摸索實踐,已初具雛型,大體劃分爲溼熱、陰虛、陽虛三類。在治療方面除沿用經驗方外,還新創了不少治療方案,以專方、單方治療的報道也逐漸增多,尤其是外用藥的運用,其治療方式和藥物應用上均較前豐富。目前,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目前,中醫藥治療本病還處在臨牀觀察階段,有關機理研究方面的報道不多。因此,儘早從中醫學角度掌握臨牀規律和揭示治療機理,應是進一步要做的工作。

病因病機

中醫根據本病的特點與臨牀表現,結合古文獻的相關論述及現代資料,目前基本認爲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溼毒內蘊 由於感受溼熱毒氣,或恣食膏粱、炙膊、不潔之物,致使溼濁內蘊,日久化熱,或熱病、毒痢、斑疹等溫熱病後,餘毒未盡,與溼濁相合,溼熱邪毒壅蒸不得透泄,循經絡上蝕口眼,下注外陰而致潰瘍。毒火燻蒸,擾亂心神,又見神情恍惚,坐臥不安。 肝腎陰虛 若汗、吐、下太過,或下痢日久,傷津耗液;或爲情志所傷,肝鬱化火傷陰;或熱病後養息不當,陰液難復;或房勞過度,腎有所虧,以致肝腎陰虧,陰精不足則津液虧損,難以上潤下濡。虛火內灼,上衝肝竅,下出腎竅,而致本病。

脾腎陽虛 脾土本虛,或長期服用苦寒藥,以致中陽受損,健運失司,水溼內聚,稟賦素虛,或勞役傷腎,致腎陽虛損,氣化失利,水流橫溢,水溼爲聚,積久蘊爲溼毒,陰溼內盛,流注經絡、體竅,發爲癰瘍,本病作矣。

總之,究其成因,當責之於心、肝、脾、腎四髒。當機體一旦受外淫溼火熱毒之搔擾,致臟腑功能失調;或由於臟腑本身氣血陰陽相乖,毒邪濁氣便循經走竄,隨心火上炎可見咽喉潰爛,甚至嘶啞;下注肝腎二經則見陰部潰瘍。本病的病情演變頗爲複雜,病之初期和急性活動期多呈現熱毒壅盛的實證,中、晚期則多爲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之候,由於久病體虛,窮及脾腎,陽損及陰,陰損及陽,最終陰陽俱衰,而成難治之病。

辨證分型

參閱古今文獻及綜合各家報道,目前基本上趨於分爲:

1.溼熱火毒 口腔、外陰潰瘍,潰破處顏色鮮紅,灼熱疼痛,甚至糜爛腐臭。兩目紅腫疼痛,視物不清。伴發熱,口苦咽乾,心煩易怒,坐臥不安,口臭便祕,小溲黃赤。舌質紅,舌邊潰破,舌苔黃膩,脈象滑數或弦數。

2.陰虛火旺 病情纏綿,口腔、外陰潰瘍反覆發作,瘍面暗紅,潰爛的痛,目睛乾澀羞明,視物不清。同時見有午後低熱,手足心熱,煩躁不安,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腰膝痠軟,面部潮紅,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質紅少津,或見裂紋。舌苔薄白,或少苔,或光剝苔,脈弦細數。

3.脾腎陽虛 病程遷延已久,口腔、外陰潰瘍此愈彼發,久難癒合,或屢愈屢發。患處呈淡紅色,瘡面平塌凹陷,痛勢不甚,綿綿不絕,兩眼乾澀而痛,兼見頭昏頭重;倦怠乏力,面色蒼白,飲食納少,腰膝冷痛,畏寒面浮,下肢浮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苔薄質淡,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治療

療效標準

基本痊癒:眼、口、生殖器潰瘍均消失,皮膚及消化、神經系統等全身症狀基本消失,隨訪觀察6個月以上無復發。

顯效:眼、口、生殖器潰瘍中有兩項消失,或兩項病變中有一項消失,另一項明顯改善,全身症狀得到改善,隨訪3個月以上無復發表現。

有效:眼、口、生殖器潰瘍均有不同程度好轉,或病情雖有反覆,但症狀減輕,全身症狀存在或稍微好轉。

無效:病情無明顯好轉,或尚在發展中,甚至惡化死亡。

分型治療

(1)溼熱火毒

治法:清熱除溼,瀉火解毒。

處方:龍膽草12克,大青葉20克,蒲公英20克,黃芩15克,黃連4.5克,黃柏12克,生地15克,丹皮9克,玄蔘15克,銀花9克,炙甘草9克。

加減:兩眼紅腫赤痛甚加決明子、青葙子;口腔潰瘍嚴重加掛金燈、射干;生殖器潰瘍成膿階段加山甲片、皁角刺;膿性分泌物增多可加半枝蓮、生梔子;大便祕結加生大黃、玄明粉;小便澀痛加木通、車前子。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爲主加減治療132例,有效率在79.5%~95.2%之間。

常用成方:龍膽瀉肝湯、甘草瀉心湯、清胃散、黃連解毒湯、清瘟敗毒散等。

(2)陰虛火旺

治法:滋養肝腎,清熱瀉火。

處方:黃連3克,知母9克,石斛20克,龜版15克,生地、熟地各15克,山萸肉9克,茯苓20克,丹皮9克,北沙蔘15克,蛇舌草20克,板藍根15克,炙甘草6克。

加減:目赤腫痛加枸杞子、杭菊花;口腔潰瘍久不愈加天花粉、蘆根、地骨皮;生殖器潰瘍久難癒合加露蜂房、皮尾參;皮膚結節腫痛難消酌加桃仁、川芎、紅花。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爲基礎,加減辨治38例,有效率爲92.7%左右。

常用成方:六味地黃丸、一貫煎、杞菊地黃丸、四物湯、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等。

(3)脾腎陽虛

治法:溫腎健脾,益氣除溼。

處方:淡附子6克,肉桂5克,黨蔘20克,炙黃芪20克,乾薑4克,白朮12克,茯苓15黨,當歸12克,升麻3克,忍冬藤20克,炙甘草5克。

加減:目翳遮睛加谷精草、杞子;口腔潰瘍經常反覆發作加太子參、鱉甲;生殖器潰瘍久不癒合加鹿角片、熟地;下肢浮腫較甚加五加皮、漢防己。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上方加減共治療62例患者,總有效率在70%~84%之間。

常用成方:補中益氣湯、附桂八味丸、四君子湯、四神丸等。

專方治療

(1)知柏三蔘湯

組成:太子參15克,首烏20克,生芪30克,北沙蔘、玄蔘、知母各15克,黃柏10克,銀花20克,丹皮、梔子各9克,土茯苓20克。

加減:若心中煩熱,夜寐不安,口渴思飲加生地、竹葉、甘草梢;大便祕結,多食易飢加生石膏、大黃;低熱、手足心熱加山萸肉、山藥。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10例,顯效3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80%。

(2)重劑板藍根方

組成:板藍根。

用法:①急性發作期:用100%板藍根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或口服板藍根沖劑10~20克,每日2次,5~10天爲一療程。同時內服甘草瀉心湯隨證化裁。

②緩解期:口服板藍根沖劑10~20克,每日2次,3~5天爲一療程;或用生藥板藍根30~60克,代茶飲,同時兼服補中益氣丸或金匱腎氣丸。

療效:共治療13例,近期療效爲100%,隨訪3年內復發者5例,治癒率爲61.5%。隨訪3~5年,復發者2例,治癒率爲84.6%。

用外治法治療白塞氏病也是中醫特色之一,可與內服藥同時並用。

(1)潰瘍粉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10克,硼砂、冰片各3克,外陰糜爛加苦蔘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外敷患處。

(2)爐丹散

組成:爐甘石6克,黃丹1.5克,三黃粉3克,煅硼砂1.5克,冰片0.9克。

用法:共研細末,瓶裝備用。使用時,先用茶水洗淨創面,再將藥粉撒佈於外陰潰瘍上,用消毒紗布包裹住陰莖以免摩擦,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

(3)苦蔘湯

組成:苦蔘30克,蛇牀子15克。

用法:上藥共煎水外洗。

(4)雄黃散

組成:雄黃9克,艾葉一團。

用法:雄黃研末,將艾葉作團,然後把雄黃粉撤於艾葉上點燃,再用一鐵筒或紙筒將火罩住,令患者蹲坐其上,針對肛門潰瘍處燻之。

療效:上述4首外用方,均與內服湯藥配合應用,其療效可參見汁目應內服方。

老中醫經驗

朱錫祺醫案

陳×,女,42歲。初診:1975年3月21日。去年8月患“溼疹”,自耳根始逐漸蔓延,累及全身,奇癢難忍,足趾間分泌物呈黃淨色粘稠液體,量甚多,眼結合膜、鼻腔、咽部及陰道粘膜等均有散在性小潰瘍,伴有分泌物,經皮膚科多種治療無效,遂來中醫科就診。脈細,苔厚黃。治擬涼血清熱,利溼解毒。

處方:生地12克,丹皮9克,萆薜12克,黃柏9克,薏苡仁12克,白鮮皮12克,地膚子12克,紫草9克,蒼耳子9克,澤瀉12克,龍膽草6克。

4月4日二診:藥後癢感減輕,多處潰瘍面及分泌物明顯減少,脈細,苔薄黃,再以原治,原方去萆薜、澤瀉,加苦蔘片9克,土茯苓30克,清寧丸6克(吞)。服藥14劑後,奇癢已止,潰瘍面已無分泌物,部分已結痂。服28劑後,潰瘍癒合,癢感消失,胃納亦增,睡眠良好。脈細,苔薄,守原方進治,以鞏固療效。

按:本病例散在性多發性皮膚粘膜潰瘍,奇癢難忍,溼疹遍發,流出淡黃色粘稠液體,其量甚多,符合現代醫學的白塞氏三聯徵。中醫學認爲症屬《金匱要略》“狐惑病”範疇,是由於熱毒蘊於營分,溼熱客於肌膚。方中生地、丹皮涼血養血,活血散瘀而清熱;黃柏、萆薜、米仁、澤瀉清熱利溼;龍膽草苦寒燥溼;紫草涼血解毒;土茯苓清熱解毒利溼;白蘚皮、地膚子清熱涼血,爲治皮膚癢症要藥;蒼耳子化溼止癢;苦蔘清下焦溼熱效甚佳。全方以涼血清熱,利溼解毒之品而熱毒除,潰瘍愈矣。

用藥規律

從1963年至今的40餘篇資料表明,用中醫藥治療(成方或自擬方)共734例,治法較多,用藥面亦較爲廣泛,茲將用藥10例以上的作一統計,見下表: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

>200

14

甘草。

100~199

5~10

當歸、黃芩、黃連。

50~99

3~5

黨蔘、黃芪、生地、連翹、柴胡、梔子、龍膽草、澤瀉、車前子、土茯苓。

<3

雷公藤、米仁、苦蔘、半夏、板藍根。

10~49

>2

淡附子、肉桂、白朮、乾薑、茯苓、三棱、莪術、紅花、銀花、玄蔘、陳皮、木通、大黃、竹葉、赤小豆、蜂房、鹿角、丹皮、知母、麥冬、大棗。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藥治療白塞氏病,甘草運用最多。甘草向有“和中國老”之譽,《本草匯言》記載:“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健脾胃,協陰陽,和不調之營衛……凡用純寒純熱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勢,寒熱相雜之藥,必用甘草和其性。”仲景治療本病之主方甘草瀉心湯,重用甘草之本意,除取其益胃和中之外,與黃芩、黃連相配,尚可清熱解毒以消腫痛,配舍他藥,甘苦辛相濟,補瀉相和,寒熱並用,升降兼得,使溼祛熱清,寒濁得化,清升濁降,諸恙平矣。據現代藥理對甘草的研究,發現其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顯著增強和延長可的松的效果,抑制抗體產生。至於甘草的用量,仲景方中用四兩(合今之9克),現代有醫者提到甘草瀉心湯中甘草用量須大至30~50克,生、炙各半,方爲實用。

其次,以活血和血之當歸,清熱燥溼之黃芩、黃連的臨牀運用頻率較高,則進一步證實了本病以溼熱和氣血相乖爲其主患。再次,黨蔘、黃芪、生地等補氣滋陰藥的廣泛運用,亦可看出臨牀用藥的規律和臨牀分型的研究基本吻合,亦爲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病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臨牀佐證。

其他療法

(1)鍼灸

取穴:合谷、肺俞、脾俞、內關、少衝、風池、足三裏。

操作:每次選5~6穴,取雙側,毫針刺人後,以得氣爲度,留針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2例,在治療期間及治療後各種症狀的治癒率:口腔潰瘍是80%,生殖器潰瘍是80%,皮膚結節和濾泡增生是70%,關節症狀是100%。

(2)單方驗方

①雷公藤煎劑

組成:雷公藤去皮根的木質部分。

用法:上藥10克,加水400毫升,文火煎2小時,濃縮至50毫升,過濾重複煎1次,所得二液混合約100毫升,爲1日量。或上藥經分離提取雷公藤總甙,口服,用量以每日1毫克/公斤計算。均分3次口服,3個月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47例,其中26例服煎劑,21例服總甙提取物,結果顯效37例,有效10例。

②土茯苓注射液

組成:土茯苓250克。

用法:上藥加工成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一天2次。

③雞蛋黃油

組成:雞蛋黃。

用法:熟雞蛋不限多少,去殼除蛋白留黃,置燒熱之少許香油中,文火熬,約30~50分鐘,鍋底有膠樣油液,即爲本藥,貯瓶備用。用時蘸少許外搽患處。

(3)食療

①赤小豆粥

組成:赤小豆、粳米。

用法:將赤小豆適量浸泡半日後,與粳米100克煮粥,早晚趁熱服食。具有健脾益腎,利水消腫,清熱利溼的功效,適用於白塞氏病證屬溼熱者。

②何首烏粥

組成:制首烏30~60克,粳米100克,大棗3~5枚,冰糖適量。

用法:何首烏入砂鍋煎取濃汁,去渣,與粳米、大棗、冰糖同煮爲粥。早晚服用,可以益肝腎,補精血,適用於本病證屬肝腎陰虛者。

其他措施

生活要有規律,勞逸適度,飲食有節,宜清淡而富於營養。夏季可多喫西瓜類水果,忌油腥、炙煿之物。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