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腺病

婦產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dào xiàn bìng

2 英文參考

vaginal adenosis

3 疾病代碼

ICD:D28.1

4 疾病分類

產科

5 疾病概述

陰道腺病(adenosis vaginae)是指陰道壁或宮頸陰道部表面或表皮黏膜下結締組織內出現腺體組織或增生的腺組織結構陰道腺病發生在中老年女性及幼女、青春期後的女性,發病年齡以30 歲以下婦女居多。

症狀患者多數無明顯自覺症狀。病變範圍較廣或累及黏膜表面,常有白帶增多症狀白帶稀薄黏液狀或血性白帶,還可以表現爲性交後出血、性交痛及陰道灼熱感。

6 疾病描述

陰道腺病(adenosis vaginae)是指陰道壁或宮頸陰道部表面或表皮黏膜下結締組織內出現腺體組織或增生的腺組織結構。正常的陰道壁和宮頸鱗狀上皮覆蓋部一般無腺體組織存在,陰道壁出現腺組織被認爲是胚胎時期副中腎管殘餘。病竈腺上皮可轉化爲正常鱗狀上皮,也可發生惡變。

7 症狀體徵

1.症狀 患者多數無明顯自覺症狀。病變範圍較廣或累及黏膜表面,常有白帶增多症狀白帶稀薄黏液狀或血性白帶,還可以表現爲性交後出血、性交痛及陰道灼熱感。

2.婦科檢查 陰道腺病病竈多位於陰道穹隆部,陰道上、中段後側壁。窺器檢查可見陰道黏膜呈糜爛狀,紅色顆粒樣、紅色斑點狀、淺表潰瘍狀,觸之可出血。有的可呈息肉樣突起,有的呈單個或多個囊腫樣突起於陰道壁,有的可表現爲陰道黏膜摺疊成環形繞宮頸外口。陰道觸診有時可觸及陰道黏膜下硬節狀或砂粒樣病竈,直徑一般在0.5~5cm。若病變在宮頸者,可發現宮頸橫嵴或皺襞或宮頸發育不良,宮頸雞冠樣突起或宮頸外翻等表現。

8 疾病病因

陰道腺病確切病因不明,陰道壁出現腺組織胚胎時期副中腎管殘留,未轉化成鱗狀上皮的柱形上皮,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發展成不同類型的陰道腺病。導致這種變化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

1.藥物影響 多數認爲陰道腺病發生與其母親妊娠期服用非甾體類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diethylstibestrol,DES)或類似的合成雌激素有密切關係。DES的遺傳毒性可能與其一種醌類代謝產物有關,此代謝產物可以通過胎盤而導致胎兒一系列發育異常,服用DES 的孕婦可造成胎兒發育中副中腎管內中胚層組織生長到正常的宮頸外口以下,使鱗形上皮和柱形上皮交界下移。另外也可能干擾胎兒發育過程中泌尿生殖竇上皮和副中腎管上皮的正常轉化過程,使部分腺體殘留未能及時轉化爲鱗狀上皮。以後在女性嬰兒青春期,受某些因素如炎症激素損傷等影響,導致殘留腺體增生而形成陰道腺病甚至腫瘤陰道腺病發生胚胎早期接觸DES 的時間、劑量相關,接觸時間越早、越長、劑量越大,則陰道腺病發生率越高。在妊娠18 周前服用DES 治療的母親其子代約1/3 發生陰道腺病,如果在妊娠8 周前服用DES 則其女性後代陰道腺病發生率達70%,18周以後服藥,卻無一例發病。此類病例多在青春期被發現。然而Kaufman 隨訪研究發現對第3 代女性子代與其母親在胚胎時期被暴露於DES 並無影響。化療藥物可能對陰道腺病發生起一定促進作用,Goodman(1991)報道1 例應用5-Fu 治療陰道溼疣後8 個月出現陰道腺病,而在40 個月後發展成陰道透明細胞癌,Bornsteinl993 年報道1 例應用5-Fu 治療陰道溼疣後1 年,在陰道穹隆部出現陰道腺病病竈。

2.陰道環境影響 在1938 年DES 同世以前,Von Pruesohe 34 例女性屍體解剖中發現4 例陰道壁有腺體組織存在。國內學者報道37 例陰道腺病中均無DES接觸史。因此認爲,無DES 接觸史患者也可能發生陰道腺病,DES 接觸並非惟一原因。無DES 接觸史患者多在青春期後獲得。故也稱獲得性陰道腺病(acquiredVaginal Adenosis)。陰道正常上皮被某些理化因素如藥物激光、產傷等破壞後,或陰道正常酸性環境被改變,陰道內pH 升高,使陰道上皮如同柱狀上皮化生一樣,陰道表明的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替代,並進一步形成腺體結構,最後發展成陰道腺病

9 病理生理

陰道腺病大部分位於陰道上1/3,陰道前壁多見,部分病例可蔓延至陰道中1/3,少數可蔓延到陰道下1/3,甚至處女膜陰道腺病體檢查可分成4 種類型。

1.隱匿型(occult) 陰道黏膜外表面無異常表現,但陰道黏膜表皮下存在腺體組織,常在組織活檢或屍檢中發現。

2.囊腫型(cycstic) 陰道內膜內含有1 個或多個大小不一的囊腫結構,囊內含黏液,囊壁內襯類似宮頸腺上皮,有時可形成低矮而簡單的乳頭

3.腺囊型(adenomatous) 腺組織增生過多,向外生長突出於陰道內形成陰道腫塊,有時呈息肉狀。

4.斑點型(effluent) 陰道內腺組織增生。腺腔與陰道相通,使陰道變化鱗狀上皮由柱狀上皮替代,窺診時病變處呈現紅色斑點、顆粒狀、花斑狀或糜爛狀,對碘不着色。

顯微鏡下腺上皮可表現3 種形態

(1)類似宮頸內膜腺上皮,腺上皮爲高柱形。細胞內含黏液,此類最多見。

(2)類似子宮內膜上皮,但無子宮內膜間質。

(3)類似輸卵管上皮細胞,此類較少見。

陰道腺病腺細胞常分泌黏液,對黏液卡紅或PAS 呈陽性反應。在陰道pH 值低時,腺上皮細胞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鱗狀上皮化生,可出現釘狀鱗狀上皮,後者有時可見黏液小滴,以此可作陰道腺病依據。病變累及的表層鱗狀上皮主要由缺乏糖原的基底細胞和棘細胞組成。

10 診斷檢查

診斷:病理診斷標準是陰道黏膜下有類似宮頸黏膜、子宮內膜輸卵管黏膜的腺體,或陰道正常復層鱗狀上皮被腺上皮取代,即可以診斷爲陰道腺病。可詳細詢問患者母親妊娠期尤其是妊娠8 周前有無服用DES 史,對有此類病史者應高度警惕,即使無症狀也應隨訪。

實驗室檢查

1.活組織檢查 在直視或陰道鏡下對病竈多點活檢,爲陰道腺病確診方法

2.陰道鏡檢查活檢 通常陰道鏡下可見病竈內有類似子宮頸移行區柱狀上皮變化,塗醋酸後可見典型葡萄組織,轉化區內可見鱗狀上皮化生,柱狀上皮島,腺體開口和小的腺囊腫,有時可見白色上皮、白斑、點狀血管、鑲嵌等陰道鏡圖像。在受DES 影響而發生陰道腺病中90%陰道鏡檢查可見上述不同圖像。血管徵象通常需綠色濾鏡下仔細觀察,但通常形態沒有明顯改變。病竈區醋酸和碘常不着色。利用陰道鏡檢查診斷陰道腺病有較高的可靠性。

細胞學檢查:直接在可疑病竈表面刮片,或從陰道穹隆部和上、中段陰道黏膜刮片後行細胞學檢查,如發現黏液上皮細胞或鱗化細胞,提示陰道腺病可能。但因多數病竈位於黏膜下,故刮片細胞學檢查結果以陰性爲多,且易受陰道炎症影響,對診斷陰道腺病意義有限。但對於隨訪,上皮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發現惡變不失爲簡便經濟的一種手段。

其他輔助檢查:無特殊表現。

11 鑑別診斷

1.子宮內膜異位症

2.中腎管囊腫

(1)陰道中腎管囊腫

(2)包涵囊腫

3.陰道葡萄肉瘤

4.陰道透明細胞

5.陰道鱗癌

12 治療方案

1.陰道炎症 陰道炎症病變可誘發潛伏的陰道腺病出現症狀,故對陰道各種炎症應積極對因治療

2.增加陰道酸度 陰道環境高度酸化(pH 1.8~2.4)可促進腺上皮鱗化,採用局部坐浴沖洗陰道,如0.5%醋酸沖洗陰道硼酸粉8~10g 坐浴等。

3.物理化學治療 對病變表淺且較小者,可採用激光、冷凍、電灼等治療,深度一般3~5mm,使病竈壞死、汽化脫落。也可局部塗以10%~20%硝酸銀重鉻酸鉀溶液,每週2 次,連續3 月,使病竈壞死脫落。

4.手術治療 對黏膜下單個侷限病竈,可採用手術完整切除病竈。對發現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已惡變者,處理原則同陰道癌,行腫瘤切除或整個陰道切除,術後行陰道成形術

13 併發症

有時伴有宮頸腺病,出現宮頸發育不良,宮頸出現橫嵴、皺襞或雞冠樣突起等畸形表現。

14 預後及預防

預後:

1.持續存在或鱗化 部分陰道腺病可表現無症狀而持續存在,1989 年Fu 等隨訪觀察953 例陰道腺病,結果隨訪6 年中有5%持續存在。有的活組織檢查隨訪發現陰道表面覆蓋柱狀上皮可轉化爲鱗狀上皮。

2.陰道微腺型增生過長 多爲陰道腺病患者服用黃體酮藥物所致,陰道腺病內許多微小腺體增生,陰道壁表面出現較平的顆粒或散在的息肉樣塊物或菜花樣小結節,通常在停藥後可自行消退

3.不典型腺病 爲癌前病變顯微鏡下見腺體不規則,排列且整齊,上皮多爲子宮內膜型,單層或假復層柱狀細胞細胞核大,形態不一,核深染,可見核仁,核分裂少見,DNA 多倍體整倍體。約75%陰道透明細胞癌可伴有不典型腺病。

4.惡變 陰道腺病可發展成不典型增生和癌變,多爲腺癌,鱗癌或透明細胞癌少見,發生透明細胞癌約0.1%。

預防:妊娠期避免濫用雌激素,以減少和防止陰道腺病發生。對宮內有過DES影響的婦女,應定期實行婦科檢查,加強隨訪。對有陰道局部治療史的患者,尤其是應用氟尿嘧啶激光治療,應定期追蹤隨訪。

隨訪:對病變小,無症狀,經活組織檢查爲良性者,可隨訪觀察,定期隨訪檢查,每半年到1 年1 次,檢查應包括常規白帶檢查、原病竈區刮片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發現可疑或原病竈範圍擴大、性狀改變等應再次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除外惡變。

15 流行病學

陰道腺病發生在中老年女性及幼女、青春期後的女性,發病年齡以30 歲以下婦女居多。過去認爲該病少見,近年來文獻報道該病的病例數增多。

16 特別提示

妊娠期避免濫用雌激素,以減少和防止陰道腺病發生。對宮內有過DES影響的婦女,應定期實行婦科檢查,加強隨訪。對有陰道局部治療史的患者,尤其是應用氟尿嘧啶激光治療,應定期追蹤隨訪。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