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入路臂叢神經阻滯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è xià rù lù bì cóng shén jīng zǔ zhì shù

3 適應

腋下入路臂叢神經阻滯術適用於上臂中部以下的深部及淺部手術及除痛治療。

4 禁忌

1.穿刺部位有感染血腫

2.上臂不能外展,腋窩顯露困難。

5 準備

1.患者準備  患者體位採取仰臥位,頭偏向對側,被阻滯上臂外展90°前臂外旋屈肘位,手背近頭部,似行軍禮狀。

2.穿刺點體表定位  先在腋窩觸摸到腋動脈搏動,再沿動脈向向上摸到胸大肌下緣,動脈搏動消失處,略向下取動脈搏動最高點爲穿刺點。

3.腋窩備皮,戴無菌手套,常規消毒皮膚穿刺點做局麻皮丘。

4.採用7號,長5cm穿刺針

6 方法

1.術者左手示指、中指固定腋動脈,右手持穿刺針,在動脈搏動最高點外側垂直刺皮膚穿刺針與動脈呈10°~20°夾角,緩慢進針直至出現刺破鞘膜的落空感(刺破紙樣感覺),鬆開持針手指,針尾動脈搏動而擺動,即可認爲針已進入腋鞘管內,此時患者若有異感則可更明確,但不必尋找異感,固定針頭回抽無血後注入局麻藥20~30ml。注意注藥後,注射器內應保留3ml局麻藥,待退針至皮下時將剩留的局麻藥注入,以阻滯肋間神經。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由於上臂外展90°時,腋鞘管被肱骨頭壓迫,局麻藥不易上行擴散,以致常阻滯不到肌皮神經致前臂外側的皮膚痛覺阻滯不全。爲防止阻滯不全,可在注藥時將腋鞘的遠端加以壓迫,注藥完畢後立即回覆上肢貼於軀幹之旁,以利藥液上行擴散

2.也可採用神經定位刺激器進行穿刺,當針尖接近神經叢時會引致相應支配的肌肉抽動,以此來幫助正確定位,提高神經阻滯的成功率。

7 注意事項

1.腋路臂叢阻滯由於位置表淺、腋動脈搏動明顯、標誌清楚、所以易於進行阻滯,爲常用之方法

2.腋路臂叢不會導致膈神經麻痹氣胸及全脊麻,也不會引致迷走神經、喉返神經交感神經阻滯所發生症狀。因此使用上較爲安全。

3.由於臂叢神經在腋鞘內分支較多,且較分散,故易阻滯不全,麻醉不完善。尤其是橈神經肌皮神經阻滯效果較差,需加大藥量後方能改善。

4.該法局麻藥毒性反應發生率較其他方法爲高,多由誤入血管引起,故注藥應反覆回抽,確保穿刺針未在血管內。

5.腋動脈、腋靜脈穿刺時刺破率較高,易引起局部血腫,使再次穿刺時定位困難。

6.周圍神經損傷  常涉及到尺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肌皮神經,與穿刺直接損傷有關,在穿刺中有明顯異感者,外周神經損傷發生率明顯高於無異感者,故腋路臂叢阻滯穿刺中不強求尋找異感,操作輕柔,且忌粗暴。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