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苜蓿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ě mù xu

2 全國中草藥彙編》:野苜蓿

2.1 別名

蛇蛻

2.2 來源

豆科野苜蓿Melilotus indicus (L.) All.,以全草入藥。

2.3 生境分佈

陝西、河北、山東、江蘇、福建、臺灣、山西、湖北、貴州。

2.4 性味

甘,平。

2.5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斂陰止汗。

主治虛汗:根2兩燉肉喫或水煎服。

皮膚瘙癢:全草2兩,煎水洗患處。

2.6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野苜蓿

3.1 出處

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3.2 拼音名

Yě Mù Xu

3.3 英文名

Sickle Alfalfa,Yellow Sickle Medick,Herb of Sickle Alfalfa

3.4 別名

鐮莢苜蓿、豆豆苗。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豆科植物黃花苜蓿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dicago falcat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全草曬乾備用。

3.6 形態

黃花苜蓿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木質化。莖斜升或平臥,長30-60(-100)cm,分枝多,被短柔毛。三出複葉托葉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6mm,下部與葉柄合生;小葉倒披針形,條狀倒披針形,稀倒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2cm,寬3-5mm,先端圓鈍或微凹,具小刺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鋸齒,下部全緣,上面近無毛,下面被長柔毛。總狀花序密集成頭狀,腋生,通常有花5-20朵,總花梗長,超出葉;花萼鍾狀,密被柔毛,萼齒狹三角形;花黃色,長6-9mm,旗瓣倒卵形,翼辯比旗瓣短,耳較長,龍骨辯與翼瓣近等長,具短耳及爪;雄蕊10,二體;子房寬條形,稍彎曲或近直立,花柱彎曲,柱頭頭狀。莢果稍扁,鐮刀形,稀近於直,長7-12mm,被伏毛。種子2-3顆。花期7-8月,果期8-9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0-4100m的山坡林下、草原、丘陵、溝及低溼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藏等地。

3.8 化學成份

全草皁甙( saponins),葉黃素酯(xanthophyll esters),葉黃素(xanthophyll lutein)50%-52%,葉黃素-5,6-環氧化物(xanthophyll-epoxide),菊黃質(chrysanthemaxanthin)9%-10%,毛茛黃質(flavoxanthin)7%-8%,小麥黃素-5-O-葡萄糖甙(tricin-5-O-glucoside),小麥黃素-5-二-O-葡萄糖甙(tricin-5-di-O-glucoside),小麥黃素-5,7-二葡萄糖甙(tricin-5,7-di-O-glucoside)。並含有維生素B1;(thiamin)和 B2(ri-boflavin),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穀氨酸(glutamic acid)等。此外,尚含有微量元素錳,鐵,鋅,銅。花含有β-胡蘿蔔素(β-carotene),δ-胡蘿蔔素(δ-carotene),羥基-a-胡蘿蔔素(hydroxy-a-carotene),新黃質(neoxanthin),異堇黃質(auroxanthin)和毛茛黃質。種子中含有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3.9 性味

甘;微苦;平

3.10 歸經

脾;胃;膀胱經

3.11 功能主治

健脾補虛;利尿退黃;舒筋活絡。主脾虛腹脹消化不良;浮腫黃疸風溼痹

3.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研末,3-4.5g。

3.13 附方

消化不良,胸腹脹滿:黃花苜蓿一錢。研末沖服,一日二次。(性味以下出《內蒙古中草藥》)

3.14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