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徵

兒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 shēng ér hán lěng sǔn shāng zōng hé zhēng

2 疾病分類

兒科

3 疾病概述

3.1 病因

:1.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足 2.寒冷損傷 新生兒嚴重感染早產、顱內出血紅細胞增多症。

3.2 臨牀表現

: 本病多發生在冬、春寒冷季節。以出生3日內或早產新生兒多見。發病初用表現體溫降低,吮乳差或拒乳、哭聲弱等症狀;病情加重時發生硬腫和多器官損害體徵1.低體溫2.硬腫3.多器官功能損害

3.3 治療

: 1.復溫 2.熱量和液體供給 3.糾正器官功能紊亂   ①有微循環障礙、休克者應進行糾酸、擴容②有肺出血時應及早氣管內插管③及時處理腎功能障礙和DIC  4.其他 根據併發症選用適當抗生素防止感染;給予其他對症處理。

3.4 預防

:1.加強新生兒護理,保持適宜的產房新生兒內環境溫度,不應低於24℃   2.新生嬰兒應立即擦乾羊水注意保暖和用溫熱毛氈包裹;3.加強母乳餵養,補充熱量;4.新生兒轉運過程中應有合適的保曖措施;5.預防早產感染窒息新生兒高危因素。

4 疾病描述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徵簡稱新生兒凍傷,亦稱新生兒硬腫症。是由於寒冷和(或)多種疾病所致,主要表現爲低體溫皮膚硬腫,重症科發生器官功能損害。早產兒多見。

5 症狀體徵

主要發生在寒冷季節或重症感染時,多於出生1周內發病,低體溫皮膚硬腫是本病的主要表現:

1、一般表現

反應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聲低弱或不哭,活動減少,心率減慢,也可出現呼吸暫停等。

2、低體溫

新生兒低體溫<35℃,輕度爲30—35℃,重度<30℃,可出現四肢甚或全身冰冷。

3、皮膚硬腫

皮膚津貼皮下組織不能移動,按之似橡皮樣感,呈暗紅色或青紫色,伴水腫者有指壓凹陷,硬腫常呈對稱分佈,其發生順序依次爲: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硬腫面積按可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 、臀部8%及雙下肢26%計算,嚴重硬腫可妨礙關節活動,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難

4、多器官功能損害

重症可出現休克、IDC、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肺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6 疾病病因

1、早產兒和保溫不足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的生理特點是發生低體溫皮膚硬腫的重要原因。

2、某些疾病

嚴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休克等使能源物質消耗增加,熱卡攝入不足,加之缺氧又使能源物質的氧化產能發生障礙,故產熱能力不足,即使在正常散熱的條件下,也可出現低體溫皮膚硬腫,嚴重的顱腦疾病也可抑制尚未成熟體溫調節中樞使散熱大於產熱,出現低體溫甚至皮膚硬腫。

7 病理生理

(一)體溫調節中樞成熟環境溫度低時,其增加產熱和減少散熱的調節功能差,使體溫降低。

(二)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少,皮膚薄、血管豐富,易於失熱,環境溫度低時散熱增加,導致低體溫

(三)軀體小、總液體含量少,體內儲存熱量少,對失熱的耐受能力差,寒冷時即使有少量熱量丟失,體溫便可降低。

(四)棕色脂肪是很冷時產熱的主要物質,腋下含量較多其次爲頸、肩胛間、中心動脈、腎和腎上腺周圍,胎齡越小含量越少。代償能力有限,正常狀態下棕色脂肪產熱,腋溫—肛溫差(TA—R )<0,寒冷時氧化產熱使局部腋溫升高,TA—R≥0,重症新生兒因棕色脂肪耗盡,TA—R<0,腋溫—肛溫差(TA—R)可作爲判斷棕色脂肪產熱狀態的指標。

(五)皮下脂肪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爲成人3倍)其熔點高,低體溫時易於凝固出現皮膚硬腫、因此,急於上述特點在寒冷或保溫不足時則易出現低體溫皮膚硬腫。低體溫皮膚硬腫,可使局部血液循環淤滯,引起缺氧和代謝性酸中毒,導致皮膚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現水腫、如低體溫持續存在或硬腫面積擴大,缺氧和代謝性酸中毒加重,引起多器官功能損害。

8 診斷檢查

保溫不足可誘發本病,體溫降低和皮膚硬腫即可診斷。依據體溫皮膚硬腫範圍可分爲輕度:體溫30℃—35℃,皮膚硬腫範圍<50%,重度:體溫<30℃、皮膚硬腫範圍>50%,常伴有關器官功能障礙,應與新生兒水腫新生兒皮下壞疽相鑑別。

9 治療方案

1、復溫

目的是在體內產熱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環境溫度(減少失熱或外加熱)以恢復和保持正常體溫

(1)若肛溫>30℃,TA—R≥0,提示體溫雖低,但棕色脂肪產熱較好,此時可通過減少散熱,使體溫回升,將患兒置於已預熱至中性溫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小時內可恢復正常體溫

(2)當肛溫<30℃時,多數患兒TA—R<0,提示體溫很低,棕色脂肪被耗盡,雖少數患兒TA—R≥0,但體溫過低,靠棕色脂肪自身產熱難以恢復正常體溫,且易造成多器官功能損害,所以只要肛溫<30℃,一般均應將患兒置於箱溫比肛溫高1—2℃的暖箱子,中途進行外加溫。每小時提高箱溫0.5—1℃(箱溫不超過34℃)在12—24小時內恢復正常體溫然後根據患兒體溫調整暖箱溫度,在肛溫>30℃,TA—R<0時,仍提示棕色脂肪產熱,故此時也應採用外加溫使體溫回升。

若無上述條件,也可採用溫水浴,熱水袋、火炕、電熱毯或母親將患兒抱窩再生懷中等加熱方法

2、熱量和液體補充

供給充足的熱量有助於恆溫和維持正常體溫,熱量供給從每日210kJ/kg(50kcal/kg)開始,逐漸增加至每日419—502kJ/kg(100—120kcal/kg),餵養困難者可給予部分或完全靜脈營養,液體信按0.24ml/kj(1ml/kcal)計算,有明顯心、腎功能損害者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及液體入量。

3、控制感染

根據血培養和藥敏結果應用抗生素

4、糾正器官功能紊亂

心力衰竭休克凝血障礙、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腎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應給以相應治療。

10 預後及預防

①及時治療誘發冷傷的各種疾病。②儘早開始餵養,保證充足的熱量供給③注意保暖:產房溫度宜低於24℃,生後應立即擦乾皮膚,用予熱的被毯包裹,有條件者放置暖箱中數小時,待體溫穩定後再放入嬰兒牀中,若室溫低於24℃,應增加包被,小早產兒生後應置於暖箱中,箱溫爲中性溫度,待體重>1800g在室溫下體溫穩定時,可放置於嬰兒牀中,在轉院過程中應注意保暖。

11 特別提示

11.1 預防

①加強新生兒護理,保持適宜的產房新生兒內環境溫度,不應低於24℃;  ②新生嬰兒應立即擦乾羊水注意保暖和用溫熱毛氈包裹;  ③加強母乳餵養,補充熱量;  ④新生兒轉運過程中應有合適的保曖措施;  ⑤預防早產感染窒息新生兒高危因素。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