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溼咳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shī ké

2 英文參考

damp cough[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傷溼咳爲病證名[1]。即傷溼咳嗽[1]。因感受溼邪所致的咳嗽。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古今醫鑑》卷四:“傷溼咳者,脈細,骨節煩疼四肢重着,或自汗小便澀。”《醫門法律·咳嗽門》:“傷溼之咳,身重,脈細,痰多,五苓散白朮湯。如喘滿浮腫款氣丸。”

參見傷溼咳嗽感溼嗽咳嗽

傷溼咳嗽爲病證名[2]。指因感受溼邪引起的咳嗽[2]。多由時行雨溼,或坐臥溼地,或溼衣沾身所致[2]。《症因脈治》卷二:“傷溼咳嗽之症,身重身痛,或發熱有汗,或面目浮腫,或小便不利骨節煩疼氣促咳嗽。”脈多濡軟、浮緩等[2]。治宜燥溼化溼利溼爲主[2]。兼表證者,用防風勝溼湯溼熱壅肺者,用神術瀉肺湯;汗後兼利小便,用通苓散[2]

感溼嗽爲病證名[3]。指肺感溼邪引起的咳嗽[3]。《張氏醫通·咳嗽》:“感溼嗽者,脈細而緩,身體重著,骨節煩疼,或自汗,或小便不利麻黃加術湯。”

咳嗽爲病名[4]。出《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宋以前,咳、嗽同義[4]。《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溼動而爲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溼,咳而爲嗽也。”多因外邪犯肺,或臟腑內傷,累及於肺所致[4]。《醫學三字經·咳嗽》:“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子肺也。”外感者,以祛邪宣肺爲主;內傷者,以調理臟腑氣血爲主[4]咳嗽從病邪分,有傷風咳嗽風寒咳嗽傷燥咳嗽燥熱咳嗽痰飲咳嗽風熱嗽熱嗽時行嗽寒嗽溼咳暑咳、火咳、食咳等;從臟腑氣血分,有肺虛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大腸咳小腸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膽咳勞嗽氣嗽瘀血嗽等;從咳嗽的時間與特點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乾咳嗽呷嗽啞嗽頓嗽[4]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23.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0.

治療傷溼咳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