莙薘菜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un1 dá cài

2 《*辭典》:莙薘菜

2.1 出處

《嘉佑本草

2.2 拼音名

Jūn Dá Cài

2.3 別名

菾菜(《別錄》),甜菜(《日華子本草》),牛皮菜(《滇南本草》),石菜(《本草求原》),杓菜、豬牳菜(《廣州植物誌》),光菜(《中國蔬菜栽培學》)。

2.4 來源

爲黎種植物莙薘菜的莖、葉。

2.5 形態

一年或二年生草木,光滑無毛,莖高30~100釐米,至開花時始抽出。葉互生,有長柄;根生葉卵形或矩圓狀卵形,長可達30~40釐米,先端鈍,基部楔尖或心形,邊緣波浪形,莖生葉菱形、卵形、倒卵形或矩圓形,較小,最頂端的變爲線形的苞片;葉片肉質光沿,淡綠或濃綠色,亦有紫紅色者。花小,兩性;綠色,無柄,單生或2~3朵聚生,爲一長而柔弱、開展的圓錐花序苞片挾,短尖;花被5裂,裂片矩圓形,先端鈍,結果時基部變厚;雄蕊5。位於子房的周圍;子房半下位,花柱2~3。果通常聚生,由2或多花的纂部合生而成,且形成一極不規則的乾燥體(常誤稱爲種子):每一種子即含於花盤及花被所形成的硬殼內。種子橫生,圓形或腎形。花期5~6月。果期7月。

2.6 生境分佈

我國南方、西南地區常見栽培,四川以莖葉紅色的菾菜入藥,名紅牛皮菜

2.7 性味

甘,涼。

①《別錄》:"甘苦,大寒。"

②《日華子本草》:"冷,無毒。"

③《嘉佑本草》:"平,微毒。"

④《救荒本草》:"味鹹,性平寒,微毒。"

2.8 歸經

①《滇南本草》:"入陽明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

2.9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行瘀止血。治麻疹透發不快,熱毒下痢,閉經淋濁,癰腫傷折

①《別錄》:"療時行壯熱,解風熱毒。"

②《唐本草》:"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熱,又止熱毒痢。搗敷灸瘡,止痛。"

③《本草拾遺》:"搗絞汁服之,主冷熱痢。又止血生肌,人有傷折,敷之。"

④《日華子本草》:"炙作熱水飲,開胃,通心膈。"

⑤《嘉佑本草》:"補中下氣,理脾氣,去頭風,利五臟。"

⑥《隨息居飲食譜》:"清火祛風殺蟲解毒,滌垢濁,稀痘瘡,止帶調經通淋治痢,婦人小兒尤宜食之。"

⑦《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熱,行血。治肛門腫痛。"

⑧《四川中藥志》:"治麻疹初起,見點未透和顏色不紅,並治婦女經閉停瘀,血腫肛門腫痛。"

2.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鮮者2~4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2.11 注意

脾虛泄瀉者忌服。

①《嘉佑本草》:"不可多食,動氣,先患腹冷,食必破腹。"

②《滇南本草》:"喫之動痰,有損無益。腹中有積不宜食,無積不宜多食。"

③《本草求真》:"脾虛人服之,則有腹痛之患;氣虛人服之,則有動氣之憂;與滑腸人服之,則有泄瀉之虞。"

2.12 附方

①治成人及小孩出麻疹應期不透:紅牛皮菜芫荽子、櫻桃核各3錢,煎水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吐血紅牛皮菜白芨,燉豬條口肉服。(《四川中藥志》)

2.13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