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雙骨折

骨與創傷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ián bì shuāng gǔ zhé

2 英文參考

fracture of ulna and radius

3 疾病分類

骨與創傷

4 疾病概述

前臂雙骨折尺橈骨幹雙骨折較爲多見,多見於青少年。兩骨幹完全骨折後,骨折端可發生側方,重疊,成角及旋轉移位。

5 疾病描述

前臂骨由尺骨及橈骨組成。尺骨近端的鷹嘴窩與肱骨滑車構成肱尺關節,橈骨小頭與肱骨小頭構成肱蹺關節尺橈骨近端相互構成尺蹺上關節,尺骨下端爲尺骨小頭,藉助三角軟骨於腕骨近側列形成關節,橈骨下端膨大,與尺骨小頭一起,與近側列腕骨形成蹺腕關節,蹺尺骨下端又相互構成下尺蹺關節尺橈骨之間由堅韌的骨間膜相連。由於尺骨和橈骨均有一定的彎曲幅度,使尺、橈骨之間的寬度不一致,最寬處爲1.5—2.0cm,前臂處於中立位時,骨間膜最緊張,處於旋轉位時較松馳,骨間膜的纖維方向呈頁尺側下方斜向蹺側上房,當單一尺骨或橈骨骨折時,暴力可由骨間膜傳導到另一骨幹,引起不同平面的雙骨折,或發生一側骨幹骨折,另一骨的上端或下端脫位,尺、橈骨幹有多個肌肉附着,起、止部位分佈分散,當骨折時,由於及的牽拉,常導致複雜的移位,使復位時十分困難。

6 症狀體徵

受傷後,前臂出現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檢查可發現骨末殘音及假關節活動,骨傳導音減弱或消失,X線拍片檢查應包括肘關節或腕關節,可發現骨折的準確部位,骨折類型及移位方向,以及是否合併有橈骨頭脫位或尺骨小頭脫位,尺骨上1/3骨幹骨折可合併橈骨小頭脫位,成爲孟氏骨折。橈骨幹下1/3骨折合併尺骨小頭脫位,成爲蓋氏骨折

7 疾病病因

尺、橈骨幹骨折可由直接暴力、間接暴力、扭轉暴力引起,有時導致骨折的暴力因素複雜,難以分析其確切的暴力因素。

8 病理生理

前臂骨由尺骨及橈骨組成。尺骨近端的鷹嘴窩與肱骨滑車構成肱尺關節,橈骨小頭與肱骨小頭構成肱蹺關節尺橈骨近端相互構成尺蹺上關節,尺骨下端爲尺骨小頭,藉助三角軟骨於腕骨近側列形成關節,橈骨下端膨大,與尺骨小頭一起,與近側列腕骨形成蹺腕關節,蹺尺骨下端又相互構成下尺蹺關節尺橈骨之間由堅韌的骨間膜相連。由於尺骨和橈骨均有一定的彎曲幅度,使尺、橈骨之間的寬度不一致,最寬處爲1.5—2.0cm,前臂處於中立位時,骨間膜最緊張,處於旋轉位時較松馳,骨間膜的纖維方向呈頁尺側下方斜向蹺側上房,當單一尺骨或橈骨骨折時,暴力可由骨間膜傳導到另一骨幹,引起不同平面的雙骨折,或發生一側骨幹骨折,另一骨的上端或下端脫位,尺、橈骨幹有多個肌肉附着,起、止部位分佈分散,當骨折時,由於及的牽拉,常導致複雜的移位,使復位時十分困難。

尺、橈骨幹骨折可由直接暴力、間接暴力、扭轉暴力引起,有時導致骨折的暴力因素複雜,難以分析其確切的暴力因素。

1、直接暴力 都由於重物打擊,機器或車輪的直接壓榨,或刀砍傷,導致同一平面的橫型或粉碎性骨折,由於暴力的直接作用,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包括肌、肌腱斷裂,神經血管損傷等。

2、間接暴力 跌倒時手掌着地,暴力鬥爭腕關節向上傳導,由於橈骨負重多餘尺骨,暴力作用首先使橈骨骨折,若殘餘暴力比較強大,則通過骨間膜向內下方傳導,引起低位尺骨斜形骨折

3、暴力扭轉 跌倒時手掌着地,同時前臂發生旋轉,導致不同平面的尺橈骨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多爲高位尺骨骨折和低位橈骨骨折

9 診斷檢查

受傷後,前臂出現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檢查可發現骨末殘音及假關節活動,骨傳導音減弱或消失,X線拍片檢查應包括肘關節或腕關節,可發現骨折的準確部位,骨折類型及移位方向,以及是否合併有橈骨頭脫位或尺骨小頭脫位,尺骨上1/3骨幹骨折可合併橈骨小頭脫位,成爲孟氏骨折。橈骨幹下1/3骨折合併尺骨小頭脫位,成爲蓋氏骨折

10 治療方案

(一)手法復位外固定 尺、橈骨骨幹雙骨折發生多種移位,如重疊、成歸、旋轉及側方移位等,若治療不當可發生尺、橈骨交叉癒合,影響旋轉功能,因此治療的目標除了良好的對位、對線以外,特別注意防止畸形和旋轉。

1、麻醉 局部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

2、體位 仰臥。

3、牽引 在肩外90度,屈肘90度位,沿前臂縱軸向遠端牽引,肘部向上作反牽引。遠端的牽引位置以骨折部位而定,若爲橈骨在旋前圓肌止點以上骨折,近折端由於旋黑肌和肱肌的牽拉,而呈屈曲,旋後位,遠折端因旋前圓肌及前方肌的牽拉而旋前,此時應在略有屈肘、旋後位牽引,若骨折線在旋前圓肌止點以下,近折端因旋後肌和旋前圓肌力量平衡而處於中立位骨折都略旋前,應在略旋後位牽引,若骨折在下1/3,由於旋前方肌的牽拉橈骨多處於旋前位,應在略旋後位牽引,經過充分持續牽引,取消旋轉,短縮及成角移位。

4、復位 術者用雙手拇指與其餘手指在尺橈骨間用力擠壓,使骨間膜分開,緊張的骨間膜牽動骨折端復位。必要時再以折頂,反折手法使其復位。

在操作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雙骨折中,若其中一骨幹骨折線爲橫形穩定骨折,另一骨幹爲不穩定的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時,因先復位穩定骨折,通過骨間膜的連再復位不穩定骨折則較容易。

(2)若尺、橈骨骨折均爲不穩定型,發生在上1/3的骨折,先復位尺骨、發生下1/3的骨折先復位橈骨,發生在中段的骨折一般先復位尺骨,這是因爲尺骨位置表淺,肌附着較少,移位多不嚴重,手法復位相對較爲容易,只要其中的一根骨折復位、且穩定,復位另一骨折較容易成功。

(3)在X線片上斜形骨折的斜面呈背向靠攏,性認爲是遠折端有旋轉,應先按導致旋轉移位的反想象使其糾正,再進行骨折端的復位。

5、固定

(1)小夾板固定:維持復位位置,用四塊小夾板分別放置於前臂掌側,背側、尺側和蹺側,用帶捆紮後,將前臂佛在防旋板上固定,再用三角巾患肢爲了更好地維持復位位置,可在尺、橈骨間使分骨墊和固定墊,但應注意鬆緊度,避免壓迫引起皮膚,肌壞死,或引起骨筋膜綜合症

(2)石膏固定:手法復位成功後,也可用上肢前、後石膏夾板固定,待腫脹消退後改爲上肢管型石膏固定。一般8—12周可達到骨性癒合。

(二)切開復位內固定

1、手術指徵

(1)手法復位失敗。

(2)受傷時間較短,傷口污染不重的開放性骨折

(3)合併神經血管肌腱損傷

(4)同側肢體有多發性損傷

2、手術方法

(1)麻醉:臂叢神經阻滯或硬膜外阻滯麻醉

(2)體位:仰臥,患肢外展80度置於手術桌上,驅血後,在止血控制下手術。

(3)切口暴露:根據骨折的部位選擇切口,一般均應在尺、橈骨上分別作切口、沿肌間隙暴露骨折端。

(4)復位與固定:在直視下準確對位,用加壓鋼板螺釘固定,也可用髓內釘固定。可不用外固定。

(三)功能鍛鍊

1、無論手法復位外固定,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均應抬高患肢,嚴密觀察肢體腫脹程度、感覺、運動功能及血循環情況,警惕骨筋膜綜合症發生

2、術後2周即開始練習手指屈伸活動和腕關節活動。4周以後開始練習肘,肩關節活動,8—10周後拍片證實骨折已癒合,纔可進行前臂旋轉活動尺骨上1/3骨折合併橈骨頭脫位可由於來自背側的直接暴力和手腕着地的間接暴力所致,由於暴力大小,方向、受傷機制不同,可產生不同的移位,其治療方法也因不同的移位而有所不同。大多數病人可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先復位橈骨恢復前臂長度,隨着橈骨頭的復位,可長開重疊的尺骨,使尺骨復位較易成功,在手法復位失敗,陳舊骨折畸形癒合或不癒合,有神經血管損傷時,可作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術。 橈骨下1/3骨折合併尺骨小頭脫位,可因直接打擊暴力或間接傳達暴力引起,通過臨牀檢查X線拍片,診斷不困難,首先採用手法復位,夾板固定,若復位不成功或夾板固定不牢,可行切開復位,加壓鋼板螺釘固定。

11 預後及預防

避免創傷

12 特別提示

1

手法復位疼痛者用止痛劑等對症,需手術者加用抗生素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

、對兒童或成人輕度移位前臂雙骨折手法復位後屈肘

90

°,以管型石膏石膏託超關節固定。

3

、對軟組織損傷較嚴重的開放性骨折,橈尺骨幹多處骨折,以及難於手法復位或難於外固定的骨折,應切開復位,行鋼板或髓內針或螺釘內固定。

4

、對前臂軟組織肌肉血管損傷嚴重腫脹引起前臂骨筋膜綜合徵必須早期切開減壓。

 

治療前臂雙骨折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