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

診療規範 精神障礙 對立違抗障礙及品行障礙 通常起病於兒童少年的行爲和情緒障礙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ǐn xíng zhàng ài zhěn liáo guī fàn ( 2 0 2 0 nián bǎn )

2 基本信息

品行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是《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的一部分。《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於2020年11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945號)印發。

3 診療規範全文

3.1 (一)概述

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CD)是一種嚴重的外向性行爲障礙,指兒童、青少年期出現反覆的、持續性的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行爲,這些行爲違反了與其年齡相應的社會行爲規範和道德準則,侵犯了他人或公共的利益,影響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學習和社會功能。2%~8%的兒童、青少年存在品行障礙,男性多見,男女性別比爲 4:1~10:1。

3.2 (二)病理、病因與發病機

品行障礙是由遺傳生物學因素與環境因素經過複雜的交互作用所致。雙生子和寄養子的研究表明品行障礙具有很高的家族遺傳性,遺傳度爲 40%~70%,研究最多的候選基因單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基因啓動子的多態性。品行障礙患兒多存在語言表達困難、執行功能異常和社會認知相關信息加工異常等神經發育相關的缺陷。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品行障礙患者前額葉皮層的結構存在異常。神經生理學研究提示,品行障礙患者的電生理指標可能存在異常,如心率慢、喚醒度低等。常見的與品行障礙有關的環境因素包括低收入家庭、不良的依戀關係和養育方式、父母衝突、家庭內暴力、體罰、不良同伴等。

3.3 (三)臨牀特徵

品行障礙主要包括兩組臨牀特徵:攻擊性行爲和反社會性行爲

1.攻擊性行爲

表現爲對他人的人身或財產的攻擊。男性患者多表現爲軀體性攻擊,女性則以語言性攻擊爲多。例如,挑起或參與鬥毆,採用打罵、折磨、騷擾及長期威脅等手段欺負他人;虐待弱小、殘疾人和動物;故意破壞他人財物或公共財物;強迫他人與自己發生性關係等。當自己情緒不良時常以攻擊性行爲方式發泄

2.反社會性行爲

患者表現爲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及行爲規則的行爲。例如,偷竊貴重物品、大量錢財;勒索或搶劫他人錢財、入室搶劫;猥褻行爲;對他人進行軀體虐待;持兇器故意傷害他人;故意縱火;經常逃學、夜不歸家、擅自離家出走;參與社會上的犯罪團伙,從事犯罪活動等。品行障礙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神經發育障礙等。在早發性品行障礙患者(8 歲以前)中,約有一半問題會持續到成年期,而青少年期起病的品行障礙絕大多數(超過85%)在二十多歲時會停止反社會行爲

3.4 (四)診斷與鑑別診斷

診斷品行障礙時要注意,單一的反社會行爲犯罪行爲本身並不是充分的診斷依據。

品行障礙的診斷要點包括:

①存在反覆和持續的以侵犯他人的基本權利或違反與其年齡相符的社會規則爲特徵的行爲模式,例如對人或動物的侵犯、破壞財產、欺詐或盜竊和嚴重違反規則;

②這種行爲模式的嚴重程度足以對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造成重大損害;

③這種行爲模式必須持續12 個月或更長時間。

同時,要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抑鬱障礙心境障礙相鑑別。

3.5 (五)治療與干預

心理行爲干預品行障礙治療的主要方法。有效的心理行爲干預需要建立家庭、學校和社區共同參與的整合式的干預方案,同時治療需要解決環境中的一些有害因素。有證據表明,多元系統干預、學校-家庭聯合追蹤干預等對品行障礙的干預有效。經典的行爲治療認知治療家庭治療等可以用於品行障礙的治療。尚無針對品行障礙的特殊治療藥物,多數爲針對共病疾病的治療。目前很少有設計良好的關於品行障礙藥物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有效的證據相對最多,丙戊酸鈉鋰鹽可作爲第二線或第三線的治療選擇。當合並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時應該考慮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

3.6 (六)疾病管理

品行障礙一旦形成,治療非常困難。只有實施積極、強化綜合性干預措施才能取得較好療效,否則品行障礙的預後不良。除了關注危險因素,發現患者的保護性因素也是品行障礙理中很重要的工作。研究證實,女性、高智商正性社會認知心理復原力強、與至少一個成人存在溫暖支持性的關係、家庭中正向的社會價值觀、各種積極的課外活動社會支持、良好的社區環境和服務等都是品行障礙的保護性因素。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