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草

中藥材 殺蟲 解毒 止咳平喘 中醫學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ǎ ěr cǎo

2 中醫大辭典》·馬耳草

馬耳草中藥名,出自《吉林中草藥》,爲《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藎草之別名[1]

2.1 別名

菉竹、黃草、菉蓐草、細葉莠竹、馬耳草[2]

2.2 來源及產地

禾本科植物藎草Arthraxon hispidus (Thunb.) Mak.的全草。我國各地都有分佈[2]

2.3 性味

苦,平[2]

2.4 功能主治

止咳定喘解毒殺蟲[2]

1.治久咳氣喘。肝炎、咽喉炎、口腔炎、鼻炎淋巴結炎、乳腺炎煎服:6~12g。[2]

2.治惡瘡,疥癬,白禿。搗敷,或煎水洗[2]

2.5 化學成分

莖葉含烏頭酸、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藎草素(Arthraxin)[2]

3 《中華本草》·馬耳草

3.1 拼音名

Mǎ ěr Cǎo

3.2 別名

竹菜、竹仔菜、竹竹菜、竹葉菜、火柴頭、千日曬、大號日頭舅、大葉蘭花竹仔草、粉節草、大葉蘭花草、竹節花

3.3 來源

藥材基源:爲鴨蹠草科植物飯包草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mmelina hengalensis L.[Commelinacavaleriei Levi.]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3.4 形態

飯包草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莖橫生,莖上部直立,基部匍匐,多少被毛。葉互生,有柄;葉片橢圓狀卵形或卵形,長3-6.5cm,寬1.5-3.5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漸狹而成闊柄狀,全緣,邊緣有毛,兩面被短柔毛或疏長毛或近無毛;葉鞘近膜質,有數條脈紋;蒼片漏斗狀,長約1.2cm,寬約1.6cm,與上部葉對生或1-3個聚生,無柄或具極短柄。聚傘花序數朵,幾不伸出苞片,花梗短;萼片3,膜質,其中2片基部常合生;花藍色,花瓣3,直徑約8mm;雄蕊6,能育雄蕊3,花絲絲狀,無毛;子房長圓形,具棱,長約1.5mm,花柱線形。蒴果橢圓形,膜質,長約5mm。種子5顆,腎形,黑褐色,表面有窩孔及皺紋。花期6-7月,果期11-12月。

3.5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田邊、溝內或林下陰溼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3.6 化學成份

全草含正二十八醇(octacosanol),正三十醇(triacontanol),正三十一醇(dotriacontanol),見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以及苄基腺嘌呤(benzyladenine),並含飛燕草素-3-對-香豆酸葡萄糖甙(delphinidin-3-P-coumaric acid-glucoside)。 葉、花中含花色甙(anthocyanins),主要是矢車菊素3,3′,7′-三葡萄糖甙(cyanidin-3,3′,7′-triglucoside)、飛燕草素三葡萄糖甙(delphinidin triglucoside)及對-香豆酰基飛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P-coumaroyl-delphinidin-3,5-diglucoside)等。

3.7 性味

苦;寒

3.8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熱病發熱;煩渴;咽喉腫痛熱痢熱淋痔瘡疔瘡癰腫;蛇蟲咬傷

3.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3.10 摘錄

《中華本草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8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