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肌瓣轉位面癱矯正術

手術 口腔頜面部肌肉轉位和遊離移植手術 口腔科手術 口腔頜面部神經肌肉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áo jī bàn zhuǎn wèi miàn tān jiǎo zhèng shù

2 英文參考

correction of facial paralysis with masseter flap transposition

5 分類

口腔科/口腔頜面部神經肌肉手術/口腔頜面部肌肉轉位和遊離移植手術

6 ICD編碼

83.7901

7 概述

嚼肌瓣轉位面癱矯正術用於面癱的治療。 本術式是使嚼肌帶蒂瓣向前上轉位,與患側口角周圍組織固定,利用咬運動使癱面發生運動。但產生的面部運動與健側面部的自然運動是不協調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嚼肌與表情肌(圖10.7.5.1-1)。

8 適應

嚼肌瓣轉位面癱矯正術適用於陳舊性周圍性或中樞性面癱引起的口鼻明顯歪斜。

9 禁忌症

沒有特殊的禁忌證。

10 術前準備

1.預先確定矯正後的口角位置,原則是使口角處於矯枉過正位,即高於健側0.5cm以上,並向外長出健側0.5cm。皮膚鬆弛者還需要考慮切除鼻脣溝處皮膚的量。

2.測量面患側嚼肌長度,應以顴弓下0.5cm、乙狀切跡中點至下頜角的距離爲準。同時測量乙狀切跡中點至矯正後的口角之距離,以估計嚼肌瓣轉位固定後的張力。

3.口周及頜下區常規備皮。

11 麻醉體位

可採用局部浸潤三叉神經上、下頜支中樞阻滯麻醉,或採用全身麻醉

體位採用仰臥、墊肩、頭偏向健側位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

以下頜角前切跡爲中心、距下頜下緣1.5cm做5~6cm弧形切口,附加口角脣紅緣切口,或鼻脣溝切口,長3~5cm(圖10.7.5.1-2)。

12.2 2.顯露嚼肌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後,在下頜下緣、嚼肌前緣分離頜外動脈和麪前靜脈保護之,也可做結紮切斷處理。循下頜下緣向後分離至下頜角,暴露嚼肌下緣。切開嚼肌筋膜向上翻瓣,顯露嚼肌到顴弓下緣。保護腮腺導管。

12.3 3.形成嚼肌瓣

在乙狀切跡低點至下頜角方向上,順嚼肌淺層肌纖維走行切開嚼肌到下頜升支骨面(圖10.7.5.1-3),橫行切斷嚼肌起點,貼骨面向上分離至乙狀切跡下緣,形成一個蒂在上的肌瓣(圖10.7.5.1-4)。

12.4 4.形成隧道

沿上、下脣口角區脣紅緣做切口,或做鼻脣溝切口,在皮下組織層中向顴弓和下頜角方向做扇形鈍性分離,從嚼肌前緣穿出,與頜下切口貫通,形成足夠寬的隧道(圖10.7.5.1-5)。

12.5 5.牽引與修剪肌瓣

將嚼肌瓣下端向前上方牽引,經隧道從口角或鼻脣溝切口引出,牽拉張力應稍大於嚼肌在原位時的張力。將嚼肌瓣遠端分成3束,根據新的口角位置修剪中間的1束,使之達到計劃中確定的部位(圖10.7.5.1-6)。

12.6 6.固定肌瓣

將此3束肌肉末端用4號線分別做貫穿縫扎,然後按順序縫合固定在上脣、口角和下屬的黏膜下組織和口輪匝肌上(圖10.7.5.1-7)。縫合結紮一定要牢靠。

12.7 7.關閉切口和放置引流

徹底止血後,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根據預先確定的口角位置修剪去鬆弛的皮膚,分層縫合皮下組織皮膚。縫合頜下區切口,在下頜升支表面置半管引流條。

12.8 8.包紮

用彈性繃帶做患側面部頭頜包紮,側重壓迫下頜升支和面頰部。

13 中注意要點

1.嚼肌神經血管均自乙狀切跡穿出,向前下方向走行。爲了保護神經血管不受損傷,嚼肌瓣的上端應止於乙狀切跡後界,即靠近髁狀突頸。如嚼肌瓣轉位後長度仍嫌不足,可向乙狀切跡內做鈍性分離,使嚼肌神經血管得到鬆弛。

2.形成嚼肌瓣時,應儘可能保持嚼肌淺層肌纖維的完整性,因爲肌纖維受到割斷或挫傷都會影響其功能

3.嚼肌瓣的固定張力是決定手術效果優劣的關鍵。張力太大,肌肉失去彈性,影響血供,容易鬆脫;張力太小,肌肉收縮而無功,也不能達到靜態平衡的目的。固定張力應略大於嚼肌在原位時的張力,才能達到矯枉過正的目的。臨牀掌握的標準主要靠術者的經驗,各種肌長測量法可作參考。同時強調縫合肌瓣一定要牢靠,以免日後縫線鬆脫。矯枉過正的目的是爲了解決術後由於組織鬆弛、肌彈性下降、縫線鬆動等原因引起的復發。

4.用彈性繃帶做頭頜包紮也很重要。因爲嚼肌瓣自帶神經,轉位固定後仍可行使收縮功能,如不限制其早期運動,特別是咬運動,則可能造成縫線鬆脫。

14 術後處理

嚼肌瓣轉位面癱矯正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2.引流條可於術後24~48h拔除。

3.流質飲食,限制咀嚼運動2~3周。

4.輔助理療。

5.術後4周開始循序漸進的功能訓練。

15 併發症

15.1 1.損傷嚼肌神經

原因主要有:①嚼肌瓣做得過窄,分離上端還未達到乙狀切跡時已切斷了嚼肌神經。預防辦法是形成嚼肌瓣至少應包括嚼肌淺層的前中2/3,在接近乙狀切跡時改用鈍性分離。②嚼肌瓣需延長時,因操作粗糙而損傷了嚼肌神經。預防辦法是在乙狀切跡近髁狀突頸側嚼肌要仔細分離損傷後將導致肌瓣纖維化,只能起到靜態懸吊作用

15.2 2.損傷嚼肌血管

損傷原因和預防辦法同上。嚼肌瓣血管損傷可能導致肌瓣缺血、攣縮,最終纖維化。

15.3 3.損傷腮腺導管和腮腺

解剖嚼肌表面時穿透腮腺嚼肌筋膜,或製作隧道時操作粗糙,以至損傷腮腺組織和導管。預防辦法是嚴格按層次解剖;在腮腺導管走行處採用鈍性分離,勿使用暴力;術後適當加壓包紮。如發現損傷,應做腺泡縫扎、修補乃至結紮腮腺導管。

15.4 4.血腫

嚼肌瓣向前轉位後,在下頜升支表面遺留死腔,容易積血。預防辦法是術中徹底止血,術後充分引流,適當加壓。

15.5 5.固定縫線鬆脫

縫合不牢靠、包紮不當和過早過度運動,都可造成固定縫線鬆脫。預防應針對原因採取相應措施。發現縫線鬆脫應擇期重新縫合固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