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外動脈-海綿竇瘻手術

腦血管疾病的手術 神經外科手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ǐng wài dòng mài -hǎi mián dòu lòu shǒu shù

2 英文參考

operations of external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4 分類

神經外科/腦血管疾病的手術

5 ICD編碼

38.6201

6 概述

頸外動脈-海綿竇瘻很少見。Edward 1977年收集文獻中僅見36例。Hayes(1963)認爲,頸外動脈海綿竇瘻的主要供血動脈(圖4.4.7-1)在海綿竇前部者多來自眶下動脈分支,後部者多來自咽升動脈,亦可通過與眼動脈吻合供血。由外傷所引起者較少,多半由頸外動脈腦膜支自發破裂形成。或因海綿竇內的頸內動脈分支破裂後,借與頸外動脈腦膜支的側支循環來供血。供血亦可來自椎動脈腦膜支。此症發展緩慢,多在成年時纔出現症狀。在未應用選擇性腦血管造影前,對其診斷幾乎都是在經孤立術後症狀不見減輕或又復發後再行腦血管造影時始被發現。

頸外動脈海綿竇瘻有自然癒合、腦血管造影自愈和放射治癒的報道,故有人主張以保守療法爲主,但出現症狀加重時,仍應手術治療。術前應行頸內動脈、頸外動脈椎動脈的選擇造影,以確定瘻孔的位置和供血動脈(圖4.4.7-2)。

7 適應

頸外動脈-海綿竇瘻手術適用於:

1.有搏動性突眼視力障礙等眼部症狀者。

2.頭痛眩暈耳鳴聽診有雜音、症狀逐漸加重者。

3.診斷爲CCF,但經孤立術後症狀不見好轉或又復發,再經血管造影證實爲頸外動脈系統供血者。

8 禁忌症

症狀輕微,長時間不見加重者。

9 術前準備

1.皮膚準備,手術前1天先用肥皂及水洗淨頭部,手術當日晨剃光頭髮。

2.手術當日晨禁食。可在手術前日晚灌腸,但有顱內壓增高時,應免去灌腸,以免引起病情突然惡化。

3.術前晚可給苯巴比妥0.1g口服,以保證安靜休息。術前1h再給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4mg或東莨菪鹼0.3mg肌注。

10 麻醉體位

頸部手術可用局部麻醉開顱術時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據手術不同,採取相應的體位

11 手術步驟

血管造影中供血動脈的不同,可考慮採取四種不同的手術方法

1.在頸部結紮頸外動脈。手術方法見孤立術中的頸部手術。

2.在棘孔處阻斷腦膜動脈。見經顳部硬腦膜三叉神經感覺根切斷術(Frazier手術)時切斷腦膜動脈方法

3.經顱內阻斷眶後和顱中窩前部顱底硬腦膜的供血動脈。經額顳瓣或翼點入路開顱,顯露顱前窩和顱中窩,用雙極電凝將供血動脈阻斷。但難以阻斷海綿竇後方的供血動脈

4.堵塞海綿竇。與治療頸內動脈海綿竇瘻相同。

12 中注意要點

阻斷顱底供血動脈時,電凝器的電流不可過強,以免血管爆破難以止血

13 術後處理

開顱術後有條件時,應進行ICU術後監護。無監護條件時也應嚴密觀察病人的意識瞳孔血壓脈搏、呼吸和體溫變化,根據病情需要每15min~1h測量觀察1次,並認真記錄。若意識逐步清醒,表示病情好轉;如長時間不清醒或者清醒後又逐漸惡化,常表示顱內有併發症,特別是顱內出血,必要時應做CT掃描,一旦證實,應及時送手術室,清除血腫,徹底止血。有嚴重腦水腫者,則應加強脫水治療。開顱術出血較多者,術後應注意充血容量,維持正常血壓。但輸血、補液不宜過多過快,以免加重腦水腫。呼吸道應保持通暢,短期內不能清醒者應行氣管切開。術後應給予吸氧。

麻醉未清醒前應仰臥或側臥。清醒後應予牀頭抬高20°~30°,以利於頭部血液迴流,減輕水腫反應。爲防止墜積性肺炎褥瘡,應定時翻身,這對癱瘓昏迷病人尤爲重要。

手術切口有引流者,術後24~48h內應嚴密觀察引流量,敷料溼時應及時更換。拔除引流後,無菌切口一般無需再換藥,直至拆線。但有感染徵象或已感染切口,或有滲漏者應及時更換敷料。

術後24~48h一般不予飲食,以免嘔吐。頻繁嘔吐可增加顱壓,爲術後一大禁忌。吞嚥障礙病人,食物易誤吸入氣管,引起窒息吸入性肺炎,必須在完全清醒後,試行少量進食,證明無問題時方可進食。昏迷吞嚥障礙短時間不能恢復者,腸鳴音恢復後可置胃管鼻飼。

14 併發症

1.顱內血腫,常爲術中止血不夠徹底所致。

2.腦血管痙攣及腦供血不全,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措施。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