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元 羅天益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脹治驗

郎中夫人。中統五年八月二十日。先因勞役飲食失節。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嘔。暮不能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黃帝針經五亂篇雲。清氣在陰。濁氣在陽。亂於胸中。是以大。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返作病之逆從也。至夜。濁陰之氣。當降而不降。脹尤甚。又云。髒寒生滿病。大抵陽主運精微。聚而不散。故爲脹滿。先灸中脘穴。乃胃之募。引胃中生髮之氣上行。次以此方助之。

木香順氣湯

蒼朮吳茱萸(各五分。湯洗)木香厚朴(姜制)陳皮姜屑(各三分)當歸益智仁白茯苓(去皮)澤瀉柴胡青皮半夏(湯泡)升麻草豆蔻(各二分。面裹煨)上十五味。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怒氣。數日良愈。論曰。內經雲。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營運陽分。故以爲君。生薑半夏豆蔻益智辛甘大溫。消散大寒。故以爲臣。厚朴木香蒼朮青皮辛苦大溫。通順滯氣當歸陳皮人蔘辛甘溫。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以苦泄之。吳茱萸。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陽中之陰茯苓甘平。澤瀉鹹平。氣薄。引導濁陰之氣。自上而下。故以爲佐使也。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