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傷與狂犬病

疾病 普通外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ǒu yǎo shāng yǔ kuáng quǎn bìng

2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3 疾病概述

狗咬傷本身並不嚴重,其最大的危險在於被帶有狂犬病病毒的狗咬傷後,可能會發生狂犬病,得了狂犬病死亡率極高。被狗咬傷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期狂犬病發作,95%以上病人因呼吸中樞麻痹心力衰竭而死亡。出現興奮、狂躁、恐水、怕風、咽喉肌痙攣、大量流涎癱瘓症狀和體徵。

4 疾病描述

狗咬傷本身並不嚴重,其最大的危險在於被帶有狂犬病病毒的狗咬傷後,可能會發生狂犬病,得了狂犬病死亡率極高。被狗咬傷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期狂犬病發作,95%以上病人因呼吸中樞麻痹心力衰竭而死亡。狗咬傷後,必鬚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是否會發生狂犬病,可能性有多大。只有被“瘋狗”咬傷才能傳染狂犬病。“瘋狗”是指患有狂犬病的狗。

5 症狀體徵

興奮、狂躁、恐水、怕風、咽喉肌痙攣、大量流涎癱瘓症狀和體徵。

7 病理生理

被狗咬傷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期狂犬病發作,95%以上病人因呼吸中樞麻痹心力衰竭而死亡。

8 診斷檢查

1.詳詢咬傷史。咬傷時間、地點、當地有否狂犬病流行。咬傷後處理經過、自覺症狀,以往有無狂犬病疫苗接種史。還應詢問咬人狗(或其他咬人動物如貓、狼、豺、蝙蝠,亦會傳染狂犬病)的情況,是否爲瘋狗(其一般表現爲頸軟、頭低、耳垂斜視、亂叫亂嚷、尾向下拖、不能反身向後顧等,進而發生癱瘓,發病後5~7d左右死亡)。

2.咬人狗(或其他咬人動物)是否逃逸,或被打死,對已殺死的可疑瘋狗,應作病理檢查檢驗,用新鮮標本(腦、唾液腺、角膜等)檢查神經細胞胞漿內的尼氏(Negri)小體。

3.檢查患者被咬創口,瞭解其範圍和深度,明確傷情。

4.瘋狗咬人後,狂犬病毒即注入人體,至狂犬病發作,潛伏期約爲3~8周,短者10d,長則數月。

5.患者有否興奮、狂躁、恐水、怕風、咽喉肌痙攣、大量流涎癱瘓症狀和體徵。

6.實驗室檢查:發病一週內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等,作熒光抗體染色,檢測狂犬病病毒抗原

9 治療方案

1. 咬人狗是否爲瘋狗的鑑別

①查看有無典型的瘋狗症狀;②抓獲的可疑瘋狗隔離觀察2周,是否發病;③死亡或打死的狗,應進行病理檢查檢驗(包括病理切片、動物接種、免疫試驗等);④如狗咬人後逃逸,則需進行社會調查:當地是否爲疫區,有無狂犬病患者發生,向現場的當地人詢問咬人狗是野狗還是家狗,是家狗還需向主人瞭解狗的目前狀態並作觀察。

2.被狗咬傷後,不論是否瘋狗咬傷,均應作緊急處理,正確清創。除小而淺的創口用碘酊乙醇消毒幷包扎外,其餘均應以20%肥皂水及大量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去除壞死組織及異物,再以0.1%新潔爾滅溶液雙氧水生理鹽水反覆沖洗,創口原則上不作一期縫合。

3.醫學對狗咬傷的處理採用針刺傷口出血艾灸火罐拔毒,還可用蔥白60g、生甘草150g煎水洗傷處,玉真散外敷。

4.已證明或疑爲瘋狗咬傷時,創口周圍或肌內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患者應立即進行狂犬病疫苗注射。可疑瘋狗經觀察5~10d未死,則可除外狂犬病患者即可終止注射狂犬病疫苗

5.狂犬病免疫血清注射前,應作皮試,嚴禁血管內注射。免疫血清只能延長潛伏期,不能預防狂犬病發生

6.狂犬病疫苗注射,一般在專門機構進行。每次劑量2ml,成人患者於傷後當天、第3、7、14、30d各注射1次,共5次,1月內完成(3~5歲劑量減半,2歲以下再減半),或每次2ml,每日交替在肩胛間和腹壁四處(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皮下注射,共作14~21次。若咬傷較重或爲小兒,則改爲前7d、2/d,後7d、1/d。如發生神經炎、脊髓炎腸炎等併發症,應中止注射。

狂犬病患者隔離治療,對症處理。

7.護理

(1)同外科一般護理常規。

(2)做好心理護理,減輕恐懼心理

(3)防止狂犬病患者咬傷他人。

10 預後及預防

野外注意身體防護,避免其它生物侵害人體

11 特別提示

1、注意動物防疫,減少狂犬病隱患,尤其是寵物愛好者,更加要注意預防狂犬病

2、避免被狗咬傷,教育羣衆加強對家犬的管理,禁止無證養狗,捕殺野狗,對流行區的狗立即開展捕殺活動

3、對有感染狂犬病特殊危險的人,如疫區獸醫、畜牧、飼養、屠宰、皮革加工人員,狂犬病毒實驗室、疫苗製造人員,防疫人員,林區野外工作人員,勘探人員及即將去疫區人員,應予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種。

護理:

1、同外科一般護理常規。

2、做好心理護理,減輕恐懼心理

3、防止狂犬病患者咬傷他人。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